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七 (7)
卷之七 (7)
1. 背腰部第二
榮衛四穴,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
按背脊四面。未知何處。恐脫語。醫學綱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灸十壯至百壯。
回氣,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千金)赤白肉下。(類經)
按千金翼回作廻。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赤白下。蓋言下穢物。類經。加肉字曰脊窮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窮骨上。似無赤白肉。果夫。張氏之是乎。
團岡,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醫學綱目。東醫寶鑑。作環岡。
後腋,治頸漏。背後兩邊。腋下後紋頭。(類經。引千金。)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外臺)
按類經。作後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頸漏今所謂氣腫。一曰瘰癧漏也。
接脊,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如小麥大(明堂)
胛縫,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主治肩背痛連胛。(醫綱)
按玉童賦曰。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寶鑑。無二寸半三字。
背籃,治瘧如神。令病人跣足。於平正處。並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枝。周匝截斷。卻於頂前。般過背上兩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籃穴也。(壽世保元)
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明堂)
按與長強同名。骨上。蓋言窮骨上。
身八邪穴,外科全書云。身八邪。
一肩井,在兩頸側。
二風門,挾脊對第四節。
三肺俞,挾脊對第五節。
四曲澤,在兩臂曲。
按四節五節。當作二節三節。
第二十二椎兩傍,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千翼)
按脊椎二十一節。古今通說。今言二十二椎者。連數項骨者歟。恐有誤。
四花患門,一名六花(幼幼新書)
蘇沈良方曰灸三十種骨蒸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昆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悉校成此一書。此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行(外臺。作常同義)構生。申理降之以(萬安方。作於。)六疾。岐黃廣記蔚。(外臺作抑)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又名傳屍。又謂殗殜。又稱伏連(萬安方。作死敗)又曰無辜。(萬安方。無此四字。)大夫以癖氣為根。
白話文:
背腰部第二
榮衛四穴,大小便不暢,好像要肚子痛。灸榮衛四穴,灸一百壯。穴位在背脊兩側,以及背脊上下各一寸處。(出自《千金方》、《千金翼方》)
按:背脊四面,不知指何處,恐怕是記載錯誤。《醫學綱目》記載:在背脊兩側及背脊上下各一寸八分,腰眼下方三寸,脊椎旁開四寸,左右兩邊各四個穴位,灸十到一百壯。
回氣穴,治療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灸回氣穴一百壯。穴位在脊椎末端骨頭上。(出自《千金方》)在赤白肉下方。(出自《類經》)
按:《千金翼方》中「回」字寫作「廻」。書中說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灸回氣穴一百壯,穴位在脊椎末端骨頭上,赤白肉下方。灸脊椎末端骨頭,灸得多效果越好。赤白肉下方,指的是排泄物所在的位置。《類經》增加了「肉」字,寫作「脊椎末端骨頭上赤白肉下方」。再按,脊椎末端骨頭上,似乎沒有赤白肉,果真如此,那麼張氏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團岡穴,治療腹熱便秘,時常大小便困難,腰痛並連及胸部。灸團岡穴一百壯。穴位在小腸俞穴下方二寸,橫向三寸,間隔一寸,灸之。(出自《千金方》)
按:《千金翼方》中寫作「腹中似中膂穴」。《醫學綱目》、《東醫寶鑑》寫作「環岡」。
後腋穴,治療頸部淋巴結腫脹,膿漏。位於背部兩側,腋窩後方紋路的盡頭。(出自《類經》,引自《千金方》)位於腋窩後方,兩筋之間。主要治療腋窩外側牽引疼痛,手臂拘攣,抬不起來。(出自《外臺秘要》)
按:《類經》寫作「後腋下穴」。《阿是穴》說:頸部淋巴結腫脹,膿漏,現在稱為氣腫,也叫瘰癧。
接脊穴,治療小兒痢疾(大便帶血或黏液),秋季脫肛,每次如廁都肚子痛,痛得受不了。灸十二椎骨下方的節間,名為接脊穴,灸一壯,艾炷如小麥粒大小。(出自《明堂灸法》)
胛縫穴,位於背部脊椎骨下方,與腋窩縫隙尖端連線,向上沿著手臂取二寸半,瀉六次呼吸。主要治療肩背疼痛,並連及肩胛骨。(出自《醫綱》)
按:《玉童賦》說:肩背疼痛,五樞穴與背部縫隙相關。《寶鑑》中沒有「二寸半」三字。
背籃穴,治療瘧疾,效果神奇。讓病人赤腳站在平整的地方,雙腳併攏站立,用一根繩子,從腳踝處繞過,在背上交會,脊椎骨正中便是穴位,先標記好。等到發病時,用艾灸灸三七壯,寒熱自然會停止。這個方法是從一位得道高人那裡學來的,妙不可言,所以稱之為背籃穴。(出自《壽世保元》)
尾翠穴,位於尾骨上方三寸,骨頭凹陷處。(出自《明堂灸法》)
按:與長強穴同名,骨頭上方,指的是尾骨上方。
身八邪穴,《外科全書》記載:身八邪穴,分別是:
一、肩井穴:位於兩側頸部。 二、風門穴:位於脊椎旁,對應第四節椎骨。 三、肺俞穴:位於脊椎旁,對應第五節椎骨。 四、曲澤穴:位於兩臂肘窩內側。
按:第四、五節椎骨,應改為第二、三節椎骨。
第二十二節椎骨兩側,治療腰背部不適,筋攣、痹痛、僵硬、虛熱閉塞。灸的壯數依據年齡而定,兩側各一寸五分。(出自《千金翼方》)
按:脊椎共有二十一節,這是古今通說,現在說是第二十二節椎骨,可能是把骶骨也計算在內了,恐怕有誤。
四花患門,又名六花。(出自《幼幼新書》)
《蘇沈良方》記載了灸治三十種骨蒸的方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以及王寶臣經驗方,都編載於此,但都有些錯誤。昆陵郡有石刻,記載最詳盡,我參考了各個版本,校對後編成此書。這些古方,非常詳細,依此治病,從未失手,往往一灸就痊癒。我在宣城時久病體虛,用此法而痊癒。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言:人體受五行之氣而生,由於五行失調而生病,岐黃醫家廣泛記載攻灸療法,骨蒸病又名傳屍,也叫殗殜,又稱伏連,也叫無辜。大夫認為癖氣是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