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

2. 經脈流注第十

素問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天恐人字)常數。(新校正云。甲乙經。十二經水篇。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太陽多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難經云。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醫種子曰。足三陰經,胸腹無脈。銅人圖,強為陰經者,非也。然人手之陰經,自腋而出,足之陰經,自髀而入。入者,入於腹內,故能屬臟絡府,上膈挾咽,連舌入腦,非在皮膚肌肉之外者也。注圖者,惑於甲乙,強膺俞、胸俞衝脈之穴,以為屬足三陰經,脈氣所發。十四經發揮,尤為謬甚。真千古之長夜矣。遍考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脈、經別等篇,深知所列之穴,的非陰經,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說:一般人的正常生理狀況,太陽經脈通常是血多而氣少,少陽經脈通常是血少而氣多,陽明經脈通常是氣多而血少,少陰經脈通常是血少而氣多,厥陰經脈通常是血多而氣少,太陰經脈通常是氣多而血少。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新校正的《甲乙經》十二經水篇中,關於血氣多少的描述與《素問》不同,認為太陽經脈是血多氣也多,太陰經脈是血多而氣少。)足部的太陽經脈與少陰經脈互為表裡,少陽經脈與厥陰經脈互為表裡,陽明經脈與太陰經脈互為表裡,這就是足部的陰陽表裡關係。手部的太陽經脈與少陰經脈互為表裡,少陽經脈與心包經互為表裡,陽明經脈與太陰經脈互為表裡,這就是手部的陰陽表裡關係。

《難經》說:經脈的作用是運行血氣,溝通陰陽,來滋養全身。經脈的起始是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然後手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最後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醫種子》這本書說:足部的三條陰經,在胸腹部是沒有脈絡的。銅人穴位圖中,硬要說這些是陰經,是錯誤的。然而,人體手部的陰經是從腋下出來,足部的陰經是從大腿內側進入,所謂的「入」是指進入腹腔內部,因此才能連結臟腑,上至膈膜,連通咽喉,連接舌頭,進入大腦,並不是在皮膚肌肉的表層。注圖的人,被《甲乙經》誤導,硬要把背部的俞穴、胸部的俞穴、衝脈上的穴位,當作是足三陰經的穴位,認為是脈氣發出的地方。《十四經發揮》的說法,更是荒謬至極。這真是千古的錯誤啊!經過詳細考察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脈、經別等篇章,我深深了解這些所列的穴位,確實不是陰經上的,因此把它們辨明出來。

3. 手太陰肺經

(左右凡二十二穴)

經脈篇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雲門、中府)下循䏢內。(天府、俠白)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入寸口。(經渠、太淵)上魚循魚際(即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又云: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取之去腕半寸。(馬蒔曰:半寸,當作寸半。)別走陽明。

經別篇云: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

繆刺論云: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篇云: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經筋篇云: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中府(手太陰之會。○氣穴論,新校正曰:手足太陰之會,類經同。)雲門(手太陰肺氣所發。)天府(同上)俠白(手太陰之別。)尺澤(手太陰之所入也。)孔最(手太陰之郄。)列缺(別走陽明。)經渠(手太陰之所行)太淵(手太陰脈之所注。)魚際(手太陰脈之所溜。○聖濟曰:所流。)少商(手太陰脈之所出。)

按千金,有臑會。(大腸經)注曰:銅人經,屬三焦。外臺,無中府雲門二穴。(入脾經。)程衍道曰:論行不論經也。腧穴折衷曰:諸家皆以為本經之穴,始於中府。標幽賦、蠡海集、錦囊秘錄,並曰:本經之穴始於雲門。今考其經行之勢,則以雲門為始者是也。

白話文:

(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經脈篇說:肺,是手太陰經的脈絡,起於身體中部的中焦部位,向下聯絡大腸,再返回環繞胃的開口處,向上穿過橫膈膜而歸屬於肺。從肺的系統橫向延伸到腋下(雲門、中府),然後沿著上臂的內側向下(天府、俠白),行走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到達肘部(尺澤),再沿著前臂內側的骨頭下方(孔最)進入手腕的寸口部位(經渠、太淵),向上經過大魚際,沿著魚際(也就是魚際穴)延伸到大拇指的末端(少商穴)。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列缺穴)直接延伸到食指內側,到達食指末端。

