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足陽明胃經

(左右凡九十二穴)

經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迎香)納太陽之脈。(睛明)下循鼻外。(承泣。四白。巨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地倉)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懸釐。懸顱。頷厭。頭維。)至額顱。(神庭)其支者。

白話文:

經脈篇上說,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子的交會頞中。旁納太陽之脈(迎香),下循鼻外(承泣、四白、巨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地倉),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懸釐、懸顱、頷厭、頭維),至額頭顱骨(神庭)。它的支脈有:

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水突氣舍)入缺盆下膈屬胃。(上中脘)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下。(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挾臍(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入氣街中。(氣衝)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白話文:

從大迎穴的前方,人迎穴的下側,循著喉嚨(水突穴、氣舍穴)進入缺盆穴,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上中脘穴)聯絡脾臟。其主要的經絡從缺盆穴,向下貫穿乳頭內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以下。(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夾著肚臍(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進入氣街穴中。(氣衝穴)其分支的經絡起於胃口以下,循著腹部內側向下直達氣街穴中而彙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陰市。梁丘。犢鼻。)下循脛外廉。(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足跗。(解谿。衝陽)入中指內間。(陷谷內庭厲兌)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豐隆)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到大腿與髖關節交接的部位。抵到伏兔穴位,往下就是膝蓋骨中間的部位。(穴道有陰市、梁丘、犢鼻)往下沿着小腿的外側邊緣。(穴道有: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往下到腳背上。(穴道有:解谿、衝陽)進入中指的內側之間。(穴道有:陷谷、內庭、厲兌)它的分支往下到小腿外側邊緣三寸,再分開。(穴道有:豐隆)往下進入中指的外側之間,它的分支分開在腳背上,進入大拇指之間。從拇指的頂端出來。

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嚨。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次注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人迎各一。

白話文:

又說足陽明經的別名叫做豐隆。距離腳踝八寸。從太陽經分出來的,從脛骨外側上行,交絡頭頸,與諸經氣相溝通。向下交絡喉嚨。氣府論說:足陽明經的脈氣所發出來的穴位有六十八個。額頭中央,髮際旁各有三個。(次注說:懸顱、陽白、頭維左右,一共六個穴位。)顴骨的空隙各一個。(就是四白穴。)大迎穴的空隙各一個。(是大迎穴的名稱。)人迎穴各一個。

(人迎穴名也。)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髎二穴也。)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穴也)挾臍廣三寸。各三。(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挾之各三。(謂大巨。水道歸來也)氣街動脈各一(氣街穴名也。

白話文:

人迎是穴位的名稱。缺盆和外骨空各一個(指天髎穴)。膺中的骨間各一個(指膺窗等六個穴位)。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夾在鳩尾的外側,與乳頭下三寸的位置。胃脘夾五個(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個穴位)。肚臍旁邊寬三寸的地方,各三個(指滑肉門、天樞、外陵)。肚臍下二寸的地方,各三個(指大巨、水道、歸來)。氣街和動脈各一個(指氣街穴)。

)伏兔上各一。(謂髀關二穴也)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

白話文:

在大腿上各有一個穴位。(是指髀關兩個穴位)在三里以下,到腳的第二趾。各有八個腧穴,分佈在各自的所在穴位中。(指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這八個穴位。)

經別篇云。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

白話文:

《經別篇》中說,足陽明經的正行,從足部向上到股部,再進入腹腔,與胃相連,並與脾相連。向上貫通到心,沿著咽喉向上經過口腔,再向上到額頭和鼻樑,然後返回到眼角,與足陽明經相連。

經筋篇云。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尻。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白話文:

《經筋篇》說:足陽明經的筋,起始於腳趾的三個中指部分,經過足背,斜向外上方抵達腳背外側的突出骨,向上經過膝蓋外側,然後朝上直達大腿根部。再向上,沿着腰部進入脊柱。其中直行的部分,沿着小腿向上,與臀部相連。分支的部分,止於腳背外側的突出骨,與少陽經相合。陽明經的直行部分,再向上經過伏兔穴,往上直達大腿,聚集於陰器處,再向上布滿腹部,到達缺盆處而止。再循着頸部向上,夾在兩邊嘴角上方,與頄穴相合。往下則止於鼻樑上方,與太陽經相合。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綱領,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綱領。其分支部分從頰部經過耳前。

動輸篇云。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白話文:

《動輸篇》說:足之陽明,是怎樣而動呢?岐伯說:胃氣上行輸布於肺。那些悍氣,上衝頭部,沿着咽喉上行,進入鼻、耳、口等空竅。沿着眼睛組織聯絡至腦部,而出於顑下,到達頭面部,沿着牙齒車輛穴會合於陽明脈,並下行至人迎穴。這是胃氣別走於陽明經的表現。

