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諸說眾多,不知所適從。按除中行法。《內經》云: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甲乙經》云: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又至肓俞云直臍旁五分。《甲乙》、《銅人》等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

蓋以《骨空論》為主也。獨《難經》云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恐非也。鳩尾,《內經》所稱,指蔽骨,不可以為穴名也。其名本以蔽骨狀似鳩尾;古書指蔽骨者十之八九,不可不知也。鳩尾外無穴,而言挾鳩尾外,即除蔽骨而取之也。又至臍言挾臍,則除臍可見也。鳩尾與臍上下相照。

其中間明於言外,是古文辭法也。又《內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甲乙經》云: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又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因此考之:

臍旁五分,足少陰經也;其旁一寸五分,足陽明經也;其旁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經也。共計三寸五分。取一繩自臍旁,橫量至直乳下,斷去之,又去二分半,折為三寸五分以定三經。此不問除任脈幾寸,始得其法矣。去二分半,說見下。

世人皆云胸部每行至腹內屈五分,兩乳間八寸,腹脾經相去七寸,不知何據。《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減於胸三寸,雖今人皆然。兩乳相去九寸半,是古法也。胸部各以二寸相去至乳中,左右共八寸;其所餘寸半,此任脈與鳩尾與臍之分也,凡九寸半。

腹部各相去凡三寸半而為七寸,合任脈之分一寸半,凡八寸半。胸去中行四寸七分強至乳中,腹去中行四寸二分強至直乳中。此腰減於胸三寸,則腹居於其中,可知減於胸。自臍至橫骨六寸半,又橫骨長六寸半。腹部四行,共不出其兩端;然則自胸至腹漸漸狹,而腹至橫骨更狹。

故二行、三行、四行,依分量目巧取之,何有內屈之理?諸書一據兩乳八寸說,故如其所載去中行幾寸、去任脈幾寸,皆無稽之言,故不取也。而今不言任脈廣幾寸者,無明文也。《甲乙經》不容注曰:去任脈三寸,除幽門挾巨闕五分,不容挾幽門一寸五分,所餘一寸,兩旁合為二寸。

又《千金方》曰:去任脈二寸,所餘五分,兩旁合為一寸,不知孰是。故今以臍與鳩尾定除任脈之分量;不言幾寸者,《內經》之意也。世人以兩乳八寸之度,除任脈果如何耶?其說至中府、雲門去乳中二寸而窮矣。故其言曰:以同身寸奚一胸之際,而乳間用長尺,乳後用短尺,豈有此理乎?極知兩乳間八寸,無稽之言也。

腹中行自鳩尾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

白話文:

腹部測量方法眾說紛紜,難以取捨。根據去除任脈的方法,《內經》記載,衝脈氣所發之處,在鳩尾兩旁各半寸,到肚臍一寸,肚臍下方兩旁各五分,到橫骨一寸,這是腹部脈絡的規律。《甲乙經》記載,從幽門開始,沿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著衝脈向下到橫骨,又到肓俞穴。直線從肚臍旁五分處,《甲乙銅人》等書都說衝脈與足少陰經在此交會。

主要以骨骼空隙為依據。但《難經》說,並行於足陽明經,沿著肚臍向上走,恐怕是不對的。「鳩尾」是《內經》中所稱的蔽骨,不能作為穴位名稱。這個名稱是因蔽骨形狀像鳩尾而得名,古書中提到「蔽骨」的佔絕大多數,不能不知。鳩尾外並無穴位,而說「挾鳩尾外」,是指避開蔽骨,從其旁邊取穴。又說「至臍挾臍」,是指避開肚臍的意思。鳩尾與肚臍上下相對,其間的關係不言而喻,這是古代的文辭手法。

《內經》又說,足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在胸骨與肋骨之間各一寸,在鳩尾外側,相當於乳頭下三寸;胃脘兩旁各五分;肚臍周圍三寸,各取三寸;肚臍下二寸,兩旁各三寸。《甲乙經》記載,從不容穴開始,沿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到氣衝穴;又從期門穴開始,向上直達兩乳,沿不容穴兩旁各一寸五分,向下到衝門穴。由此推測:肚臍旁五分是足少陰經,其旁一寸五分是足陽明經,再旁一寸五分,向上直達兩乳的是足太陰經,共計三寸五分。用繩子從肚臍旁橫量到乳頭下,剪斷,再減去二分半,折算成三寸五分,以此確定三條經絡的位置。這不需要考慮任脈的寬度,就能得到正確的方法。減去二分半的原因,下面會說明。

世人常說,胸部經絡每行到腹部內屈五分,兩乳之間八寸,腹部脾經相距七寸,不知根據何在。《骨度篇》說,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圍比胸圍小三寸,雖然現代人也是這樣,但兩乳之間相距九寸半,這是古代的說法。胸部每隔二寸取穴,到乳頭中央,左右共八寸;餘下一寸半是任脈、鳩尾和肚臍之間的距離,共九寸半。

腹部各穴之間相距三寸半,共七寸,加上任脈的一寸半,共八寸半。胸部從中間到乳頭四寸七分左右,腹部從中間到乳頭四寸二分左右,因為腰圍比胸圍小三寸,所以腹部位於中間,比胸部窄。從肚臍到橫骨六寸半,橫骨長六寸半,腹部四行,總長度不會超過這兩端。因此,從胸部到腹部逐漸變窄,從腹部到橫骨更窄。

所以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要根據比例巧妙地取穴,哪有什麼內屈的道理?各書都根據兩乳之間八寸的說法,所以記載的從中間到任脈的距離,都是不可靠的說法,故不採納。現在不提任脈寬度多少,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記載。《甲乙經》中《不容穴注》說,距任脈三寸,避開幽門,沿巨闕五分;不容穴與幽門之間一寸五分,餘下一寸,兩旁合為二寸。

《千金方》說,距任脈二寸,餘下五分,兩旁合為一寸,不知道哪個正確。所以現在根據肚臍和鳩尾來確定任脈的寬度,不說多少寸,這是《內經》的意圖。世人用兩乳之間八寸的尺寸來確定任脈,結果如何呢?他們的說法到中府、雲門穴,距乳頭二寸就結束了,真是荒謬!他們說,用同身寸來量胸部,乳頭之間用長尺,乳頭後面用短尺,豈有此理?極力主張兩乳之間八寸,是無稽之談。

腹部正中線從鳩尾向下到會陰,共有十五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