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足部第九並圖

骨度篇曰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以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白話文:

骨度篇說:橫骨的上邊界,以下。到達內輔的上邊界。長一尺八寸。內輔的上邊界以下,到達下邊界。長三寸半。內輔的下邊界以下,到達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到達地面。長三寸。膝膕以下,到達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到達地面。長三寸。

大腿的關節以下,到達膝蓋的中央。長一尺九寸。膝蓋以下,到達外踝。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足太陰脾及股凡二十二穴

白話文:

從外踝以下,到達京骨的位置,長度為三寸。從京骨以下,到達地面的長度是一寸。腳的長度為一尺二寸,寬度為四寸半。

足太陰脾經以及大腿部分總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隱白(素問)一名鬼壘(千金)一名鬼眼(醫燈續焰)足大指端。內側也。為井。(靈樞)爪甲上。去端如韭葉。(素問)爪甲角(外臺)禁灸(入門)

白話文:

隱白(《素問》記載)

又名鬼壘(《千金方》記載),鬼眼(《醫燈續焰》記載)。位於足大拇指末端,內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靈樞》記載)在趾甲以上,距離趾端像韭葉的寬度。(《素問》記載)趾甲角(《外臺祕要》記載)。不宜灸刺。(《入門》記載)

按明堂。載華佗穴。蓋隱白也。詳於奇穴部。千金。指作趾。下諸穴皆同。

太都(靈樞)本節之前下。陷者之中也。為滎。(靈樞)大指本節內側。赤白肉際。(肘後)

白話文:

按下明堂這個位置。记载了华佗的穴位。这应该是隐白穴。详细内容在奇穴部分有说明。《千金方》中提到的“指”是指“趾”,下面的各个穴位都是如此。

太都穴位于脚拇指关节前方下方的凹陷处,是荥穴。具体位置是在大拇指关节内侧,红色和白色皮肤交界的地方。

按本節。謂大指本節。承上文也。前。舊作後。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資生。以下諸書。從之。醫學綱目。獨作本節之前是也。不然則太白。不應容核骨下。故今訂之。金鑑。作次節末。骨縫。非也肘後。側下赤字。誤作寸。今改訂之。

太白(靈樞)核骨之下也。為腧。(靈樞)內側。陷者中。(甲乙)赤白肉際(類經)

白話文:

按本節:這指的是大拇指的本節。承接上文。前:舊版本寫作後。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資生。以下多數書籍遵循舊本的寫法。醫學綱目。獨自寫作本節之前。這樣做並不存在不當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太白穴就不應該容納於核骨穴之下了。所以如今對此進行訂正。金鑑。作次節末。骨縫。這是不對的。肘後。側下赤字。誤寫作寸。如今已經改正。

按核。舊誤作腕。經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皆作核。故知腕字傳寫之誤。今訂之。核。梅核桃核之核。大指本節後。骨之如梅核者。是也。甲乙等。謂內踝前大骨。即然骨也。次注。解腕字。

白話文:

核。舊時誤作腕。經脈篇說:脾經,足太陰經之脈,起源於大拇指的末端。沿著拇指內側的白色肉際循行,經過核骨後到達甲乙骨。千金方、千金翼、外臺,以及後世的注釋,都寫作核。因此知道腕字是傳抄中的錯誤。現在予以訂正。核,梅核、桃核的核。大拇指本節後,骨頭像梅核那樣的,就是它了。甲乙等,是指內踝前的大骨頭,也就是然骨。後世的注釋,解釋腕字。

以為內踝前者。不知其誤也。發揮。流注條。作覆骨。注之曰。一作核骨。俗云。孤枵骨是也。孤枵骨踝骨別名。非核骨也。類經云。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得之。甲乙。內側下。有核骨字。省之。

公孫(靈樞)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靈樞)為原。(千金)

白話文:

以爲足內踝前邊的骨頭叫核骨,這是誤傳。應該名爲發、流注或覆骨。也有寫成核骨的,俗稱孤枵骨。孤枵骨踝骨的別名,不是核骨。分類經本上說,核骨就是大腳趾根部後邊,內側的圓形骨頭。甲、乙兩本醫書上都有在內踝下有核骨的記載,只是省去了“足內踝”這幾個字。

按本節之後一寸。近上側逼骨。本節者。大指之本節也。入門。金鑑。作太白後一寸。不是。類經曰。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千金。說源經者。不與本輸篇同。未知其據。暫記俟後日。

白話文:

按本節之後一寸,靠近上側接近骨頭。本節指的是大拇指的根部關節。入門、金鑑上說,在太白穴的後方一寸。這不是正確的。類經說,在內踝前的凹陷點。正坐合攏腳掌相對照準取穴。千金、說源經的講法與本輸篇不同,不知道他們的根據是什麼。暫時記下,等以後再研究。

商丘(靈樞)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靈樞)內踝下微前(甲乙)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神應)內踝下。有橫紋如偃口形。(類經)三穴隔小筋。(增注)

按丘。入門。作坵。金鑑。作邱。口。恐刀字。

白話文:

商丘穴:位於內踝下,陷中。主治經絡疾病。

內踝前有中封穴,後有照海穴,此穴居中。

內踝下有橫紋,如偃口形。

此穴在內踝下方,三穴之間有小筋隔。

三陰交(甲乙)一名承命。一名太陰。(千金)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骨後筋前。(入門)孕婦禁刺(類經)

白話文:

三陰交穴(甲乙經):別名承命穴。又稱太陰穴。(出自《千金方》)位於內踝上三寸。在骨頭下陷處的中間。(出自《甲乙經》)在骨頭後面,肌腱前面。(出自《入門》)孕婦禁止針刺。(出自《類經》)

