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頭面部第一
按窌。明堂。作聊。蓋音相通䪼。大成。作顪。長頻。大全。作長髎。聚英。作長頰。又大全曰。禾髎。一名禾窌。髎窌同字。故不取。俠字下溪字。衍。千金等無之。是也。宜削之。禾窌。在水溝旁五分。迎香。又在禾窌上鼻下孔旁。則迎香。逼鼻孔。取之。氣府論云。鼻孔外廉。
此之謂也。千金曰。迎香。在禾窌(禾原作和字訛)上一寸。是入鼻孔。神應。資生。發揮等迎香注曰鼻孔旁五分者誤矣。經絡流注。右左行。左右行。則歷水溝。過鼻孔外廉。而上。可以證也。資生曰。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窌。窌即髎也。
上經。乃作和窌。皆云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窌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
面第三行直目上臨泣下行凡十二穴。
陽白(甲乙)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
按入門。陽作楊字誤。資生。聖濟作直目瞳子。
承泣(甲乙)一名鼷穴。一名面窌。(甲乙)目下七分。直目瞳子。(甲乙)陷中。(資生)正視。取之。(金鑑)禁灸(甲乙)灸三壯。(資生)禁刺。(資生)
按鼷。外臺。作溪。千金翼曰。目下七分匡骨下。外臺甄權曰。眼下八分。共非是。金鑑曰。目下胞。
四白(甲乙)目下一寸。面頄骨。顴空。(甲乙)直瞳子。(發揮)正視取之。(類經)禁灸。(類經入門)
按頄。顴。頯。䪼。義未詳。頄音逵。玉篇。面顴也。廣韻。頰間之骨。集韻。與頯同。𧎅骨也。顴音權。廣韻䪼也集韻。輔骨曰顴。或作𧌴。或作櫅。與頄頯音別。義同。通作權。頯音逵。集韻面頯也說文權也。集韻。頰骨。一曰厚也。或作頄䪼音拙面秀骨。博雅。顴。頄䪼也。
俱混為同義。然一骨數字。可疑。因考頄。是頰間骨之總名。餘字是頄骨中之名。何則䪼者。漢高祖。隆䪼龍顏史記作隆準。准音拙。集韻。面顴也。莊子顙頯然。注。高露發美之貌。爾雅。博而頯。注中央廣。兩頭銳乃頄骨秀銳高露者也。高祖頄骨鼻旁高秀連頰骨。故曰龍顏。
從出。高出也。由是觀之目下宛宛際。才容。一指乃一寸也。其間七分。而取承泣。其餘三分。到頄骨秀高處。是顴也。顴髎下注。己曰兌骨。可以見也。面舊作向。氣府論云。面鼽骨空。各一。王冰曰。謂四白穴也。又下文顴髎注有面頄骨字。內經。本不分部。故曰面。甲乙經。
據內經。遂用面字。傳寫誤。作向。故今改之。千金外臺等。無面以下五字。鼽。字書不載。蓋頄古字。經脈篇云。目黃口乾鼽衄。又云。淚出鼽衄。從九者音裘說文病寒鼻窒也鼽。鼽。易混。故記。
白話文:
頭面部第一
本文討論的是頭面部的穴位位置和名稱,古代文獻中對一些穴位的記載存在差異,因此需要考證釐清。例如,「明堂」、「大成」、「長頻」、「聚英」等名稱在不同典籍中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近。 「禾髎」和「禾窌」是同一個穴位,位於水溝旁五分處。「迎香」穴則位於禾髎穴上方,鼻孔旁五分處,不同文獻對其位置描述略有出入,需綜合考量。
接著,文中描述了面部第三行的十二個穴位,並逐一說明其位置和名稱,例如「陽白」、「承泣」、「四白」等穴位。其中,「承泣」穴的別名有「鼷穴」和「面窌」,不同文獻對其位置描述也有細微差別。「四白」穴位於目下一寸,面部顴骨凹陷處。
文中還詳細討論了「頄」、「顴」、「頯」、「䪼」等詞語的含義和用法,這些詞語在古代文獻中常混用,指代面部顴骨部位。通過對古代典籍的考證,作者認為「頄」是頰間骨的總稱,而其他詞語則指頄骨中的特定部位。文中以漢高祖的「隆準」為例,說明了這些詞語的用法和含義。
最後,文中提到「面」字的寫法,古代文獻中曾誤寫為「向」,經考證後應改為「面」。文中也提到一些古代文獻中未記載的穴位或詞語,並對其進行了說明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