又說:手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列缺,從手腕上分開的地方開始,與手太陰經平行,直接進入手掌,散佈到魚際部位。取穴方法是在手腕上方半寸處(馬蒔認為應該是一寸半)。然後從這裡分支走向手陽明經。

經別篇說:手太陰經的正經脈絡,從淵腋穴進入手少陰心經之前,然後進入大腸,散佈到大腸,再向上走到鎖骨上的缺盆,沿著喉嚨與手陽明經會合。

繆刺論說:邪氣侵入於手足少陰經和手太陰經,以及足陽明經的絡脈,這五條絡脈都會匯集在耳朵中,向上連繫到左邊的額角。

邪客篇說:手太陰經的脈絡,從大拇指的末端開始,向內彎曲沿著皮膚紅白交界處行走,到達本節之後的太淵穴,稍作停留,然後向外彎曲,經過本節之下,向內彎曲,與手陰經的各條絡脈在魚際部位會合,多條脈絡在此交匯,氣血滑利,沿著骨頭下方潛行,再向外彎曲,從寸口處出來行走,向上到達肘部內側,進入大筋的下方,然後向內彎曲,向上行走,經過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再向內彎曲,走向肺部。這是它順著脈絡行走和逆著脈絡計數時所呈現的彎曲和轉折。

經筋篇說:手太陰經的筋,從大拇指之上開始,沿著手指向上行走,連結在魚際的後方,沿著寸口的外側行走,向上沿著手臂,連結在肘部,向上到達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從鎖骨的缺盆處出來,連結在肩部前方的髃骨部位,向上連結在鎖骨的缺盆,向下連結在胸腔內,散佈貫穿於賁門,與賁門會合,向下到達季脅部位。

中府穴(是手太陰經的會穴,氣穴論中,新校正版說:是手足太陰經的會穴,與類經相同) 雲門穴(是手太陰肺氣所發出的地方) 天府穴(與雲門穴相同) 俠白穴(是手太陰經的別絡) 尺澤穴(是手太陰經的脈氣匯入的地方) 孔最穴(是手太陰經的郄穴) 列缺穴(由此分出別絡走向手陽明經) 經渠穴(是手太陰經脈氣所行走的地方) 太淵穴(是手太陰經脈氣所注的地方) 魚際穴(是手太陰經脈氣所流注的地方,聖濟經說是脈氣所流動的地方) 少商穴(是手太陰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按千金方中,有臑會穴(屬於大腸經),註釋說:銅人經認為臑會穴屬於三焦經,外台秘要沒有中府和雲門這兩個穴位(認為它們屬於脾經)。程衍道說,這是因為只論述穴位所行的路線,而不論述穴位所屬的經絡。腧穴折衷認為,各家都認為這些穴位是本經的穴位,開始於中府穴。標幽賦、蠡海集、錦囊秘錄都說本經的穴位開始於雲門穴。現在考究它的經絡運行趨勢,則以雲門穴為起始是正確的。

4.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上入兩骨之中(陽谿)循臂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臑會)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巨骨秉風)下入缺盆(天鼎)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扶突)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地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髎)上挾鼻孔(迎香)

又云。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氣府論雲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次注謂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髃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經筋篇云。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商陽(手陽明脈之所出)二間(所溜○寶鑑作所流非)三間(所注)合谷(所過)陽谿(所行)偏歷(別走太陰)溫溜(郄)下廉,上廉(抵陽之會○外臺作陽明之會)三里,曲池(所入)肘髎,五里臂臑(陽明絡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陽維之會。)臑會(絡○氣府論云。手少陽之會。

次注曰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聚英曰。陽維會。)肩髃(蹺脈之會○聚英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巨骨(同上)天鼎(所發)扶突(同上)禾髎(同上)迎香(手足陽明之會○氣府論曰。手陽明脈氣所發。次注曰。謂迎香扶突。)