按千金及千金翼。灸㿗卵法。作八寸誤。千金曰。狂邪驚癇。灸承命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又曰。女人漏下。灸太陰名三陰交。千金翼云。太陰內踝上一名三陰交。又云針足太陰穴。在內踝上一夫。一名三陰交。今並移入於別名。骨下謂䯒骨後也。肘後曰。踝尖上三寸。

白話文:

根據《千金》和《千金翼》的記載,灸承命穴的方法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艾灸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足太陰脾經上,在內踝尖上三寸,動脈上。艾灸三陰交穴可以治療狂邪驚癇、女人漏下等疾病。

金鑑。從之非也。凡踝上踝下之屬。皆除骨言之。資生曰。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外臺引集驗方曰。內踝上大脈。並四指是也。捷法之說。既見上。

白話文:

金鑑。依從他也錯了。凡是腳踝以上、腳踝以下的部位,都是除去骨骼來說的。資生篇說,從前宋太子的醫術很好。他外出遇到一個懷孕的婦女。太子診斷說,是女的。叫徐文伯診斷,說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針灸後,瀉了三陰交,補了合谷。針灸應驗而生下嬰兒。果然如同文伯所說的。外臺引集驗方說,內腳踝上的大脈,並四個手指是相同的。捷法之說,已經在上文看過了。

漏谷(甲乙)一名太陰絡。(資生)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門)

按谷。大全。作裕。絡。千金。作胳。聚英。作經誤。聚英。吳文炳。並大成。骨下作䯒骨下。金鑑。作夾骨。

地機(甲乙)一名脾舍。(甲乙)膝下五寸。(甲乙)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明堂)

白話文:

漏谷穴位於內踝上六寸,骨頭下方凹陷處,是太陰絡脈所經過的地方,禁灸。地機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腳取穴,是脾經的別穴。

按甲乙曰。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刺腰篇曰。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王冰注之曰。是地機。機。入門。作箕。蓋以音通。輔。舊作轉。資生同。傳寫之誤。內輔骨至踝骨。一尺三寸。先取其中為六寸半。少下為漏谷。其下取中乃三陰交也。

白話文:

甲乙說:太陰穴位,循著別絡向上走一寸,穴道位於膝蓋下五寸的地方。刺腰篇說:刺散脈(穴位),在膝蓋前面骨頭,肌肉分開的地方,絡於外側的束脈。王冰註解說:那是地機穴,地機穴是內關穴的第二道門,穴位所在位置像是箕斗。輔穴,舊稱「轉穴」,資生穴的名稱相同,是因為傳寫時所造成的錯誤。內輔骨到踝骨的長度是一尺三寸,先取中間點為六寸半的漏谷穴,再取中間點就是三陰交穴。

其六寸五分中。除一寸半取地機。共著䯒骨。金鑑。作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非矣。從漏谷。上行則五寸半。

白話文:

在距委中穴六寸五分的位置,除一寸半取地機穴,連著的是腓骨,金針從漏谷穴往上走五寸,在膝蓋以下五寸,內側的夾骨陷中,不是那樣。從漏谷穴,往上走應該是五寸半。

陰陵泉(靈樞)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靈樞)膝下內側。(甲乙)與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許(類經)禁灸(入門)

白話文:

陰陵泉(靈樞):

在輔骨之下,陷落處的中間,伸直腿就能找到。

膝下內側(甲乙):

與陽陵泉相對於內外。

稍高一寸許(類經):

略高於膝下一寸左右。

禁灸(入門):

禁止在該穴位灸針。

按靈樞曰。陰之陵泉。或無之字。陽陵泉亦同。伸而得之。言伸足而得之也。以指按輔骨後。旁骨而上則至輔骨下指自止者。此穴也。資生。作當曲膝取之。金鑑。作曲膝橫紋頭。非也。類經。聚英。作或曲膝。取之。廢古書。一何至於此。岡本。以此穴為曲泉上。是曲膝之失也。

血海(甲乙)一名百蟲窠。(大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甲乙)骨後筋前(入門)陷中(類經)

白話文:

《靈樞》說,陰陵泉,有些書上沒有「陵」字,陽陵泉也一樣。伸出足來就能找到。意思是,伸出足來就能找到它。用手指按壓輔骨後面,沿著輔骨旁向上,然後到達輔骨下面,手指無法再往上就是這個穴位。資生說明,取此穴應當彎曲膝蓋。金鑑認為,取此穴時彎曲膝蓋,橫紋呈現於膝蓋骨外側的膝頭。這是不對的。《類經》、《聚英》說,取此穴時可以或曲或伸膝蓋。廢古書。道理怎麼會敗壞到這種地步呢?岡本認為,此穴在曲泉穴上面,這也是由於彎曲膝蓋而犯的錯誤。

按外臺。資生。發揮。半。作中。誤。千金翼。聖濟。作二寸。千金注。入門。大成。作三寸。金鑑。作一寸。並非也。類經。作膝內輔上橫入五分。拘矣。

白話文:

根據《外臺》、《資生》、《發揮》、《半氏》、《中藏》、《誤》、《千金翼》、《聖濟》等方書記載,取金眼草的長度都是兩寸。《千金注》、《入門》、《大成》等方書記載取三寸。《金鑑》中記載取一寸。這些都是錯誤的。《類經》中記載取膝內輔上橫入五分。也是不對的。

箕門(甲乙)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太陰內市。(甲乙)陰股內。(資生)血海上六寸。(入門)禁刺。(入門類經一說)

白話文:

箕門:在大腿內側,膝上六寸,兩條筋中間。動脈在這裡容易找到。太陰內市:在陰股內側,距血海穴六寸,禁針。

按越兩筋。千金。無越兩二字。千金翼。外臺。無兩字。又按外臺。一作股上起筋間。類經。聚英。醫統。從之。資生。發揮。大全。寶鑑。醫統。吳文炳。亦作越筋間。越。起字之訛。字畫相近而誤寶鑑引靈樞曰。股上起筋間。是外臺一說之祖。然今本無此語。甲乙曰太陰內市千金。

