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4)

1. 足厥陰肝經

(左右凡二十八穴)

經脈篇云。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上循足跗上廉(行間太衝)去內踝一寸(中封)上踝(三陰交。蠡溝。中都)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膝關。曲泉)循股陰。(陰包。五里。陰廉)入毛中。(急脈。衝門。府舍。)過陰器。抵小腹(曲骨。

中極。關元)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章門。期門)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會於巔下。甲乙經注。有一云其支者。從小腹結於腰髁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之文)

又云。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結於莖。

經別篇云。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衛氣篇云。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經筋篇云。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熱論云。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

大敦(足厥陰脈之所行。)行間(所溜)太衝(所注)中封(所注○聚英。作所行。)蠡溝(絡別走少陽。)中都(郄)膝關(所發○千金曰。足厥陰郄)曲泉(所入)陰包(絡。別走○注曰。此處有缺。)五里,陰廉,急脈(次注曰厥陰之大絡)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期門(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按類經曰。急脈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外臺。二十二穴。無章門(入膽經)期門(入脾經)入門。大全。有羊矢詳於奇穴部。

三陰交(本經之會)

府舍,衝門,曲骨,中極,關元(本經之會)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經脈篇說:肝,屬於足厥陰經的脈絡,它起始於大腳趾的趾甲邊緣(大敦穴),向上沿著腳背內側邊緣(行間穴、太衝穴),到內踝前一寸(中封穴),再向上經過內踝(三陰交穴、蠡溝穴、中都穴)八寸處,與足太陰經交會後,向上沿著膝蓋內側(膝關穴、曲泉穴),沿著大腿內側(陰包穴、五里穴、陰廉穴),進入陰毛中(急脈穴、衝門穴、府舍穴),經過陰部,到達小腹(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夾著胃部,歸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穿過橫膈膜(章門穴、期門穴),分佈在胸脅肋部,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頭部,聯繫到眼睛的脈絡(目系),再向上延伸到額頭,與督脈在頭頂交會。它的一個分支,從眼睛的脈絡(目系)下方,沿著臉頰內側,環繞嘴唇內部。另一個分支,又從肝臟分離出來,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在頭頂交會下方。《甲乙經》的註解說,有一種說法是,它的分支,從小腹結於腰椎骨,夾著脊椎向下延伸,在第三、第四個椎骨之間的孔洞中)

又說:足厥陰經的分支別絡,名叫蠡溝,在內踝上方五寸處,由此分出,走向足少陽經。它的分支,沿著脛骨,連繫到陰莖。

經別篇說:足厥陰經的正經脈絡,從腳背向上,直到陰毛邊緣,與足少陽經會合,與別絡一同運行,這叫做「二合」。

衛氣篇說:足厥陰經的根本所在,在行間穴上方五寸的地方,其在背部的表現,在背腧穴。

經筋篇說:足厥陰經的筋,起始於大腳趾的上方,向上結聚於內踝前方,向上沿著脛骨,向上結聚於膝蓋內側下方,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聚於陰部,聯絡各處的筋。

熱論篇說:厥陰脈沿著陰部,聯絡肝臟。

大敦穴(是足厥陰經脈氣所發的地方),行間穴(是經脈氣所流的地方),太衝穴(是經脈氣所注入的地方),中封穴(是經脈氣所注入的地方,另有說法是經脈氣所發的地方),蠡溝穴(是絡脈,別走足少陽經),中都穴(是郄穴),膝關穴(是經脈氣所發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足厥陰經的郄穴),曲泉穴(是經脈氣所入的地方),陰包穴(是絡脈,別走另一條經脈,這裡原文有缺字),五里穴、陰廉穴、急脈穴(註解說,急脈穴是厥陰經的大絡穴),章門穴(是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期門穴(是足太陰經、足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的地方)。

按《類經》的說法:急脈穴在《甲乙經》以下的所有醫書中都沒有記載。《外台秘要》記載了二十二個穴位,沒有章門穴(歸入膽經)和期門穴(歸入脾經),《入門》和《大全》中,有提到羊矢穴,在奇穴部分有詳細記載。

三陰交穴(是本經脈氣交會的穴位)

府舍穴、衝門穴、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都是本經脈氣交會的穴位)

2. 督脈

(凡二十八穴)

氣府論云。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次注今少一穴。)項中央二(謂風府啞門也。)髮際後中八。(謂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也。)面中三。(謂素髎。水溝。齦交。三穴也。)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脊椎之間。有大椎。陶道。

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也。)至胝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骨空論云。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

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營氣篇云。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經脈篇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長強(督脈別絡。少陰所結○聚英曰。足少陰少陽結會。督脈別走任脈。)腰俞(所發)陽關(次注曰。督脈氣所發。)命門(所發)懸樞(同上)脊中(同上)中樞(次注曰。督脈氣所發)筋縮(所發)至陽(同上)靈臺(次注曰督脈氣所發)神道(所發)身柱(同上)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大椎(三陽督脈之會○聚英。

