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腹部第六

鳩尾(素問)一名尾翳(靈樞)一名𩩲𧂭。(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𧂭。(聚英大成)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聖濟)禁刺灸(甲乙)宜針(外臺。引甄權)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針。(資生)

按古書中。稱𩩲骭者。有三義。或岐骨。或蔽骨。或謂穴名又稱鳩尾者。亦同。後人不之知也。素問曰。鳩尾下三寸。胃脘。胃脘上脘也。又足陽明脈氣所發之章云。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言陽明經。至直乳挾蔽骨下行。岐骨下三寸。至上脘旁。復下行也。又云。

𩩲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太倉中脘也。言自岐骨際。至臍八寸。中脘。在其中央也。此𩩲骭指岐骨際。挾鳩尾之外。之鳩尾指蔽骨。何則蔽骨有長短。故皆據岐骨為度。蔽骨長為五分。乃稱鳩尾穴者。皆在岐骨下一寸。千金傷寒篇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

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

即是巨闕。此說不是。俗多以從鳩尾穴至臍為八寸。或自蔽骨為八寸而以腹部臍上七寸五分折量。諸穴置其間。故不合。遂以中脘為鳩尾下三寸。或三寸半。妄說也。又按甲乙經曰。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此皇甫氏之誤也。

滑壽。遂以𩩲骭鳩尾共做蔽骨而看。故曰。上脘去蔽骨三寸。註上脘曰。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強合內經鳩尾下三寸文。蓋鳩尾穴。在蔽骨下五分。古來相傳之說也。滑壽曰。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是也。然不辨蔽骨長短。故後人論說。棼然。今按岐骨至臍為八寸。

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穴。此蔽骨長五分。為常人之度。其下五分為鳩尾穴。是大概而言之。由此觀之。假令蔽骨長一寸。亦以為五分。自蔽骨端至臍中。折為七寸五分。以定其穴。其旁準擬而取之也。若蔽骨短不見者。以岐骨下一寸取鳩尾。恐無害。學者察諸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曰。

𩩲𧂭者。蔽心骨而從岐骨之間。垂下如指之大骨也。附胸骨之部分也。是胸腹之界限也。不察於此。而以岐骨為限。以分骨度。豈合經旨乎。舍蔽骨而取岐骨豈合骨度乎。其弊由不知𩩲𧂭有三義。肘後曰心厭者指鳩尾。或言心厭尖。心厭之說。多參差蓋不知有三義也。厭與蔽同護於心臟之意也。

廣雅曰。𩩲骭缺盆骮也。玉篇曰肩骨。不是。

白話文:

腹部第六:鳩尾穴

鳩尾穴,古籍中有多種名稱,例如尾翳、𩩲𧂭、神府、𧂭等,位於胸骨下端,蔽骨下方五分(約一寸)。若無蔽骨,則從岐骨下方量取一寸。此穴針灸不易,需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

古籍中,「𩩲𧂭」一詞有三種解釋:岐骨、蔽骨或穴名。後世多不明其義。 《素問》記載,鳩尾穴下三寸為胃脘(上脘)。《素問》中關於足陽明經脈的描述提到,經脈行經乳房下方三寸,經過胃脘旁,並沿著蔽骨下方,再沿岐骨下方三寸到達上脘旁。另有記載,從𩩲𧂭到肚臍八寸,中脘位於中間。此處的「𩩲𧂭」指岐骨,而「鳩尾」指蔽骨。由於蔽骨長短不一,因此皆以岐骨為參考基準。若蔽骨長五分,則鳩尾穴位於岐骨下一寸。《千金要方》中記載灸心下三處:巨闕(心下一寸)、上脘(心下二寸)、胃脘(心下三寸),各灸五十壯。但因人體差異,寸數也可能不同,宜以繩子量取較為準確。 有人以鳩尾穴至臍為八寸,或以蔽骨至臍為八寸來推算其他穴位,此法並不準確。 有些記載將中脘定位在鳩尾穴下三寸或三寸半,也是錯誤的。

一些醫家將𩩲𧂭、鳩尾都理解為蔽骨,因此出現上脘距蔽骨三寸的說法,這與《內經》中鳩尾下三寸的記載有所出入。 若無蔽骨,則從岐骨下一寸取鳩尾穴。但因蔽骨長短不一,造成後世論述混亂。岐骨至肚臍為八寸,岐骨下行一寸即為鳩尾穴。蔽骨長五分是常人情況,其下方五分即為鳩尾穴。若蔽骨較長,甚至長達一寸,則從蔽骨端到肚臍的距離約為七寸半,以此來定位穴位。若蔽骨短或看不見,則從岐骨下一寸取鳩尾穴亦可。

𩩲𧂭是位於心臟下方,從岐骨之間垂下的類似手指般大小的骨頭,是胸骨和腹部的界限。若不了解此點,而以岐骨為基準定位穴位,則與經文不符。 一些古籍中提到「心厭」,可能指的就是鳩尾穴。 但因對「𩩲𧂭」有三種不同解釋,造成「心厭」的說法也參差不齊。 「厭」與「蔽」同義,都指保護心臟的意思。 《廣雅》中將「𩩲骭」解釋為「缺盆骮」,《玉篇》中解釋為「肩骨」,這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