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七 (8)
卷之七 (8)
1. 背腰部第二
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長(萬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更苦。
其為狀也:發乾而聳(而聳。萬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結,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雖自(外臺萬安方。作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漸就沉羸;縱延日時,終於𣩄盡。
余昔忝洛(十藥神書。作潞。)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治(外臺。萬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至於貍骨、獺肝,徙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患狀既廣,灸治(萬安。作活。)不可具述。
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萬安。作具故。)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有(外臺。萬安作在。)流布,頤(外臺。萬安作顱。)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可不務乎!
(陳仕賢濟世良方曰。青囊經云。此四花穴法。醫者圖要精於點取。患者全在慎於保養。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諸虛體衰。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見。悉皆治之。)
取穴法
先定(萬安方。作兩。)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以上六字。聖濟總錄。萬安。細注);順腳底貼肉,堅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聖濟萬安細注。)。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頭令當腳根(聖濟萬安。作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脛(萬安。作肚。)貼肉直上,至曲䐐(外臺。作膕)中大橫紋截斷。
又令患人解發分(濟世良方有開字。)兩邊,令(濟世良方作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聖濟有兩字)吻;卻抱(聖濟萬安作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來(醫學正傳。作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萬安。細注。)。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患門名創於此。入門曰:如婦人足小難以准量,可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類經又載此說曰:庶乎得宜;然不當患門,不可從。又曰:婦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當患門。
白話文:
婦女以血液循環為根本,不論年齡大小,都容易患此病。嬰兒幼童更為痛苦,病情容易傳染。症狀表現為頭髮乾燥豎起,或頭髮局部豎起,或腹部有腫塊,或腦後兩側有硬塊,多則五六個。有的患者夜間臥床盜汗,並做與鬼交合的夢,雖然眼睛看得清楚,但四肢無力,或上氣不接下氣,食慾不振。
病情逐漸加重,身體日漸虛弱,若延誤治療,最終會耗盡元氣而死。我過去在洛州擔任司馬時,曾用灸法治療此病,三十天內治療十三人,前後治癒人數超過二百。至於用麝貓骨、水獺肝等藥物治療,我多有耳聞,但效果甚微,那些所謂的金牙、銅齒治療方法,很少見效。而此療法能有效挽救危急情況,不僅能單獨治療骨蒸,還能治療氣虛、風邪、瘴氣、癆病等多種病症,適用範圍廣泛。
灸法治療的細節無法一一詳述,僅簡述其大綱,以免口傳心授時產生錯誤,誤導後人。因此,我詳細繪製圖像,以便閱讀者理解。希望此療法廣為流傳,使家家戶戶都能掌握,無需再尋求名醫或昂貴藥物,就能起死回生,有何困難呢?遇到這種疾病,怎能不努力治療呢?
(《青囊經》記載,此四花穴法,醫生需精準取穴,患者則需注重保養,否則難以見效。男女因勞累過度而導致氣虛血弱、骨蒸盜汗、面色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身體虛弱、腹部腫塊、久病成疾等症狀,都能以此法治療。)
取穴方法:
首先確定兩個穴位。讓病人站直,取一根細繩,用蠟封住,避免伸縮。將繩子貼著腳底,緊貼皮膚,男左女右。繩子前端與大拇指尖端齊平,後端與腳跟中心齊平。沿著腳脛向上延伸,至膝蓋後方大橫紋處截斷。然後讓病人解開頭髮,露出頭縫,從頭頂百會穴沿著頭縫平分至腦後。病人坐正,取一根繩子,一端與鼻尖齊平,沿著頭縫向上延伸至腦後,貼著皮膚向下沿著脊椎延伸,直至繩子末端,在脊椎上用墨點記號(墨點不是灸穴)。再取一根繩子,讓病人閉嘴,將繩子放在嘴上,兩端到嘴唇,將繩子中間向上提起,至鼻柱根部,呈∧形,與兩嘴唇齊平,截斷。將繩子拉直,與先前脊椎上的墨點處水平測量,保持水平,避免高低不平。先將繩子中間對摺,在中間點用墨記號。然後將繩子展開水平測量,以繩子上墨點正壓在脊椎上的墨點為準,兩端保持水平,避免高低不平,在繩子兩端用白圈標記。白圈處是灸穴。(這是第一次標記兩個穴位。)
按《大全》所說,此灸穴名為患門二穴,患門之名即源於此。如果婦女腳小,難以準確測量,可用右手肩髃穴,貼著皮膚測量到中指尖端,或者只灸膏肓穴也很好。然後灸四花穴,必有奇效。經典著作也記載了這種說法,說明此法有效。但是,如果不在患門穴位,則不可取。也有人說,婦人可以用膏肓穴代替患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