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奇穴部第十一

奇穴者,乃所謂阿是、天應是也。而無共名目者,及此土灸法,傳漢地者,載在神應經、聖濟總錄,總收諸主治部中,不錄於此,以無其名目也。岡本氏阿是要穴曰,皇甫士安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注,及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所載俞穴,今所存惟有三百五十六穴,此佗四花。

風市、腰眼、痞根等諸穴,以為之奇俞,亦皆阿是也。內經無奇輸,靈樞刺節直邪論有奇輸二字,而非云三百五十六穴之外,別有奇輸也。又阿是名素靈所無,千金方始見之。經筋篇云,以痛為輸。馬玄臺注證發微曰,俗曰天應穴者,是也。夫輸穴,本系經絡者,而奇輸阿是,

豈有外經絡之理乎?風市者,足少陽膽經之所注,腰眼者,足太陽膀胱經之所流,其佗可類推也。崔氏四花穴,四明高武考之,為足太陽第二行膈俞、膽俞四穴。凡奇俞,明所屬之經絡及本穴,而針灸之效始可照然也。乃今以阿是要穴,所載遺漏不為不少,更輯奇輸名目,散在諸書者,

以錄之。又只淺見寡聞,何能盡於此乎?又以俟後進君子,而如馬蒔所謂,其奇穴必系經絡者,間有與諸書所載不符者云。

白話文:

所謂的「奇穴」,就是指那些沒有固定名稱,又被稱為「阿是穴」、「天應穴」的地方。這些穴位在我們這裡的灸法傳入中原時,有被記載在《神應經》、《聖濟總錄》等書中,不過因為沒有正式的名稱,所以只在各個主治病症的篇章中提及,而沒有特別列出來。

岡本氏所稱的「阿是要穴」,其實就跟《皇甫士安甲乙經》、《素問氣府論》、王冰的註解,以及滑伯仁的《十四經發揮》所記載的穴位相同,目前所留存的穴位共有三百五十六個。至於像「風市」、「腰眼」、「痞根」等穴,這些也被當作奇穴,其實都屬於「阿是穴」的範疇。

《內經》中沒有提到「奇輸」這個詞,只有在《靈樞·刺節直邪論》中提到「奇輸」二字,但並不是指在三百五十六個穴位之外還有另外的「奇輸」。而且「阿是穴」這個名稱在《素問》、《靈樞》中也沒有出現,最早是在《千金方》中才開始有的。

《經筋篇》說「以痛為輸」,馬玄臺在《證發微》中註解說,這就是俗稱的「天應穴」。所謂的「輸穴」,本來就是經絡上的穴位,而「奇輸」、「阿是穴」怎麼會是經絡之外的穴位呢?「風市穴」是足少陽膽經所注的地方,「腰眼穴」是足太陽膀胱經所流經的地方,其他穴位可以依此類推。

崔氏所說的「四花穴」,經過四明高武考證,認為是足太陽經第二行的膈俞、膽俞這四個穴位。所有的奇穴,都應該要明確指出它所屬的經絡和本穴,這樣針灸的效果才會明確。

但是現在對於「阿是要穴」的記載,遺漏之處不少,所以整理各書所載的奇穴名稱,將它們記錄下來。只是我見識淺薄,無法盡善盡美,希望後來的學者能夠繼續完善。就像馬蒔所說,所謂的奇穴,一定也是經絡上的穴位,只是有時候跟其他書的記載不一致而已。

3. 頭面第一

天聰,傷寒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千金)

按千金翼。聰。作窻。胸。作匈。

神聰四穴(資生),前神聰後神聰(類經)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資生)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後神聰去百會一寸(類經)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大全)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銀海精微)

按資生經曰。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

明堂,鼻直上入髮際一寸。(資生)

按資生曰。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所謂疑以傳疑也。大全曰。府下五分。(府下言風府)啞門中。門下五分發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

大門,猥退風。半身不隨。灸大門。腦後尖骨上一寸。(千翼)

髮際,兩眼小眥上髮際(資生)平眉上三寸。(類經)

按資生曰。岐伯。灸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眼䀮䀮不遠視。灸一壯立瘥。類經曰。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又曰治衄血。於項後髮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立止。

寅門,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疽等病。(千金)

按千金翼。針。作鋥。

陽維,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後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千翼)

囟中(千金)

額上(千金)

耳上(千金)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寸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

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

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肋(肋恐當作脈)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千金)

耳尖,按耳尖上。卷耳取尖上。(大成)

