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9)

1. 背腰部第二

不可從。十藥神書曰。婦女纏腳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繩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於右肩髃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濟世良方有蠟字。)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鳩尾也。即是雙截斷。卻皆(聖濟。作脊)翻繩頭。向頂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挾項雙垂。

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濟世良方。有如一字樣之四字)截斷。還於脊骨上(萬安。有以字。)墨點。(聖濟。有處字。)橫量始(聖濟。作如上。)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類經曰。是四花。

左右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灸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依後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醫學正傳。令繩中停。作其繩子三字。)中心。在墨點上。於上下繩盡頭。(正傳。作處)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聖濟。作百日)後。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按四花灸穴。諸書所載不一。蘇沈良方。校成諸本。序文如所言。而魯魚居多。今以萬安方校之。他書之文大不同。始取其句差異者注之。再閱頗覺其煩。仍悉削去之。只注一二字異而義易通者。崔氏序曰具圖形狀而其圖不載。諸書亦無焉。今據萬安方所圖省其無用。而其文一從聖濟萬安二書。

記圖上入門曰。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是古書所不論也。不可拘矣。

以上第一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以上圖狀。

按資生曰。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蹈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踿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今按此法世俗所謂略四花。

針灸聚英曰。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今依此法點穴。果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䟽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補之。膽者肝之腑。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

白話文:

背腰部第二

這段文字描述一種治療背腰部疾病的灸法,其核心是尋找並灸灼「四花」穴位。方法是通過測量身體特定部位的長度,來確定穴位位置。

首先,用繩子測量腳長,將繩子的一端放在右肩髃穴,另一端垂至中指末端,截斷繩子,此繩長度代替腳長。

接著,讓病人端坐,用繩子繞過頸部,向前垂下,與鳩尾(位於胸骨下端)齊平。若無明顯的鳩尾,則從胸前兩肋骨下量取一寸,即為鳩尾的位置。將繩子在此處截斷,將繩頭翻轉到背後,繩子中點對準喉嚨結骨上方,兩端垂在頸後。沿著脊椎,用墨點標記繩子位置(墨點非灸穴)。再用一根繩子橫量嘴巴寬度,截斷後放在脊椎上,用墨點標記,並用白圈標記灸穴處(白圈為灸穴)。

這是第二次點穴,加上第一次,共有四個穴位,同時施灸,每次灸七壯,共灸二七壯(十四壯)或一百到一百五十壯。待灸瘡將癒,再依此方法灸另外兩個穴位。

然後,用第二次測量口寬的繩子,在第二次點穴墨點處(脊椎上)上下垂直點記,繩子中點在墨點上,在繩子上下盡頭用白圈標記灸穴處。

這是第三次點穴,共兩個穴位,也是「四花」穴,灸一百壯,三次共六個穴位,每次灸灼時間需分開。最好使用三月三日採摘的艾草。治療期間,一百天內忌口、禁房事,保持心情平靜,安心休養。若一個月後未痊癒,可再次在原穴位施灸。

關於「四花」穴位的記載,不同醫書略有差異,此處主要參考《萬安方》和《聖濟總錄》。

除了上述六個穴位,還需灸足三里穴,以瀉火氣。

最後,文中還提及一種以稻稈測量「四花」穴位的方法,並說明此法與太陽行背部兩行、膈俞、膽俞四穴位相符,可能是因為治療血虛火旺的病症。但崔氏所著僅提及「四花」穴,並未提及膈俞、膽俞四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