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背腰部第四

非剮剝視之數之而言之者。陳明善洗冤錄曰。項與脊骨。各十二節。注曰。自項至腰。共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椎骨。人身項骨五節。背骨十九節。合之得二十有四。是項之大椎即在二十四骨之內此說與今之所見不符。東洋先生臟志曰。脊骨背面有鰭如魚。其節十有七。上細下巨如箏之狀。

此言一出而天下大疑之。今驗之脊骨實十七節也隔皮膚而數之為二十一節者。並腰髁骨也。其骨比脊骨巨大內拘而為臀尻。其窮處即所謂尾骶骨者是也。其骨背有椎節形凡四。於皮肉上摸之則與脊骨齊。乃與十七節連數為二十一椎。其椎節形旁。宛陷處有孔。通內面。左右各四即八髎也。

古書曰。第一空。第二空者。不誣。洗冤錄曰。男女腰間。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樣者。是也。此骨。男則圓女則平者。所以護子宮受胎之地也。今取腧穴則連數之。為二十一椎。處置諸穴。而不為誤。發揮注曰。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

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揜附而入髎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揜明矣。此說誤謬。不俟辨焉。

腰髁骨。又名腰監骨。又名腰尻骨。八髎者。即其空。今以朽骨圖之。

內抅而為臀尻。其窮處即尾骶骨金鑑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端。俗名髈骨。又名尾摏。

背中行自第一椎。下行至尾骶骨。凡十四穴。

大椎(素問)一名百勞(類經)第一椎上。陷者中。(甲乙)宛宛中。(資生)

按甲乙經。脫上字。今據千金諸書。補之。明堂作下。非。靈樞。本事方。聖濟。椎作顀。同義。千金翼曰。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挾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此文有倒置。入門。大全。作大杼。蓋受其誤。椎骨又名杼骨。後人遂混稱大椎。為大杼。大全等。大杼一名百勞。不可從焉。類經曰。一云平肩。說己見。傷寒論曰。大椎第一間蓋指陶道。

陶道(甲乙)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作下節間。下皆同。聚英。醫統。吳文炳等。無節字非。千金諸風篇與甲乙同。

身柱(甲乙)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宛宛中。(明堂)

按和名塵氣。以治塵氣。名之。梶原性全蝢醫抄曰。塵氣發於肺臟。是也。村上良亢慈幼密旨載其候有四。紅知利氣。知利知利氣。波美知利氣。黃知利氣。醫門摘要曰。和俗謂之塵氣。預灸則不生諸病。病氣積於此而傷其身。猶塵氣積柱下。生濕氣。而破家宅。故即名此穴謂之塵氣。(釋西懸所著方書訓瘧為知利氣)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古籍對脊椎骨節數的記載並不一致。有些書說頸椎和脊椎各十二節,共二十四節,包括一個大椎骨;另有說法認為脊椎背面有十七節,形似魚鰭,由上到下逐漸變粗。

實際觀察,脊椎骨有十七節,但透過皮膚數則為二十一節,因為包含了比脊椎骨更大的腰骶骨(即腰髁骨、腰監骨、腰尻骨)。腰骶骨與臀部相連,末端是尾骨。腰骶骨背面有四個類似椎節的突起,與皮膚表面十七節脊椎骨一起數,共有二十一節。在這些突起旁有凹陷處,有八個孔(八髎穴)。

古書記載腰部男女各有一塊掌狀骨骼,有八個孔,排成四行,男圓女平,用以保護子宮。以穴位計數,也為二十一節。

一些古籍認為從第十六節椎骨開始往下,是腰骶骨,遮蓋了第十七至二十節椎骨,因此八髎穴位於挾脊第一、二空處。督脈沿脊柱下行,在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第十七至二十節椎骨無穴位,因被腰骶骨遮蓋。但此說法有誤。

尾骨(尾閭、骶端、撅骨、窮骨)位於肛門後,上端俗稱髈骨或尾摏。

從第一椎骨到尾骨,沿脊柱共有十四個穴位。

大椎穴(百勞穴)位於第一椎骨上方凹陷處。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

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也稱為塵氣穴,古籍認為此穴與肺臟相關,預防此穴可避免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