有手足二字)啞門(督脈陽維之會)風府(同上○聚英曰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強間(所發)後頂(同上)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聚英曰。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前頂(所發)囟會(同上)上星(同上)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素髎(所發)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外臺。

次注。無足字。)兌端(手陽明。脈氣所發)齦交(次注曰任督二經之會○聚英曰。任督足陽明之會。)

按甲乙。千金。外臺。無陽關。中樞。靈臺。外臺。無兌端。(入大腸經。)折衷。有會陽。曰。氣府。甲乙。本穴明系督脈。至銅人經。系之足太陽經。蓋推其意。甲乙。千金無嫌他經之相混以本穴。列於足太陽第三行之末。故遂襲取之耳。今系之於督脈。以復其舊。比之他經之有絡穴者發揮穴歌。

作二十七穴。無會陽。滑壽曰。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骨兩旁二穴。名長強。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與少陽會。故止載二十七穴。此說謬誤不可讀也。又長強一穴。為兩傍者。古所無也。不可從焉。

白話文:

督脈(總共二十八個穴位)

《氣府論》說: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這裡的註解說,現在少了一個穴位。)

項部中央有兩個穴位(指的是風府穴和啞門穴)。在髮際後方的中線上,有八個穴位(指的是神庭穴、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臉部中央有三個穴位(指的是素髎穴、水溝穴、齦交穴)。從大椎穴以下,到尾骨以及兩旁,總共有十五個穴位(脊椎之間有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靈臺穴、至陽穴、筋縮穴、中樞穴、脊中穴、懸樞穴、命門穴、陽關穴、腰俞穴、長強穴、會陽穴,這十五個穴位)。脊椎共有二十一節,這是脊椎的規律。

《骨空論》說:督脈起始於小腹,從下骨的中央,女子的脈絡進入與子宮相連的孔竅,那個孔竅就是排尿孔的末端。它的脈絡沿著陰器,匯合於肛門之間,繞過肛門後方,又分別繞過臀部,與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相合。足少陰經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與足太陽經一起,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在頭頂交會,進入腦部,再從腦後別出,向下到項部,沿著肩胛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央,再進入脊椎兩旁的肌肉連繫到腎臟;男子的脈絡沿著陰莖下方,到達肛門,和女子一樣。從小腹向上走的脈絡,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咽喉,經過上顎,環繞嘴唇,向上連繫到兩眼下方的中央。

《營氣篇》說:向上走過額頭,沿著頭頂,向下到項部中央,沿著脊椎進入骶骨,這就是督脈。

《經脈篇》說:督脈的別絡,叫做長強穴,夾著脊椎兩旁的肌肉向上到項部,散布到頭部,向下到肩胛骨的左右兩側,分別走向足太陽經,進入脊椎兩旁的肌肉。

《難經》說:督脈起始於下方極點的穴位,沿著脊椎內部,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

長強穴(督脈的別絡,足少陰經的結穴,也有說法是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督脈的別絡也走向任脈)。腰俞穴(氣所發出的地方)。陽關穴(註解說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命門穴(氣所發出的地方)。懸樞穴(同上)。脊中穴(同上)。中樞穴(註解說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筋縮穴(氣所發出的地方)。至陽穴(同上)。靈臺穴(註解說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神道穴(氣所發出的地方)。身柱穴(同上)。陶道穴(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大椎穴(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也有說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啞門穴(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風府穴(同上,也有說法是足太陽經、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腦戶穴(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強間穴(氣所發出的地方)。後頂穴(同上)。百會穴(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也有說法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前頂穴(氣所發出的地方)。囟會穴(同上)。上星穴(同上)。神庭穴(督脈、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素髎穴(氣所發出的地方)。水溝穴(督脈、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註解中沒有提到足)。兌端穴(手陽明經的脈氣所發出的地方)。齦交穴(註解說是任脈和督脈交會的地方,也有說法是任脈、督脈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

根據《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沒有陽關穴、中樞穴、靈臺穴。《外臺秘要》也沒有兌端穴(說它進入了大腸經)。《折衷》有會陽穴,說是《氣府論》的說法。《甲乙經》原本將這些穴位明確歸屬督脈,到了《銅人經》卻將其歸屬足太陽經,大概是推導其意義。《甲乙經》、《千金方》沒有將穴位和其他經絡混淆,而是將這些穴位列在足太陽經的第三排末尾,因此就沿用了這個說法。現在將它們歸屬回督脈,恢復原貌,和其他經絡有絡穴的情況一樣。發揮穴歌中,只記載了二十七個穴位,沒有會陽穴。滑壽說:根據《內經》,督脈氣所發出的地方有二十八個穴位,根據方法,第十椎下一個穴位叫做中樞穴,尾骨兩旁有兩個穴位,叫做長強穴,總共有二十九個穴位。現在多了一個齦交穴,少了一個中樞穴,會陽穴兩個,則屬於督脈的別絡,與少陽經交會,所以只記載了二十七個穴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不可採信。另外,長強穴一個穴位,卻分成兩旁穴位的說法,是古代沒有的,不可採用。

風門穴(本經的交會穴),會陽穴(督脈氣所發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