白話文:

按兩筋。千金方沒有「越」和「二」字。千金翼、外臺沒有「兩」字。另據外臺,一作股上起筋間。類經、聚英、醫統,皆遵循此事。資生、發揮、大全、寶鑑、醫統、吳文炳,也寫作越筋間。越,是「起」字的訛誤。字畫相似而誤。寶鑑引用靈樞說︰「股上起筋間」,是外臺這一說法的始祖。但是,現在的版本中沒有這句話。甲乙說太陰內市,為千金方所有。

千金翼。外臺。並作陰市內。蓋字之訛。太陰內市。疑是入陰股內。暫記俟來哲。今以資生系本注。

足厥陰肝及股凡二十二穴

白話文:

《千金翼》和《外台秘要》中的記載,都將穴位定位在陰部內部。這可能是因為「太陰內市」一詞的誤寫,應該是指進入大腿內側的部位。這裡先做標記,等待未來的學者進一步確認。現在根據《資生系譜》進行注釋。

足厥陰肝經及其在大腿部分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大敦(靈樞)一名水泉(千金)一名大順(醫學正傳)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

白話文:

對「隱白穴」的具體位置,從古流傳下來的注釋分別說法不一。有人說「隱白穴」在「爪甲角」上,這是錯誤的。這個穴位於指甲上,在大約靠近指甲旁的三毛之中,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說法。《類經》一書中記載著一種說法:「隱白穴」位於內側,「大敦穴」位於外側。 《聚英》、《醫統》兩書都採納了這種說法,但這是錯誤的。所有井穴中,《靈樞》一書中有一些穴位明確寫著有內側和外側,還有一些沒有寫。因此,似乎不能將它們混淆在一起。甲乙兩書中有些內容是《靈樞》一書中沒有提到的,但那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叫法,不能廢除。只有這個穴位說明它位於三毛之中。此外,《繆刺篇》一書中還說,「隱白穴」位於大拇指指甲根部,也就是爪甲的側面,在大拇指靠下的位置。

按次注曰。爪甲角。非也。此穴取爪甲上。近三毛之中處是古來之說也。類經。載一說曰。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聚英。醫統。從之。非也。凡井穴。靈樞。有言內外側又有不言之。似不可混焉。甲乙。有靈樞所不言而言之者。乃古傳不可廢。唯此穴曰及三毛之中。又繆刺篇云。

三毛上。何取外側。千金曰。足大指聚毛中。是也。又云。石淋。灸水泉。三十壯。大敦是也。今為一名。又云。衄時癢癢。便灸足節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並治陰卵腫蓋指大敦。聚英。醫統。作大指縫間。非也。

白話文:

三毛穴:在足大拇指上,為什麼取名稱為外側?《千金要方》中說:「足大拇指聚合毛髮的中間」,就是這裡。另外,《千金要方》中又提到:「石淋(怎麼讀?):灸足部的「水泉穴,三十壯。這是大敦穴。」現在這個穴位也有另外一個名稱。[千金要方]中又提到:「鼻子出血時發癢,就灸足部的節理與大敦穴中間,十壯;嚴重的可以到一百壯。流鼻血不止時,針灸這個穴位。同時治療陰囊腫脹,蓋指的是大敦穴。」《聚英》和《醫統》中寫作「大拇指縫間」,這是不對的。

行間(靈樞)足大指間也。為滎(靈樞)動脈陷者中。(甲乙)大指次指。岐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類經)

按大全。作大指外間。千金。外臺。脈下有應手二字。

白話文:

行間: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

滎:動脈陷沒的地方。

甲、乙:第一和第二腳趾之間。

岐骨間:第一和第二腳趾骨之間。

上下有筋:在第一和第二腳趾骨之間,有筋附著。

前後有小骨尖:第一、第二腳趾的關節處,有小骨尖。

穴位的位置:穴位位於第一、第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

太衝(靈樞)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靈樞)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甲乙)動脈應手。(次注)

白話文:

太衝穴(出自《靈樞》):在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往上二寸。陷下去的地方就是太衝穴。太衝穴是腧穴。(出自《靈樞》):在足大趾的第一個關節後二寸。有人說,太衝穴在一寸五分的地方,動脈可以觸摸到。(次注)

按甲乙。載二說。諸書從之。考之其云自行間二寸。則帶本節而言。云自本節後二寸。則除本節也。然則一寸五分之說。近是。今據靈樞。取行間穴上二寸。是矣。外臺。作二寸半。類經曰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

白話文:

根據甲乙兩說。載錄了二種說法。諸多書籍都引用了這二種說法。考查這二種說法中,有一說記載「自行間二寸」,則是指帶本節。另一說記載「自本節後二寸」,則是指除去本節。因此,一寸五分的說法較接近事實。現在根據《靈樞》,取行間穴上二寸,是正確的。《外臺》記載為二寸半。《類經》說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脈互相貫通,一直到足底湧泉穴的二寸處。在骨頭縫隙之間,動脈應手壓陷其中。

資生曰。診太衝脈可決男子病死生。聚英。作診病人太衝脈有無可以決死生。又注太谿曰。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張介賓。注衝陽曰。仲景所謂趺陽也。按仲景趺陽者。非穴名。指趺上動脈。太衝。衝陽。太谿。共所謂趺陽也。

白話文:

《資生》曰:診斷足厥陰肝經的太衝脈,可判斷男子的生死。《聚英》曰:診斷病人的太衝脈有無,可以決定患者的生死。又,《注太谿》曰:無論男女,有此脈則生,無則死。《張介賓注衝陽》曰:仲景所謂的「趺陽」,就是《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仲景的「趺陽」,不是穴位名,而是指腳背上的動脈。太衝、衝陽、太谿,共同稱為「趺陽」。

