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六 (15)
卷之六 (15)
1. 督脈
風門(本經之會),會陽(督脈氣所發)
2. 任脈
(凡二十四穴)
氣府論云。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次注。今少一穴)喉中央二(謂廉泉。天突。二穴也。)膺中骨陷中各一。(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新校正云。詳。一字疑誤。)腹脈法也。(鳩尾。巨闕。
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臍中。陰交。脖胦。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十四俞也。)下陰別一。(謂會陰一穴也。)目下各一。(謂承泣二穴也。)下唇一。(謂承漿穴也。)齦交一。(齦交穴名也。)
骨空論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按骨空論。督脈者。起少腹之條。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貫心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之文。宜合考。)
營氣篇云。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馬蒔曰。此任脈也。)
五音五味篇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經脈篇云。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難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
會陰(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曲骨(任脈。足厥陰之會。)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關元(同上)石門(所發)氣海(同上)陰交(任脈氣衝之會○外臺曰。任脈衝脈。少陰之會。次注作任脈。陰沖之會。銅人曰。任脈氣所發。)神闕,水分(所發)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建里中脘(手太陽少陽。
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次注曰。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任脈氣所發也。)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巨闕(所發)鳩尾(任脈之別)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中庭以下六穴。任脈氣所發。)天突(陰維任脈之會。)廉泉(同上)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
)
按氣府論云。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王冰曰。今少一穴。乃今所載二十四穴也。加承泣齦交二十七穴。外臺。無承漿。(入胃經)折衷。無廉泉。(入腎經)據口齒類要。舌下廉泉此屬腎經也。氣府論云。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冰曰。足少陰舌下二穴。
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又類經曰。按刺瘧論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
承泣(本經之會),齗交(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
白話文:
任脈
(任脈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氣府論》說,任脈的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二十八個。(註:現在少了一個穴位)
喉嚨正中央有兩個穴位(指廉泉穴和天突穴)。胸骨凹陷處各有一個穴位(指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庭穴,共六個穴位)。鳩尾穴下三寸是胃脘穴,胃脘穴以下到橫骨六寸半有一個穴位。(新校正的說法是:詳細的說,這個"一"字可能是錯誤的)這是腹部脈絡的規律。(指鳩尾穴、巨闕穴、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水分穴、臍中穴、陰交穴、脖胦穴、丹田穴、關元穴、中極穴、曲骨穴,這十四個穴位)。下陰處另外有一個穴位(指會陰穴)。眼睛下方各有一個穴位(指承泣穴)。下嘴唇有一個穴位(指承漿穴)。牙齦交界處有一個穴位(指齦交穴)。
《骨空論》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循著腹部內部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沿著下巴,循著面部進入眼睛。(根據《骨空論》,督脈起始於少腹,有的從少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穿過心臟上方,沿著下巴繞過嘴唇,向上繫於兩眼下方的中央部位。這兩條經脈應該合併考察。)
《營氣篇》說,任脈絡於陰器,向上穿過陰毛,進入肚臍,再向上沿著腹部內部進入缺盆,向下注入肺中,再出來到手太陰經。(馬蒔認為,這裡說的就是任脈)
《五音五味篇》說,衝脈和任脈都起始於胞中,向上沿著脊背內部,是經絡的海洋。它們浮於體表的,沿著腹部向上,會合於咽喉,再分開而絡於嘴唇和口腔。
《經脈篇》說,任脈的別名叫做尾翳,從鳩尾穴向下散佈於腹部。
《難經》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循著腹部內部,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
會陰穴(是任脈的別絡,夾在督脈和衝脈會合之處)。曲骨穴(是任脈和足厥陰經會合之處)。中極穴(是足三陰經和任脈會合之處)。關元穴(和中極穴相同)。石門穴(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氣海穴(和石門穴相同)。陰交穴(是任脈氣和衝脈會合之處。 《外臺》說:是任脈、衝脈和少陰經的會合之處。另一種說法是任脈和陰衝的會合之處。《銅人》說: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神闕穴、水分穴(都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下脘穴(是足太陰經和任脈的會合之處)。建里穴、中脘穴(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所生,是任脈的會合之處。另一個說法是,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三條經脈所生,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上脘穴(是任脈、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會合之處)。巨闕穴(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鳩尾穴(是任脈的別絡)。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從中庭穴以下的這六個穴位,都是任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天突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會合之處)。廉泉穴(和天突穴相同)。承漿穴(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會合之處)。
《氣府論》說,任脈的氣所發出的穴位有二十八個。王冰說,現在少了一個穴位,也就是現在所記載的二十四個穴位。加上承泣穴和齦交穴,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外臺》沒有承漿穴(承漿穴屬於胃經)。《折衷》沒有廉泉穴(廉泉穴屬於腎經)。根據《口齒類要》,舌下廉泉穴屬於腎經。《氣府論》說,足少陰經的舌下和足厥陰經的陰毛中有急脈各一個。王冰說,足少陰經的舌下有兩個穴位,在人迎穴前面,凹陷處,動脈前面,這兩個穴位叫做舌本左右兩個穴位。另外,《類經》說,根據《刺瘧論》所記載,舌下的兩個脈絡就是廉泉穴。《氣府論》說,足少陰經的舌下各有兩個穴位。《衛氣篇》說,足少陰經的標在背腧穴和舌下的兩個脈絡。由此可知,廉泉穴並不是一個穴位,應該是舌根下的左右兩個泉脈,而且是足少陰經的會合之處。
承泣穴(是本經的會合之處)。齦交穴(另一種說法是,是任脈和督脈的會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