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七 (2)
卷之七 (2)
1. 頭面第一
郁中,耳前兩邊(雲林神谷)
按雲林神谷曰。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兩邊名郁中。二穴壽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孰是。
顳顬,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千金)
按與腦空異。千金曰。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疽氣溫病等。
當陽,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千金)去臨泣五分。(類經)
按資生曰。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大全曰。當陽二穴當瞳人。
當容,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眥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千金)
按千金翼。無小眥近三字。外臺。耳前下。有客主人三字。
眉沖,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資生),禁灸。(入門)
按資生曰。明堂上經有眉衝穴。而銅人經。無之。又曰。其穴與曲差相近。入門曰。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大全曰。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髮際相求。針灸大成。作直眉頭。神庭。曲差之間。膀胱經攢竹後有此穴。
曲眉,兩眉間。(千翼)
按面風遊風雲云。灸二百壯。
魚腰,眉中間。(大成)
印堂,兩眉中間(大全)陷中(大成)
按此穴曲眉魚腰穴同處。蓋異名也。針之治目疼灸之治急慢驚風。大全曰。兩眉角痛不已。
太陽,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大成)
按絲竹空也。洗冤錄曰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宜與瞳子髎合考。奇效良方曰。太陽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稜針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頂紫脈即見。刺見血立愈。
魚尾,目眥外頭。(類經)
按銀海精微曰小眥橫紋盡處。大全曰眉外頭。小字是外之誤。眉字是目之誤。此穴似瞳子髎。疑是其穴。千金曰。眼戴精上插。灸目兩眥後。二十壯。蓋指魚尾。
睛中,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水淋一刻(吳文炳。作冷水)方將三稜針。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後入金針。約數分深。旁入(吳文炳。無旁入二字。)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頃。(吳文炳。作一法要。
)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之時正坐盤膝。將筋一把兩手握於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大成)
光明,對瞳人上。眉中。是光明穴。(銀海精微)
內迎香,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惡血。效。(大成)
鼻交頞中,鼻孔頞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千翼)
按經脈篇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是其名稱所出。
白話文:
頭面第一
郁中:位於耳前兩側(雲林神谷)。灸刺此穴可治療哮吼。患者耳前兩側的穴位名為郁中,是兩個長壽保元的穴位。耳前穴位與胸中穴位,其位置是否相同尚不明確。
顳顬:位於眉眼尾之間,上下有來去絡脈(千金)。與腦空穴不同。《千金要方》記載,針灸此穴可治療因四季寒暑引起的癰疽、溫病等。
當陽:治療眼急痛,視物不清。灸刺在瞳孔上方、髮際上一寸處,施灸壯數依年齡而定(千金);與臨泣穴相距五分(類經)。《資生經》記載,銅人腧穴圖無當陽穴,但《明堂經》有記載,此穴不可廢棄,與臨泣穴相近。《針灸大全》記載,當陽穴位於瞳孔正上方。
當容:治療肝勞、邪氣入侵導致的眼赤。灸刺當容穴,左右各灸一百壯。此穴位於眼內眥後方、耳前,為三陽三陰交會處,用雙手按壓,可觸摸到上下橫向的脈絡。與耳門穴相對(千金)。《千金翼方》無「眼內眥近」三字;《外台秘要》記載,耳前下方有客主人三穴。
眉沖:又名小竹,位於兩眉頭正上方,直達髮際(資生),禁灸(針灸入門)。《資生經》記載,明堂經上有眉沖穴,但銅人經上沒有記載,並與曲差穴相近。《針灸入門》記載,位於眉頭正上方,神庭穴與曲差穴之間。《針灸大全》記載,眉沖穴位於兩眉頭正上方,直達髮際。《針灸大成》記載,位於眉頭正上方,神庭穴與曲差穴之間,屬膀胱經攢竹穴之後。
曲眉:位於兩眉之間(千金翼方)。面部風邪遊走,灸刺二百壯。
魚腰:位於眉毛中間(針灸大成)。
印堂:位於兩眉之間(針灸大全),穴位凹陷(針灸大成)。
此穴與曲眉、魚腰穴位置相同,只是名稱不同。針刺治療目痛,灸刺治療急慢驚風。《針灸大全》記載,治療兩眉角疼痛。
太陽:位於眉後凹陷處,太陽紫脈上方(針灸大成)。與絲竹空穴相同。《洗冤錄》記載,眉際末端為太陽穴,宜與瞳子髎穴配合使用。《奇效良方》記載,太陽穴位於眉後凹陷處,太陽紫脈上方,治療眼紅腫及頭痛,宜用三稜針放血。放血方法是用布條緊纏其頂部紫脈,即可見到紫脈,刺破放血即可痊癒。
魚尾:位於目外眥(眼角外側)(類經)。《銀海精微》記載,位於眼角外側橫紋盡頭。《針灸大全》記載,位於眉外側,其中「眉」字應為「目」字之誤,「小」字應為「外」字之誤。此穴似瞳子髎穴,可能就是瞳子髎穴。《千金要方》記載,灸刺目外眥後方二十壯,指的就是魚尾穴。
睛中:位於眼珠正中央。取穴方法:先用布遮蓋眼部,用冷水淋濕一刻鐘,然後用三稜針從眼外角,距離黑珠一分處刺入半分,再用金針刺入數分深,從上層向瞳孔輕輕向下斜刺至眼角,即可見物,持續一頓飯時間。出針後,輕扶患者平臥,再用濕布遮蓋眼部,再用冷水淋濕。治療期間,每日需如此操作三日夜。初次針刺時,患者需正坐盤膝,雙手握拳於胸前,寧心正視,則易於取穴。此穴可治療一切內障,即使多年不能視物,也能很快恢復光明,是神秘的穴位(針灸大成)。
光明:位於瞳孔上方,眉間(銀海精微)。
內迎香:位於鼻孔內側,治療目赤暴痛,用蘆管吸出惡血,療效顯著(針灸大成)。
鼻交頞中:位於鼻孔與鼻樑之間。針刺深度六分,得氣後瀉法,留針三呼,瀉五吸,不補,也可灸刺,但不如針刺(千金翼方)。《經脈篇》記載,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樑與鼻孔之間,此穴名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