中封(靈樞)一名懸泉(千金)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搖足而得之。為經。(靈樞)斜行小脈上。(千金)貼足腕上大筋陷中。(類經)為原。(千金)

白話文:

中封(靈樞)也叫懸泉(千金),位於內踝的前方一寸半。在陷下去的地方,搖動腳就可以找到它。這是經脈。(靈樞)斜著走的小脈,向上。(千金)靠近腳腕上大筋的陷下去的地方。(類經)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千金)

按一寸半。甲乙。千金。並翼方。外臺。以下諸書。作一寸。與商丘混。今從古說。千金雜病論。次注。作一寸半。是也。搖足。甲乙以下。皆作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千金筋極篇。作內踝前。筋里。宛宛中。癭瘤篇。作兩足趺上曲尺宛宛中。千金曰。為原說既見。

白話文:

按一寸半。甲乙、千金、並翼方、外臺等書,都寫作一寸。這與商丘相混淆了。現在依照古代的說法,《千金雜病論》的下一條註解,寫作一寸半,這是正確的。搖足。甲乙等書以下,都寫作仰足取之。陷者之中,伸直足纔能夠得到。 《千金》的《筋極篇》,寫作內踝前,筋裡面,宛宛之中。《癭瘤篇》,寫作兩足趺上曲尺,宛宛之中。《千金》說,為原說已經見到了。

蠡溝(靈樞)一名交儀(資生)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靈樞)陷者中。(明堂)

按諸書。作內踝上。儀。大全。作儀。千金曰。交儀。在內踝上五寸。不言蠡溝一名。故從資生。

白話文:

蠡溝,又名交儀,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此穴位屬於足少陽膽經。若凹陷處為穴位中心。

根據各書記載,是在內踝骨上方。名為交儀。《醫學入門》中也作儀。《千金方》提到,交儀穴在內踝骨上方五寸處,並未說到蠡溝是其另一名稱,因此採用《資生經》中的說法。

中都(甲乙)一名中郄。(千金)一名太陰。(外臺)厥陰郄。內踝上七寸。䯒中。與少陰相直。(甲乙)脛骨中。(外臺)為經。(千金)

白話文:

中都(甲乙)的名稱又叫中郄。(千金) 名稱又叫太陰。(外臺)厥陰的郄穴。位於內踝上七寸。在小腿骨的中央。與少陰相直。(甲乙)在脛骨上。(外臺)是經脈。 (千金)

按與少陰相直。五字未詳。少。恐太之誤。以上二穴。取䯒骨中。外臺。一作陰陵泉。三陰交中間。

膝關(甲乙)犢鼻下二寸。陷者中。(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作三寸。非。類經。聚英。寶鑑。大成。吳文炳。作犢鼻下二寸旁。千金曰。厥陰郄。蓋誤。

白話文:

按照與少陰經直行的方向,五個字的穴位名稱不明確。可能是“少”字寫錯了,應該是“太”字。以上兩個穴位,都在腓骨中間,外台說法則為陰陵泉。三陰交穴位則位於陰陵泉和三陰交穴中間。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凹陷處。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記載為三寸,但錯誤。類經、聚英、寶鑑、大成、吳文炳等書則記載為犢鼻穴下方二寸旁。千金方記載為厥陰郄,可能也弄錯了。

曲泉(靈樞)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甲乙)膝內屈紋頭。(千金)

按輔骨。內輔骨也。

白話文:

曲泉穴:(《靈樞》)在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時可以找到它。這是合穴。(《靈樞》)在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凹陷的部位中。(《甲乙經》)在膝內彎紋的頂端。(《千金方》)

陰包(甲乙)一名陰胞(大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甲乙)陷者中。(明堂)踡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者中。(類經)

白話文:

陰包(《針灸甲乙經》、《針灸大全》)又稱陰胞(《針灸明堂》),位於膝蓋上四寸,在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足厥陰經別絡在此。若此穴凹陷,應彎曲足部取穴,在膝內側有一條凹陷的溝中。(《針灸類經》)

按包。資生曰。明堂。作胞。今從徐鳳為一名。別走。甲乙注曰。此處有缺。外臺。類經。同。

五里(甲乙)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甲乙)

白話文:

按下這個部位。資生經上說這是明堂,又叫做胞。現在跟隨徐鳳的說法,把它當作同一個名稱,有不同的走行路徑。甲乙注解提到這裡有缺失。外台秘要和類經都有相同的記載。

五里這個穴位位於陰廉下方,距離氣沖三寸,在大腿內側的動脈上。

按千金。千金翼。作陰廉下二寸。外臺。作陰廉下二寸。去氣衝三寸。未知孰是。陰廉去氣衝二寸。則此穴在陰廉下一寸。恐字誤。岡本。以為陰股橫紋中亦可疑。刺禁論曰。刺陰股下三寸。張注曰。五里穴也。

陰廉(甲乙)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甲乙)陰股橫紋中。(岡本)

白話文:

《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都記載,陰股穴位於陰廉穴下二寸。而《外臺祕要》記載,陰股穴位於陰廉穴下二寸,距離氣衝穴三寸。不知道哪個說法更正確。如果陰股穴距離氣衝穴二寸,那麼這個穴位就位於陰廉穴下一寸。恐怕有文字錯誤。岡本認為,陰股穴可能位於大腿根部橫紋中。在《刺禁論》中記載,刺陰股穴的深度為三寸。張注說這就是五里穴。

按類經。金鑑。作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未詳。類經。曰。羊矢在陰旁股內。約紋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入門。載羊矢穴。詳於奇穴部。

足少陰腎及股。凡二十穴

白話文:

根據《類經》和《金鑑》的記載,「羊矢穴」位於陰部和大腿內側,在約略與縫合線相似的紋路中,皮肉之間,有一個堅硬的小核,像羊的糞便。在《入門》中,記載著「羊矢穴」,在奇穴部中有詳細的說明。

湧泉(靈樞)一名地衝(甲乙)足心也。為井(靈樞)足下中央之脈。(素問)取足心者。使之跪。(素問)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甲乙)

白話文:

湧泉穴(《靈樞》)也叫地衝穴(《甲乙經》),位於足心。是足下中央的脈穴。(《素問》)取湧泉穴的方法是:讓患者跪著。(《素問》)陷下去的部位在中間。屈足卷指,宛轉指著穴位。(《甲乙經》)

按沖。聚英。作衢。足心腳掌中心也。肘後曰。灸蹶心。當拇指大聚筋上。六七壯。名湧泉。此說恐有訛。千金。作腳心大趾下大筋。又作足心下。當拇指大筋上。外臺。所引甄權。明堂。並作白肉際非。

白話文:

「按沖、聚英、作衢,是指足心腳掌的正中央。肘後方裡面提到,灸蹶心,應該在拇指大筋的上方,灸六到七壯,這個部位的名稱是湧泉。這樣的說法恐怕有錯誤。千金方裡面提到,湧泉位於腳心大腳趾下方的筋上,另外一種說法是足心下方,位於拇指大筋的上方。」

「外臺祕要裡面引用的甄權、明堂,都說湧泉位於白肉的邊緣,這是不對的。」

然谷(靈樞)一名龍淵。(甲乙)一名然骨。(類經)然骨之下者也。為滎(靈樞)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甲乙)內踝前。直下二寸。(千金)

白話文:

然谷(出自《靈樞》)又稱龍淵。(《甲乙經》)也稱然骨。(《類經》)然骨位於足內踝前,起始於大骨下方,陷於中間。(《甲乙經》)位於內踝前,直下二寸。(《千金要方》)

按淵。千金。作泉。說已見。素問曰。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又曰。無積者。刺然骨之前。次注曰。然谷穴也。千金翼。聚英。作一寸。

白話文:

根據《淵源》、《千金方》、《說已見》,《素問》說:傷害了少陰經的絡脈,應針刺足內踝下,然骨的前方。又說:沒有積聚的人,針刺然骨前。次注說:然谷穴。根據《千金翼》、《聚英》,有一寸。

太谿(靈樞)一名呂細。(類經)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為腧。(靈樞)動脈。(甲乙)內踝後五分。(類經)即原也。(類經)

白話文:

太谿(《靈樞》)又名呂細。(《類經》)在內踝骨之後,跟骨之上。它是凹陷的中間,是腧穴。(《靈樞》)是動脈。(《甲乙經》)在內踝骨後五分處。(《類經》)也是原穴。(《類經》)

按聚英曰。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說已見。類經曰。原者。未知何據。

大鐘(靈樞)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靈樞)動脈。(次注)大骨上。兩筋間。(聚英)

白話文:

男子和女子的疾病,如果有這種脈象就能活,沒有就會死。這個說法已經見過了。《類經》提到,起源部分,不知道是根據什麼。

在踝骨後方,繞過腳跟後分出走向太陽經。《靈樞》記載的動脈位置,在大骨上方,兩條筋之間。

按甲乙。千金。外臺。資生等。作足跟後沖中。次注。作內踝后街中。又作足跟後。聚英。吳文炳。大成。作踵中。按沖。街踵皆傳寫之誤。當作陷。入門。作太谿下五分。拘矣。

白話文:

考證文獻《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祕要》、《資生經》等書記載,太谿穴在腳後跟後方中央;次注中描述,太谿穴在內踝後方中央;聚英》、《吳文炳》、《大成》等書中記載,太谿穴在腳跟後方。考證「沖」、「街」、「踵」皆是傳寫中的錯誤,正確漢字應為「陷」。《入門》一書中提到,太谿穴在足底紋路中心下方五分處,這樣的說法拘謹牽強。

照海(甲乙)一名陰蹺。(大全)足內踝下一寸。(甲乙)容爪甲。(千金)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應)

白話文:

照海穴(甲乙穴)又名陰蹺穴。(《大全》)位於足內踝下一寸。(甲乙穴)容納指甲。(《千金》)前後有筋。上面有踝骨。下面有軟骨。照海穴位於中間。(《神應》)

按神應經曰。內踝下四分。類經一云。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非也。千金。千金翼。外臺。無一寸二字。素問云。陰陽蹺四穴。王冰注之。以為陰蹺照海。陽蹺申脈。

水泉(甲乙)少陰郄。太谿下一寸。在足內踝下。(甲乙)微後。(增注)為原。(千金)

白話文:

《神應經》中說:位於內踝下四分處。

《類經》中說:內踝下四分處,微向前的高骨後陷處。這個解釋是錯誤的。

《千金》、《千金翼》、《外臺》中都沒有「一寸」二字。

《素問》中說:陰陽蹺四穴。王冰注釋說:陰蹺穴就是照海穴,陽蹺穴就是申脈穴。

按下。疑後誤。然千金。千金翼。外臺。從之。以下諸書皆同。故不謾改之。太谿在踝後則其下一寸。當內踝後。故以增注。示其意已。千金。水泉。一名大敦。說見太敦。

白話文:

「按下」: 此處按指臨牀實踐中經常按壓的穴位。

「疑後誤」: 懷疑後人誤解了。

「然千金」: 但是,《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以及《外臺祕要》等醫書都這麼記載,因此不擅自更改。