耳孔中,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疽。寒暑疫毒等病。又治卒中風口喎不正。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可灸之。(千金)

白話文:

頭面第一

傷寒持續三四天以上,應該先在胸部上方灸二十壯,以繩子測量,繩子從鼻正上方,到達髮際,然後將繩子減去一半,從髮際進入頭髮中,在繩子末端灸,稱為天聰穴。(出自《千金方》)

《千金翼方》中,「聰」作「窗」,「胸」作「匈」。

神聰穴有四個(出自《資生經》),前神聰、後神聰(出自《類經》)位於百會穴的四個方位,彼此相距一寸。(出自《資生經》)前神聰穴位於前頂五分處,從神庭穴到此穴共四寸;後神聰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出自《類經》);神聰、百會等四個穴位,各取一寸。(出自《大全》)以百會穴為中心,四邊各開二寸半。(出自《銀海精微》)

《資生經》說,明堂穴有這四個穴位,而銅人模型上沒有。這些穴位可以治療頭痛、目眩、狂亂、癲癇等,不可輕忽。

明堂穴位於鼻正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出自《資生經》)

《資生經》說,根據銅人模型以及其他針灸書籍,鼻正上方入髮際一寸都稱為上星穴。《明堂經》在此又稱之為明堂穴,不知根據何處,所謂疑以傳疑也。《大全》說,明堂穴位於風府穴下五分。啞門穴下五分,髮際終點,另有一個明堂穴,略有差異。

大門穴用於治療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灸大門穴,位於腦後尖骨上一寸。(出自《千金翼方》)

髮際,位於兩眼內眥上方髮際(出自《資生經》),或平眉上三寸。(出自《類經》)

《資生經》說,岐伯說,灸頭旋、目眩以及偏頭痛難忍、眼睛昏花看不清的症狀,灸一壯即可痊癒。《類經》說,主治頭痛、眩暈、疼痛,久治不愈,灸三壯;又說,治療鼻出血,在項後髮際、兩筋之間的宛中穴灸三壯,因為血從此處入腦注鼻中,所以灸治後能立刻止血。

寅門穴,從鼻尖直入髮際,用繩子量取,將繩子分成三段,取其中一段長度,入髮際,在繩子末端針刺,就是這個穴位,用於治療麻疹、黃疸等疾病。(出自《千金方》)

《千金翼方》中,「針」作「鋥」。

陽維穴,治療耳鳴、耳聾等症狀,灸陽維穴五十壯,位於耳後,拉起耳朵,在耳垂後方的弦弦筋上。(出自《千金翼方》)

囟門穴(出自《千金方》)、額上穴(出自《千金方》)、耳上穴(出自《千金方》):如果眼睛反向上看,瞳孔轉動,應該灸囟門穴。取穴方法:橫量嘴巴,到達兩唇的盡頭;再橫量鼻子下方,也到達兩邊的盡頭,然後去掉鼻子長度的一半,以嘴巴長度為標準,從額上髮際向上量取,灸到頭上的一點,正好在囟門未閉合的骨縫中,能感覺到手在動的地方就是。這是最重要的穴位。其次,灸額上髮際二寸左右,直對鼻子;其次,灸兩邊,正對瞳孔直上入髮際二分左右;其次,灸頭頂旋毛的中心;其次,灸客主人穴,位於眉後際動脈處;其次,灸兩耳門穴,位於耳廓打開時骨頭張開凹陷處;其次,灸兩耳上穴,卷起耳朵,在卷起的耳尖上;另一種方法,成人取耳上橫三指寬,小兒則根據自身手指寬度;其次,灸兩耳後完骨上的青筋,也可以針刺放血;其次,灸玉枕穴,位於項後高骨處;其次,灸兩風池穴,位於項後兩條肌肉外側髮際凹陷處;其次,灸風府穴,位於項部中央髮際,也可與風池穴三處高低一致;其次,灸頭部兩角,位於頭部旋毛兩側突起的骨頭處。(出自《千金方》)

耳尖穴:按壓耳尖,卷起耳朵取穴。(出自《大成》)

耳孔中穴:位於耳門孔上方的橫梁處,針灸此穴,治療麻疹、黃疸、寒暑疫毒等疾病,也治療中風口歪眼斜等症狀。用五寸長的葦管,一端刺入耳孔中,四邊用泥土密封,不要泄氣,另一端放入一粒大豆和艾條點燃,灸七壯即可痊癒。患右邊灸左邊,患左邊灸右邊。《千金方》中未記載,耳部疾病也可以灸此穴。(出自《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