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背腰部第二
按千金翼。灸黃法。脊中椎上。七壯。蓋同處。
督俞,一名高蓋(資生)在六椎下。兩旁各半寸。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金鑑)禁針(資生)
按資生。背俞第二行。載此穴曰。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同名。
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大成)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腰痛痔漏。資生曰。明堂。有氣海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關元俞,在十質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伏而取之。(大成金鑑)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曰。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髃骨(次注新校正)見肩髃下。
中樞(次注)
靈臺(次注)
陽關(次注)
闕俞(千金),一名厥陰俞(資生)
以上四穴。載背部中行部。
督脊,小兒驚癇。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腧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千金)
五胠俞(素問),見譩譆下。
精宮(入門),見志室下。
痞根,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門)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類經)
中空,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經之中髎也。(大成)
按不當中髎。是注誤。
下極俞,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隨年壯灸之。(千翼)
按難經下極之腧。滑壽曰。兩陰之間。屏翳處也。不與此同。千金。無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脾俞下四寸。挾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
脊背五穴(類經),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極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灸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千翼)
俠脊,治霍亂轉筋。令病人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依繩下挾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無不瘥者。(千翼)
按注曰。肘後方云。此華佗法。
濁浴,挾膽腧旁行相去五寸。(千金)
按千金曰。治胸中膽病。千金翼同。
下腰,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千金)
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千金翼。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寶鑑。魁作髎。稍通。
白話文:
背腰部第二
根據《千金翼》記載,灸黃法,在脊椎正中上方施灸,七壯,位置相同。
督俞穴,又名高蓋,位於第六椎骨下方,兩旁各半寸,施灸即可。《資生入門》記載,應正坐取穴。《金鑑》記載,此穴禁針。
《資生入門》中,背俞第二行記載此穴,稱作銅人經,但此穴缺失,明堂經則有此穴。現根據明堂經記載位置施灸,可能是銅人經原本就不完整。《類經》記載,寸半作二寸,灸三壯,主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穴同名。
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椎骨下方,兩旁各寸半,施灸即可。《資生入門》記載,應正坐取穴。《大成》亦有記載。
《類經》記載,寸半作二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腰痛、痔漏。《資生入門》記載,明堂經有氣海俞穴,但銅人經沒有,可能是銅人經原本就不完整。
關元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方,兩旁各寸半,施灸即可。《資生入門》記載,應俯臥取穴。《大成》、《金鑑》亦有記載。
《類經》記載,寸半作二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風勞腰痛、泄瀉、虛脹、小便不利、婦女腹部腫塊等諸疾。《資生入門》記載,明堂經有關元俞穴,但銅人經沒有,可能是銅人經原本就不完整。
髃骨穴(新校正),位於肩髃穴下方。
中樞穴
靈臺穴
陽關穴
闕俞穴(《千金要方》),又名厥陰俞穴(《資生經》)
以上四穴,皆位於背部中線。
督脊穴,治療小兒驚癇、脊柱強直反張,宜灸大椎穴,並灸諸臟腑俞穴及督脈上,從大椎穴至尾骨,中間彎曲處,從大椎穴量取,灸至頭部下方,即為督脊。背部十二處,十歲以下兒童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兒童可灸五壯。(《千金要方》)
五胠俞穴(《素問》),位於譩譆穴下方。
精宮穴(《入門》),位於志室穴下方。
痞根穴,專治痞塊,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各開三寸半,多灸左側,如果左右都有痞塊則左右都灸。《入門》記載,以手指觸摸,找到有動感的部位即為穴位,施灸即可。穴位大約與臍平。《類經》亦有記載。
中空穴,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即為此穴,此即膀胱經之中髎穴。《大成》記載。
按:非中髎穴,是註釋錯誤。
下極俞穴,位於第十五椎骨,名下極俞,主治腹部疾病、腰痛、膀胱寒邪、小便不利等,可根據年齡增長而增加灸量。(《千金翼》)
按:《難經》中下極之腧,滑壽曰:兩陰之間,屏翳處也,與此不同。《千金要方》中無第十五椎及“中”字記載。
肩上穴,位於脾俞穴下方四寸,靠近脊柱,一寸半,兩個穴位。(《千金翼》)
脊背五穴(《類經》),治療成人癲癇、小兒驚癇,方法是灸第二椎骨及下極骨兩處,用繩子量取中間,繩子末端為一點,即脊柱上;共三點。再將繩子分成三等分,形成“厶”字形,灸下兩個角,以及脊柱兩側,共五處。在灸過的五處點上朱砂,共灸一百壯,用削尖的竹片做為測量工具,比繩子更好用。(《千金翼》)
俠脊穴,治療霍亂、轉筋,讓病人正躺,伸出雙手放在身體兩側,用繩子橫量兩肘尖,沿著繩子下方,在脊柱兩側,相距一寸半處施灸一百壯,必能痊癒。(《千金翼》)
按:註釋說,《肘後方》記載,此為華佗方法。
濁浴穴,位於膽俞穴旁,相距五寸。(《千金要方》)
按:《千金要方》記載,治療胸部膽病,《千金翼》亦同。
下腰穴,位於八魁穴正中央,脊柱上,灸的次數越多越好,三宗骨處忌針。(《千金要方》)
按:《千金要方》記載,治療久瀉、失氣、勞冷,灸下腰穴一百壯,三次。《千金翼》中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寶鑑中,魁作髎,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