「太谿在踝後則其下一寸」: 太谿穴在腳踝後面,再往下約一寸處。

「當內踝後」: 太谿穴位於內踝的後面。

「故以增注」: 因此,以新增的註解來解釋它的含義。

「已」: 已經。

「千金」: 《千金方》。

「水泉」: 即「太敦穴」,是水穴。

「一名大敦」: 亦叫「大敦穴」。

「說見太敦」: 關於「大敦穴」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太敦穴」條目。

復留(靈樞)一名伏白。一名昌陽。(甲乙)一名外命。(外臺)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靈樞)陷者中。(甲乙)前旁骨。是交信後旁筋。是復留。二穴只隔一筋。(類經)

白話文:

復留穴,又稱伏白穴、昌陽穴、外命穴,位於內踝上二寸處,是動而不停的經穴。

位於陷者中,也就是前旁骨,是交信穴後旁的筋,與復留穴僅隔一筋之隔。

按留。甲乙。作溜。古字通用。千金。作伏留。無異義。動而不休。言動脈也。類經作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從之。是傳寫之誤。故今二穴換地矣。金鑑。筋。作骨。神應經。作踝後五分。與太谿相直。且有除踝語。然踝上。皆除踝而言骨度分寸。固然。

白話文:

按留、甲乙、作溜,這些古字可以通用。千金(方),寫作伏留,沒有不同的意思。動而不休,指的是動脈。類經中寫著:前旁邊的骨頭是復溜,後旁邊的肌肉是交信。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等都沿用了這個說法。這是傳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因此現在這兩個穴位的位置已經互換了。金鑑中,筋寫作骨。神應經中寫著:在腳踝後面五分,與太谿穴在同一直線上。並且有「除踝」的說法。然而,在腳踝以上,都是以骨度和寸分來描述「除踝」,這是理所當然的。

交信(甲乙)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甲乙)復溜前。(入門)三陰交後。下一寸。(增注)

白話文:

交信穴:位於足內踝上二寸,少陰經在前,太陰經在後,位於筋骨之間,是陰蹺穴的郄穴。(甲乙)):交信穴在前,復溜穴在後。(入門):位於三陰交穴之後,下一寸。

按入門。作三陰交後。非也。此穴。在後下一寸也。少陰前。言本經復溜穴。太陰後。言三陰交也。千金。千金翼。外臺。聚英。醫統。共作太陰後廉。資生曰。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腨。金鑑。作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旁筋。非也。又資生曰。按素問。氣府論。

白話文:

從內踝上方八寸,脛骨後緣處直下三寸,就是三陰交穴。有人說不是這個位置,而是在後下一寸的地方。也有人說,少陰穴在前面,是指復溜穴,太陰穴在後面,是指三陰交穴。但是《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聚英》、《醫統》等書籍都認為太陰穴在後廉。資生說:「太陰後廉穴在前面,筋骨之間有空隙。」《金鑑》說:「太陰後廉穴跟復溜穴斜對外上方,復溜穴後二寸左右,後側的筋旁。」這也是不正確的。資生又說:「翻閱《素問》中的《氣府論》篇。」

陰蹺穴注云謂交信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竊意陰蹺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蹺穴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足謂照海。陰蹺所生。則是陰蹺乃照海。非交信。云云。王冰。注素問。此類極多。學者。須知之。

築賓(甲乙)陰維之郄。在足內踝上腨分中。(甲乙)

白話文:

陰蹺穴註解中說的是陰蹺穴就是交信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經在前面,太陰經在後面。在筋骨之間。陰蹺穴的郄穴,竊以為陰蹺穴就是交信穴。在至氣穴論中,陰陽蹺穴註解中說陰蹺穴在內踝下,腳上被稱為照海穴,是陰蹺穴所生成的。那麼陰蹺穴就是照海穴,而不是交信穴。像王冰的注素問,類似的錯誤很多。學者們必須知道這一點。

按賓。入門。作濱。腨分中腨腹分肉之中也。金鑑曰。俗名腿肚。聚英。醫統。作內踝上五寸。入門曰。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是陰谷之注誤。不可從。

白話文:

按賓,進入部位,股四頭肌。腨分中腨腹,腨分即股四頭肌中的一部分。金鑑說,俗名為腿肚子。聚英、醫統,說在內踝上五寸。入門說,位於骨後大肌腱的上方、小肌腱的下方,彎曲膝蓋取穴。這是陰谷穴註解的錯誤,不能採信。

陰谷(靈樞)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靈樞)與曲泉。並向膕處。(增注)

白話文:

陰谷(靈樞):位於小腿後外側,腓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壓時,應該屈膝,才能觸及到它。

陰谷(靈樞):與曲泉穴並列,都位於大腿後側偏外側的「膕」位置。

按此穴。在曲泉後。大筋小筋之間也。按之應手。謂動脈也。甲乙。作膝下內輔骨後。次注。類經。聚英。醫統。金鑑。從之。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入門。發揮。寶鑑。無下字。是也。輔骨。吳文炳。作側骨。

足陽明胃及股。凡三十穴

白話文:

按壓此穴道。它位於曲泉穴的後方,位於大筋和小筋之間。按壓時會有感覺,這就是動脈。甲乙本的說法是:位於膝蓋下面,內側輔骨的後方。類經、聚英、醫統、金鑑等書也都採用了這個說法。但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入門、發揮、寶鑑等書中都沒有「下」字。這是正確的。輔骨,吳文炳將其寫作「側骨」。

厲兌(靈樞)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角。如韭葉。(甲乙)外側。(衛生寶鑑)

白話文:

陷谷(靈樞經)中指腳的內側。向上兩寸。陷指中間。是穴位。(靈樞經)足大拇指和食指的外側。在第一個關節後。陷指中間。距離內庭穴兩寸。(甲乙經)