承泣(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四白(所發)巨髎(蹺脈之會)地倉(蹺脈。手足陽明之會。○蹺。聚英。作任。)大迎(足太陽脈氣所發○太陽。外臺。作陽明。)頰車(所發)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次注曰。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

白話文:

承泣(陽蹺脈、任脈、足陽明經脈的交會穴位。)四白(承泣穴所發出的經脈)巨髎(蹺脈的交會穴位。)地倉(蹺脈、手足陽明經脈的交會穴位。)大迎(足太陽經脈元氣所發出的穴位。)頰車(大迎穴所發出的經脈)上關(手少陽經脈、足陽明經脈的交會穴位。)下關(足陽明經脈、少陽經脈的交會穴位。)

○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頭維(足少陽。陽維之會○聚英陽維。作陽明)人迎(所發○聚英曰。足少陽之會。)水突(所發)氣舍(同上)缺盆(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新校正曰。骨空注。作手陽明。)氣戶(所發。○以下直行。

白話文:

足少陽經脈氣息由氣府開始發散,頭維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之處,人迎是足少陽經脈交會之處,水突與氣舍則為足少陽經脈氣息發散之處,缺盆是足少陽經脈氣息發散之處,氣戶也是足少陽經脈氣息發散之處,並直行而下。

)庫房(同上)屋翳(外臺曰。足陽明脈氣所發。)膺窗(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乳中(同上)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乳根以下十三穴。足陽明脈氣所發。歸來一穴。甲乙無說。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

白話文:

)庫房(同上)屋翳(《外臺》說,是足陽明經的脈氣所發源的部位。)膺窗(《次注》說,是足陽明經的脈氣所發源的部位。)乳中(同上)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乳根以下十三個穴位,都是足陽明經的脈氣所發源的部位。只有歸來這個穴位,甲乙兩種版本沒有說明。但《次注》說,也是足陽明經的脈氣所發源的部位。)

)髀關(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伏兔上各一。次注曰。髀關二穴也。○以下支。)伏兔(所發)陰市(同上)梁丘(郄)犢鼻(所發)三里(所入○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上廉(與大腸合。)條口(所發)下廉(與小腸合。)豐隆(別走太陰)解谿(所行)衝陽(所過)陷谷(所注)內庭(所溜○寶鑑曰。

所流。)厲兌(所出)

白話文:

股部:(氣府論》說:足陽明脈之氣發源於此。伏兔穴在上側,各一。註解說:伏兔二穴也。(以下支線)伏兔穴(所發)陰市穴(同上)梁丘穴(郄穴)犢鼻穴(所發)三里穴(所入)(《氣府論》說:足陽明脈之氣發源於此。)上廉穴(與大腸相合。)條口穴(所發)下廉穴(與小腸相合。)豐隆穴(另行太陰經)解谿穴(所行)衝陽穴(所過)陷谷穴(所注)內庭穴(所溜)(《寶鑑》說:

按中指外間。岡本曰。足中指者。大指之次指。不與手中指同焉。按手足五指。以在其中。曰中指。足而以大指次指為中指者可疑。入中指外間之中指蓋誤字。何則本輸篇云。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內庭次指外間也。以次指言之。未嘗言之中指。至陷谷乃曰。中指內間。

白話文:

按壓中指外側,岡本說,腳的中指是大拇指的下一根手指,跟手的中指不一樣。按壓手腳五根手指,以在中間的那一根為中指,而腳以大拇指的下一根手指為中指,這說法可疑。文中「中指外間」的中指應該是誤字,因為《本輸篇》說:「厲兌」是腳大拇指的下一根手指的末端,「內庭」是第二根手指的外側。以次指來講,從來沒有提到中指。到「陷谷」才說「中指內側」。

上行二寸。夫陷谷在第三指內間。若此中指為大指次指則與厥陰經行間。同處也。凡曰中指者。手足共以第三指。為中指也。又類經曰。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古人不必以大指次指為中指。中指。當作次指。

白話文:

往上行兩寸,陷谷穴在第三個手指的內側。如果這個中指是大拇指的第二個手指,那麼它與厥陰經相交。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凡是說中指的,手和腳都以第三個手指為中指。另外類經說:大拇指的第二個手指,是指大拇指的食指。腳也是一樣。古人不必把大拇指的第二個手指當成中指。中指,應該作為食指。

按頰車。大迎。缺盆。氣衝四穴。經脈篇。膽經條。明說足少陽之會焉。甲乙等。不記者。遺脫也。外臺曰兩旁九十三穴。去下承漿一單穴。共九十二穴無頭維(入膽經)缺盆。(入三焦經。)有迎香(大腸)耳門(三焦)承漿。(任脈)大全。有膝眼四穴。(載奇穴部)發揮。以下諸書。無上關。(入膽經)