按千金。無臑會(入肺經)發揮同。(入三焦經)外臺曰。兩旁四十二穴並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無迎香。(入胃經)有肩髎。(三焦)兌端。齦交。水溝(共督脈)甲乙經曰。兌端手陽明脈氣之所發。

白話文:

(左右共四十二個穴位)

經脈篇說,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於食指指尖(商陽穴),沿著食指上側邊緣(二間穴、三間穴),出來到虎口兩骨之間(合谷穴),再向上進入兩骨之中(陽谿穴),接著沿著手臂外側前緣向上走(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進入手肘外側(曲池穴),再向上到上臂外側前緣(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臑會穴),向上到肩膀,從肩峰骨的前緣出來(肩髃穴),再向上到達頸椎與頭部連接的地方。

(巨骨穴、秉風穴)向下進入鎖骨上窩(天鼎穴),聯絡到肺部,下行連屬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到頸部(扶突穴),穿過面頰進入下牙齒中,再回出來夾著嘴邊(地倉穴),交會於人中,左邊的脈絡連到右邊,右邊的脈絡連到左邊(禾髎穴),向上夾著鼻孔兩側(迎香穴)。

又說,手陽明經的絡脈,叫做偏歷穴,在手腕向上三寸處,分別進入手太陰肺經。它的分支,向上沿著手臂,經過肩峰(肩髃穴),再向上彎曲到面頰,連接到牙齒側邊。它的另一分支,進入耳朵,會合於宗脈。

氣府論中說,手陽明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鼻孔外側邊緣和頸項上方各有兩個(這裡指的是迎香穴和扶突穴兩個穴位),大迎骨的凹陷處各一個(大迎穴),頸椎和頭部連接的地方各一個(這裡指的是天鼎穴兩個穴位),肩峰骨的交會處各一個(這裡指的是肩髃穴),手肘以下到拇指食指各有六個俞穴(這裡指的是三里穴、陽谿穴、合谷穴、三間穴、二間穴、商陽穴這六個穴位)。

經別篇說,手陽明經的正脈,從手部沿著胸前上行,在肩髃穴分開,進入頸椎,向下走行至大腸,再聯繫到肺,向上沿著喉嚨,從鎖骨上窩出來,與足陽明胃經會合。經筋篇說,手陽明經的筋,起於拇指和食指指尖,結於手腕上,再沿著手臂向上,結於手肘外側,向上至上臂,結於肩髃穴。它的一個分支,環繞肩胛骨,夾著脊椎;直行的分支,從肩髃穴向上至頸部。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到面頰,結於顴骨處。直行的分支,從手太陽小腸經的前方上行至頭的左側,然後連結到頭部,下行到右邊的下巴。

商陽穴(是手陽明經脈氣所出的地方),二間穴(是脈氣停留的地方,寶鑑版本寫成流動,但應該是停留),三間穴(是脈氣流注的地方),合谷穴(是脈氣經過的地方),陽谿穴(是脈氣運行的地方),偏歷穴(是分支進入手太陰肺經的地方),溫溜穴(是郄穴),下廉穴、上廉穴(抵達陽經交會的地方,外台版本寫作陽明經的交會處),三里穴、曲池穴(是脈氣進入的地方),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是陽明經絡脈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寫作手足太陽和陽維脈匯聚的地方),臑會穴(是絡穴,氣府論說,也是手少陽經的匯聚處,另有註解說,是手陽明和少陽兩個絡脈氣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說,是陽維脈匯聚的地方),肩髃穴(是蹺脈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說,是足少陽和陽蹺脈匯聚的地方),巨骨穴(同上),天鼎穴(是脈氣所發出的地方),扶突穴(同上),禾髎穴(同上),迎香穴(是手足陽明經匯聚的地方,氣府論說,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地方,另有註解說,指的是迎香穴和扶突穴)。

按照《千金方》的記載,沒有臑會穴(歸屬肺經)。《發揮》的說法相同(歸屬三焦經)。《外台》說,兩邊共有四十二個穴位,加上下面的三個單穴,總共是四十五個穴位,其中沒有迎香穴(歸屬胃經),但有肩髎穴(歸屬三焦經),兌端穴、齦交穴、水溝穴(都屬於督脈)。《甲乙經》說,兌端穴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