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腹部第六

巨闕(脈經),一名心募(大成),鳩尾下一寸(甲乙)。

按《肘後方》曰:「正心厭尖頭下一寸,不是。」又曰:「心厭尖尖四下一寸以赤度之。」此文不解,恐有脫誤。資生曰:「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亦不可解。《千金》、《外臺》巨闕注散見各篇者,差謬多,不與《明堂篇》所記同;以其文繁,故不錄於此。《金鑑》曰:「兩岐骨下二寸。」

《大成》亦作「鳩尾兩岐骨下一寸」,「兩字」不可解。《骨度正誤》曰:「巨闕一穴,今人多言臍上六寸,非也。」是亦自張氏始,是由岐骨蔽骨之差也。當作六寸五分矣,此說亦誤。

上脘(脈經),一名胃脘,一名上紀(素問),一名胃管(鄉藥集成),一名上管(寶鑑);巨闕下一寸(千金),臍上五寸(類經),鳩尾下二寸(增注);孕婦禁灸(類經),不針(鄉藥集成)。

按《甲乙經》,作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也,非矣。說既見,為一寸五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內經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臺》皆作「管」。

中脘(甲乙),一名太倉(素問),一名胃募(千金);𩩲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為臍上四寸(素問);上脘下一寸(甲乙),鳩尾下三寸(千金);孕婦禁灸(類經)。

按「至臍」、「臍上」,皆自臍中度之。經云:「上紀者,胃脘也。」次注曰:「謂中脘。」資生、類經以胃脘、上紀為中脘一名,而經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脘管也。上脘、中脘皆胃脘也。然則上紀者,蓋上脘一名;資生、類經共承王冰之誤。《千金翼胃病篇》曰:「心下二寸。」

「名胃管」。又曰:「胃管,在心鳩尾下三寸」。是上脘、中脘共稱「胃管」。又《針灸中篇》作心下四寸。《甲乙》作在心蔽骨與臍之中,非也。說既見,《肘後方》曰:「在心厭下四寸。」《千金霍亂篇》曰:「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巨闕注》言「心厭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厭」者,似指岐骨,然易混,故不取。

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臍上三寸(類經),鳩尾下四寸(入門);孕婦禁灸(類經),禁灸(入門)。

下脘(脈經),一名幽門(聖濟);建里下一寸(甲乙),臍上二寸(類經),鳩尾下五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難經》曰:「太倉下口為幽門。」滑壽曰:「在臍上二寸,下脘之分。」以幽門不為穴名,今從《聖濟總錄》。《氣府論》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

水分(甲乙),一名中守(千金),一名分水(明堂);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甲乙),鳩尾下六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禁刺。(資生注曰:「明去水氣,惟得針水溝針;餘穴水盡即死,何於此卻云可針?今校勘不針為是。」)

按《明堂》、《醫學綱目》作「分水」,今為一名。《難經》云:「大腸小腸之會為闌門。」滑壽曰:「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諸家以闌門不為水分一名,暫記之以俟知者。又奇穴有水分。

白話文:

腹部第六

巨闕穴,又名心募。位於鳩尾下(劍突下)一寸。古籍記載位置有所出入,且多有錯誤或不完整,故不贅述。一些古籍記載其位置在兩岐骨下二寸,或鳩尾與兩岐骨之間一寸,這些說法都難以理解。現代多數人認為其位於臍上六寸,但此說法源自張氏,並非完全正確,應為六寸五分,但此說法亦有誤。

上脘穴,又名胃脘、上紀、胃管、上管。位於巨闕穴下一寸,或臍上五寸,或鳩尾下二寸。孕婦禁灸,不宜針刺。古籍記載其位置亦不統一,且與內經“每寸一穴”的原則不符。

中脘穴,又名太倉、胃募。位於臍上四寸,或上脘穴下一寸,或鳩尾下三寸。孕婦禁灸。古籍對其位置描述各有不同,且與內經記載有出入。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一寸,或臍上三寸,或鳩尾下四寸。孕婦禁灸。

下脘穴,又名幽門。位於建里穴下一寸,或臍上二寸,或鳩尾下五寸。孕婦禁灸。古籍記載其位置和名稱都存在差異。

水分穴,又名中守、分水。位於下脘穴下一寸,或臍上一寸,或鳩尾下六寸。孕婦禁灸,不宜針刺。古籍對其位置和名稱的記載亦不一致,且與其他經絡穴位描述有衝突。部分古籍認為此穴不宜針刺,以免傷及水氣,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