白話文:

按頰車、大迎、缺盆、氣衝四個穴位,經脈篇、膽經條明確說明是足少陽經的會穴。甲乙等未記載的,是遺漏的。外臺說,兩旁有九十三個穴位,去除下承漿一個單穴,共有九十二個穴位,其中沒有頭維(歸屬於膽經)、缺盆(歸屬於三焦經),但有迎香(歸屬於大腸經)、耳門(歸屬於三焦經)、承漿(歸屬於任脈)。大全,有膝眼四個穴位(載於奇穴部)。發揮以下的各種書籍,沒有上關(歸屬於膽經)。

2. 足太陰脾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過核骨後。(太白公孫)上內踝前廉。(商丘)上腨內。(三陰交)循脛骨後。(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箕門。)入腹(衝門。府舍。腹結。大橫。

白話文:

《經脈篇》說:脾經,屬足太陰,起始於大拇指末端(隱白穴),沿著腳趾內側白肉邊緣(大都穴)走行,經過內踝骨後(太白穴、公孫穴),向上沿著內踝前緣(商丘穴),向上到達小腿內側(三陰交穴),再沿著脛骨後緣(漏谷穴)走行,與足厥陰經交會於膝蓋前內側(地機穴、陰陵泉穴),向上到達膝蓋內前側(血海穴、箕門穴),進入腹部(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

)屬脾絡胃上膈(腹哀。日月。期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周榮。中府。)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屬於脾胃的絡脈,沿著上膈的部位而上(腹哀、日月、期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周榮、中府)。夾帶著咽喉,連結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它的分支,又從胃的分支沿著上膈而上,注進入心臟。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支者。入絡腸胃。

經別篇云。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白話文:

又說,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名叫公孫,在離本節後一寸的地方分出,走向陽明經。它的分支進入並絡於腸胃。

在經別篇中有提到,足太陰脾經的主脈向上到達大腿部,與陽明經會合,和分支一起上行,在咽喉處相連,然後貫穿舌中。這就是所謂的三合。

經筋篇云。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白話文:

經筋篇記載。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腳趾的末端內側。向上構連著內踝。它直行的筋道,連到膝蓋內側輔骨。向上沿着陰股。與大腿相連,聚合於陰器。向上連結到腹部並與臍相連。沿着腹部裏部,連接肋骨。在胸中散開。筋脈的內側,連接着脊椎。

隱白(足太陰脈之所發。)大都(所溜○寶鑑作流)太白(所注)公孫(別走陽明。)商丘(所行)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漏谷(絡)地機(郄)陰陵泉(所入)血海(所發)箕門(太陰內市。太陰脈氣所發。)衝門(足太陰厥陰之會○外臺。厥陰。作陰維。

白話文:

隱白是足太陰脈的起始點,大都是脈氣流經之處,太白是脈氣注入的地方,公孫則分支走向陽明經。商丘是脈氣行經之處,三陰交是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的交匯點,漏谷是絡脈所經之處,地機是郄穴,陰陵泉是脈氣進入的地方,血海是脈氣發出之處,箕門是太陰經內市的起始點,衝門是足太陰與厥陰經的交匯點。

)府舍(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胸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外臺。無厥陰二字。此脈以下二十六字。○資生。作此三脈上下三入腹。又比。作此。○聚英。作入腹絡肝肺。結心肺。)腹結,大橫(太陰。陰維之會)腹哀(同上)食竇(所發○次注曰。

白話文:

府舍(足太陰經。陰維脈。厥陰經的交會處。這條經脈上下進入腹部。與胸部相連,與肺心相結。經脈從胸部向上至肩部。與足太陰經的郄穴相並列。三陰經和陽明經的分支與別脈。外臺祕要中沒有厥陰二字。本段文字從此脈以下二十六個字。資生經作:這三條經脈上下三次進入腹部。又:比,此。聚英作:進入腹中,與肝肺相連,並與心肺相結。)腹結,大橫(足太陰經。陰維脈的交會處)腹哀(同前)。食竇(所發。)

手太陰脈氣所發。)天溪(所發)胸鄉(同上)周榮(同上)大包(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者。○外臺。無別絡諸陰者五字。○聚英。作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按外臺。無大包。(入膽經。)

中府,期門,日月(本經之會),下脘,關元,中極(本經之會)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1. 天溪穴:位於手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間。

  2. 胸鄉穴:位於前臂內側,肘橫紋下3寸。

  3. 周榮穴:位於前臂內側,肘橫紋下4寸。

  4. 大包穴:為脾經的絡穴,位於季脅下緣,腋中線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