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頭面部第一
巨窌(甲乙)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甲乙)
按巨。千金翼。資生。作臣字誤聚英。吳文炳。醫統。大成。共曰平水溝。非也。大成。引聚英曰。巨髎一名巨窌。今本不見。大全。亦為一名髎窌義同。今不取。
地倉(甲乙)一名會維。(甲乙)挾口旁四分如近下。(甲乙)有脈微微動。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本事)
按會。外臺。寶鑑。作胃。千金翼。一說曰。口角一韭葉近下動脈。資生。本事。口下有吻字。分下有外字。發揮。無如近下三字。
大迎(素問)一名髓孔(甲乙)在口下當兩肩。(素問)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甲乙)地倉下斜向後頷骨上。(增注)按三分。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聖濟。大成。作二分。次注以下諸書。皆同甲乙。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絲竹空(甲乙)一名巨窌。(甲乙)一名目髎。(外臺)眉後(素問)陷者中。(甲乙)眉尾骨後(入門)動脈。(增注)禁灸。(甲乙)
按目髎。大全。作月髎。巨窌。恐字誤。入門。脫空字。
瞳子髎(甲乙)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千金注)一名後曲。(外臺)目外去眥五分。(甲乙)動脈(增注)禁針灸。(入門)
按資生曰。前關目後半寸。亦名太陽穴。又曰。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於下關之後。乃今據千金方。前關。太陽。即瞳子髎一名也。資生。為別穴者誤。
顴髎(甲乙)一名兌骨。(甲乙)鼽骨下(素問)面頄骨下廉陷者中。(甲乙)兌骨端。(外臺)禁針灸。(入門)
面第五行。直頭維下行。凡十二穴。
頷厭(甲乙)耳前角上。(素問)曲周顳顬上廉。(甲乙)頭維直下發際。(增注)禁深刺。(次注)
按醫學綱目曰。周。當作角。非。曲周者。自額角下耳前髮際。其形曲周者。顳顬上廉。資生。大全。並言腦空上廉非也。顳顬。注家。多誤為腦空。蓋腦空一名顳顬。遂以相混耳。既有上廉等之語。非穴名者。可見也。即俗所謂米嚼也。自發中出顏面者。顳顬上廉頷厭也。
中央懸顱也。下廉懸釐也。皆取之髮際。故謂曲周。千金傷寒篇曰。顳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其非腦空者。可見。外臺。作曲角。次注。醫統。作曲角下。資生。聖濟。發揮。聚英。吳文炳。寶鑑。作曲周下。類經。作耳前曲角。入門。作對耳額角外。金鑑。
作兩太陽曲角上廉。大成。作曲周上。愈精愈疑。稱角者。有二額髮際作角者一。耳前髮際。作角者一。故內經。頭維曰額角。又頷厭懸釐曰耳前角。又言曲周者。額角下。髮際曲周者是也。言耳前角者。髮際曲周而更出又作角者是也故內經。有角上角下語。腦空穴。在腦骨之空處。
白話文:
頭面部第一
巨髎穴(甲乙經)位於鼻孔旁外側八分處,與瞳子穴(甲乙經)垂直相對。
關於巨髎穴的別名,諸多醫書記載不一,例如《千金翼方》、《資生經》等書記載有出入,有些書甚至將其誤認為其他穴位,但最終仍以《甲乙經》的記載為準。
地倉穴(甲乙經)又名會維穴(甲乙經),位於口角外側旁開四分,略微偏下方,可感覺到微弱的脈動。如果長期患有風疾,則可能感覺不到脈動(《本事方》)。關於地倉穴的別名和位置,古籍記載亦有不同,但總體位置大致相同。
大迎穴(《素問》)又名髓孔穴(甲乙經),位於下頷骨,在口角下方,與兩肩連線的垂直線上,曲頷骨前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可觸摸到脈動(甲乙經)。地倉穴下方,斜向後延伸至下頷骨上(增注)。關於大迎穴的具體位置,不同醫書記載的寸法略有差異。
面部第四行,沿本經神經下行,共有六個穴位。
絲竹空穴(甲乙經)又名巨髎穴(甲乙經)、目髎穴(《外臺秘要》),位於眉毛外側後方凹陷處(甲乙經),眉尾骨後方(《針灸入門》),可觸摸到脈動(增注),禁灸(甲乙經)。關於絲竹空穴的別名,古籍記載亦有不同。
瞳子髎穴(甲乙經)又名太陽穴、前關穴(《千金要方注》)、後曲穴(《外臺秘要》),位於目外眦(眼角)外側五分處,可觸摸到脈動(增注),禁針灸(《針灸入門》)。關於瞳子髎穴的別名和位置,古籍記載亦有出入,需要綜合考量。
顴髎穴(甲乙經)又名兌骨穴(甲乙經),位於顴骨下緣凹陷處(《素問》)、面頰骨下緣凹陷處(甲乙經)、兌骨末端(《外臺秘要》),禁針灸(《針灸入門》)。
面部第五行,沿頭維經下行,共有十二個穴位。
頷厭穴(甲乙經)位於耳前方角上方(《素問》),顳顬上緣(甲乙經),頭維穴直下方髮際處(增注),禁深刺(次注)。關於頷厭穴的具體位置,古籍記載多有出入,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 諸多醫書對頷厭穴的定位以及相關的解剖名詞解釋存在差異,需要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