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一 (8)
卷之一 (8)
1. 頭面部第一
按聚英、醫統、大成作近鼻孔,非是。醫學綱目曰:口含水突處。七種類稿曰:人居天地之中,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故云若。曰:人有九竅,自人中而上皆雙,自人中而下皆單。故云此則可名為竅中。又老子釋略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間人中是也。
兌端(千金):唇上端(甲乙);上唇中央,尖尖上(入門)。
按甲乙兌端作壯骨,字誤。目錄又作兌骨。明堂作頤前下唇之下,開口取之,是承漿穴,不可從。大全曰:唇珠上。珠字無謂,此強作歌括之弊也。
齦交(素問):唇內齒上,齦縫中(甲乙);齦縫筋中(資生)。
按齒上,類經作上齒。千金、外臺無中字。金鑑、大成齗作齦,義同。內經集註曰:齦交穴一在唇內齒下齦縫中。蓋上古以齦交有二,督脈之齦交入上齒,任脈之齦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齦齒相交,故名齦交。未知據何書,不可從。盧復醫種子曰:蜀僧慧融入淅,遊會稽。
針佝僂人,使之臥,取齦交穴,骨節漸伸,尋愈。此穴乃督之井也。脊中骨節屬督脈所轄。氣機一透,骨自然伸。似玄門轉河車法,能開關交會,可至長生,況一伸骨節乎?斯法書不從載,慧融靜中悟出。
承漿(甲乙),一名天池(甲乙),一名鬼市(千金),一名懸漿(資生),一名垂漿(聖濟)。 頤前唇之下,開口取之(甲乙);唇下宛宛中(肘後);下唇之下(千金);下唇稜下(明堂);陷中(發揮)。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攢竹(甲乙),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甲乙),一名元柱(醫統)。 眉頭又云眉本(素問);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
按員在,資生作員柱,寶鑑、大成作圓柱,在疑寫誤。明光,資生、大成作光明。始光,聚英、醫統、吳文炳作始元。
睛明(甲乙),一名淚孔(甲乙)(○外臺作淚孔,淚涙同字),一名淚空(聚英)。 目內眥(素問);內眥外(甲乙);禁灸(資生);禁刺(入門)。
按千金作精明,精睛音通。類經曰: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入門曰:紅肉陷中,並非也。甲乙次注皆曰灸三壯。醫統曰: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矣。而醫統穴下注灸三壯,可謂矛盾。
迎香(甲乙),一名衝陽(甲乙)。 鼻空外廉(素問);禾窌上,鼻下,孔旁(甲乙);不宜灸(外臺)。
按孔,外臺作乳字誤。千金作和窌上一寸鼻孔旁,誤。入門、吳文炳並大成作禾窌上一寸。神應經作鼻孔旁五分。皆非,說見下。
禾窌(甲乙),一名䪼(外臺),一名長頻(資生)。 直鼻孔下,俠谿水溝旁五分(甲乙);禁灸(入門)。
白話文:
頭面部第一
人中穴位位置眾說紛紜,有些古籍記載的位置並不準確。古人認為人體居天地之中,鼻通天,口通地,鼻吸天地之氣,口納五味,人中穴位居於鼻口之間,故稱之為「竅中」。也有人認為人體有九竅,人中之上皆為雙竅,人中之下皆為單竅,故而人中是「竅中」。另有古籍稱鼻為天門,口為地戶,人中位於天地之間。
兌端穴位於上唇中央,位置尖端。一些古籍記載的穴位名稱或位置存在錯誤,如「壯骨」、「兌骨」等,與現代醫學的承漿穴位有所區別,不宜採信。
齦交穴位於唇內齒齦之間的縫隙中。古籍記載中,對齦交穴的位置和歸屬存在爭議,部分古籍認為存在上下兩個齦交穴,分別屬於督脈和任脈,但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不宜輕信。據記載,古有僧人利用此穴治療佝僂病,通過針灸使患者脊椎骨節伸直,但此法並非普遍記載。
承漿穴位於下唇正中下方凹陷處,亦稱天池、鬼市、懸漿、垂漿等。
面部第二行穴位(直曲差下行,共八穴)
攢竹穴位於眉毛內側的凹陷處,亦稱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元柱等。此穴不宜針灸。
睛明穴位於目內眥(眼角內側)稍外側凹陷處,亦稱淚孔、淚空。此穴不宜灸,關於是否可針灸,古籍記載存在矛盾。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側,鼻孔旁。此穴不宜灸。
禾窌穴位於鼻孔直下方,距鼻孔約五分(約一公分)處,亦稱䪼、長頻。此穴不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