按繆刺篇曰。足中指次指爪甲上。王太僕。既辨之。大指下。內字。衍宜削。

內庭(靈樞)次指外間也。(靈樞)陷者中。(甲乙)

按次指。大指次指也。入門。作次指三指岐骨陷中。金鑑。作次指本節前。岐骨外間。非也。

陷谷(靈樞)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甲乙)

按明堂。谷作骨。甲乙。舊作大指次指間。外臺從之。共間上。脫外字。今據千金。千金翼。資生。補之。入門。作骨陷中。

白話文:

按明堂,百脈之會。骨肉相交,如穀在骨中。甲乙,古時作大拇指與食指間,而《外臺祕要》也採用了這種說法。而《千金方》、《千金翼方》和《資生經》則認為,入門之處應在骨陷之中。

衝陽(靈樞)一名會原。(甲乙)一名會湧。(聖濟)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得之。(靈樞)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甲乙)內庭上五寸。(入門)

白話文:

衝陽(《靈樞》),又名會原(《甲乙經》),又名會湧(《聖濟總錄》),位於足背上五寸處的凹陷中,是原穴,搖動足部可以找到。它位於骨間動脈的上方,距離陷谷三寸,也在內庭穴的上方五寸。

按跗。甲乙。作趺同。三寸。千金方一說。神應。類經。作二寸。金鑑。陷谷條。作從衝陽下行二寸。共非也。素問云。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張介賓曰。即仲景所謂跗陽。說已見。千金翼。脫肛篇曰。衝陽穴。恐有誤謬。載於奇穴部。

白話文:

按跗穴。甲、乙。與作趺穴相同。三寸。千金方一說。神應。類經。作二寸。金鑑。陷谷條。作從衝陽穴下行二寸。這一切都是錯的。素問說。刺跗穴上中大脈。血出不止而死。張介賓說。即仲景所謂跗陽穴。說已見。千金翼。脫肛篇說。衝陽穴。恐怕有錯誤。載於奇穴部。

解谿(靈樞)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靈樞)腕上(甲乙)系鞋處。(明堂)足大指次指間。直上跗上。宛宛中。(類經)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

白話文:

  • 解谿(靈樞):在陽谿穴上衝陽穴一寸半。陷者為中點。這是經穴。(靈樞)

  • 腕上(甲乙):在手腕上,系鞋的地方。(明堂)

  • 足大指次指間:在足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直上跗骨上,在宛之中點。(類經)

  • 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在內庭穴上六寸半。

按溪。明堂。作溪。甲乙注。並類經曰。氣穴論注。作二寸半。今本作一寸半。刺瘧論注。作三寸半。誤。

豐隆(靈樞)去踝八寸。別走太陰。(靈樞)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甲乙)

按發揮。無下廉之廉字。聚英。踝。作跗。非矣。

白話文:

根據《溪水經》、《明堂經》、《作溪經》、《甲乙注》以及《氣穴論注》,豐隆穴的定位有所不同,有的說距離踝部二寸半,有的說一寸半,還有的說三寸半。但根據《靈樞》記載,豐隆穴位於足踝部上八寸,與太陰經相連,位置在足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凹陷處。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醫書中把“廉”字寫成了“跗”,這是不正確的。

巨虛下廉(素問)一名下廉。(靈樞)一名下巨虛(千金)下上廉三寸。(靈樞)條口下一寸。(外臺)三里下六寸。(入門)舉足取穴。(資生)按三寸。外臺。作二寸。非。資生。引明堂曰。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是誤引上廉注也。肘後曰。上廉下一夫。不取。素問曰。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條口(甲乙)下廉上一寸。(甲乙)上廉下二寸。(外臺)舉足取之。(資生)三里下五寸(類經)

白話文:

巨虛穴,別名下廉穴。(《素問》)另一個名字叫做下廉穴。(《靈樞》)又名下巨虛穴。(《千金方》)巨虛穴位於條口穴下方三寸處。(《靈樞》)在三里穴下方六寸處。(《入門》)抬起腳來取穴。(《資生經》)巨虛穴深三寸。(《外臺祕要》)《外臺祕要》中記載巨虛穴深二寸,這是錯誤的。《資生經》中引用《明堂經》說:左右兩筋之間,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蹲在地上的時候,坐下取穴。這是錯誤地引用了上廉穴的注釋。肘後方》中說:上廉穴下方有一穴,不叫巨虛穴。《素問》中說:巨虛穴是蹺起腳,使腳後跟懸空,腳掌獨立而出現的凹陷處。下廉穴則是指凹陷往下的地方。

按肘後曰。上廉下一夫。資生。作廉上。一寸。廉字上脫下字。又引明堂。作上廉下。上下字畫易誤。蓋傳寫之誤。

白話文:

根據《肘後方》記載,(任脈穴位)的上端有一個人夫位置,為滋養生命之處。但寫成(任脈穴位)上端一寸處為一個人夫,是因「廉」字上漏寫「下」字。又引用《明堂》所寫,寫成(任脈穴位)上端有人夫位置,上下二字筆劃容易搞錯,這可能是傳抄時寫錯造成的。

巨虛上廉(素問)一名上廉。(靈樞)一名上巨虛。(千金)下三里三寸。(靈樞)蹺足䯒獨陷者。(素問)犢鼻下。䯒外廉六寸。(次注)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明堂)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坐取。(神應)

按肘後曰。三里下一夫。不取。

白話文:

巨虛(上廉穴):

別名:上廉穴。

位置:在上脘穴下三寸。(靈樞)蹺足時,小腿肌肉看得見的地方。(素問)犢鼻穴下六寸,在脛骨外側,大腿下部肌肉外側,脛骨和筋之間凹陷處。(明堂)在膝蓋下兩條肌肉、兩根骨頭間的凹陷中心。(神應)

三里(素問)一名下陵。(靈樞)一名鬼邪。(千金)膝下三寸分間。(素問)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靈樞)低跗取之。(同上)䯒外廉。(甲乙)附脛骨外邊。捻之凹凹然也。(肘後)兩筋肉分間。(次注)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明堂)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次注)小兒禁灸(類經一說)

白話文:

三里穴(素問):又名下陵(靈樞)、鬼邪(千金)。位置:在膝蓋骨下三寸,脛骨外側。取穴方法:低頭取穴(靈樞)、在脛骨外側凹陷處(甲乙)、在脛骨外邊,用手指捻動,有凹陷感(肘後)、兩條肌肉之間的縫隙(次注)在大的筋骨內側之間的凹陷處(明堂)。重按穴位,足背上的動脈就會停止跳動(次注)。小兒不能針灸(類經一說)。

按氣府論曰。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次注曰。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針解篇曰。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

白話文:

根據《氣府論》記載,三里穴以下至足中指,總共有八個俞穴,分為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等八穴。

《針解篇》中說,三里穴位於膝下三寸處。跗之穴則位於舉膝時容易觀察到的位置。

《新校正》中記載,根據《全元起本》,跗之穴應寫作「低胻」。太素一書中寫作「付之」。

跗之。疑跗上。刺腰痛論曰。刺陽明於䯒前。次注曰。正三里穴也。按取此穴。上逼骨。下傍筋。不附骨。則無驗。捷法甚多。不可從。肘後曰。以病人手。橫掩下。並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頭骨下。指中節是其穴。不取。一夫說既見。只以附脛骨以下。系本注。聚英一說。

白話文:

跗之。懷疑腓骨上。刺腰痛論中說。針刺陽明經於隴前。另外的注釋說。就是足三里穴。依照我取穴的方法。上方接近骨頭。下方靠近肌肉。不靠近骨頭。則效果不佳。快速的取穴方法很多。但不可輕易採用。肘後方中說。讓病人橫著用手掌壓住下方。並攏四根手指。叫做一夫。手指到達膝蓋骨下方。手指的中間關節處就是此穴。不採納。一夫的說法已經出現。只以接近脛骨以下。作為根本的注釋。聚英中的一種說法。

入門。作犢鼻下三寸。非也。凡言膝上膝下。皆除膝臏骨而言之。資生。本事方。作舉足取之。發揮。聚英。醫統。從之。蓋原針解篇。類經。作豎膝低跗取之。原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入門:作在犢鼻下三寸。這是不對的。凡是說膝上、膝下,都是除去膝蓋骨而說的。

資生:本事方。作舉腿取穴。

發揮:聚英、醫統,都從之。蓋原針解篇、類經,作豎膝低跗取穴。

原邪氣臟腑病形篇。

犢鼻(素問)膝下胻上。膝解。大筋中。(甲乙)膝頭眼外側。(入門)形如牛鼻。故名。(類經)刺犢鼻者。屈不能伸。(靈樞)禁灸。(入門)刺膝臏出液為跛。(素問)

白話文:

犢鼻(《素問》):位於膝蓋下方,胻部上面。膝蓋解剖。大筋的中部。(《甲乙經》、《難經》):位於膝蓋側面外側的眼。

(《入門》):形狀如牛鼻子。因此得名。(《類經》):刺犢鼻穴的人,屈膝不能伸直。(《靈樞》):禁止灸治。 (《入門》):刺膝臏出液就會跛行。(《素問》)

按膝下。千金。並翼方。次注。外臺作膝臏下。胻上言䯒骨上。骨空論云。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次注曰。謂犢鼻也。膝解。舊作俠解。千金次注。外臺。資生。聚英。吳文炳。同。傳寫之誤也。聖濟。明堂。發揮類經。作骨解。胻。千金。資生。作骭(骭腳脛也)外臺。

白話文:

按膝蓋以下。千金方。並翼方。次注。外臺作膝蓋以下。大腿上是指股骨上端。骨空論說。股骨空。在髕骨的上端。次注說。謂髕骨。膝關節解剖。舊作大腿解。千金方次注。外臺。資生。聚英。吳文炳。都一樣。傳寫之誤也。聖濟。明堂。發揮類經。作股骨解剖。大腿。千金方。資生。作小腿(小腿腳脛也)外臺。

腳氣篇。作膝蓋上外角。宛宛中。不是。金鑑。作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膝眼非指穴名。然易混。屈不能伸。言取此穴屈足而取之。

白話文:

腳氣篇。膝蓋骨外側。彎彎中間,不是。金鑑穴。位於膝蓋骨下面、胻骨上面,中間凹陷處。俗稱膝眼。此處左右兩側有空。膝眼不是指穴名,但容易混淆。屈不能伸,說到這個穴位,取穴時需要彎曲足部。

梁丘(甲乙)一名跨骨。(大成)陽明郄。膝上二寸(甲乙)兩筋間。(千金)按丘。金鑑。作邱。千金一說。作三寸。大成作膝臏上一寸。非。

白話文:

梁丘穴(甲乙):又名跨骨穴。(《大成》):位於陽明經的郄穴。在膝蓋骨上方二寸(甲乙),兩條筋之間。(《千金》):按丘穴。金鑑》作邱穴。千金方中有一種說法:在三寸處。大成作膝蓋骨上方一寸。這是不對的。

陰市(甲乙)一名陰鼎。(甲乙)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甲乙)陷者中。(次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類經)禁灸。(甲乙)雖云禁灸。家傳亦灸七壯。(大成○次注曰。灸三壯。)

白話文:

陰市穴(甲乙):又名陰鼎穴。(甲乙)足陽明胃經,在膝蓋上三寸處,伏兔穴下方。當人坐在椅子上,彎曲膝蓋呈九十度時,在膝蓋內側,膝蓋骨下緣的凹陷處,有一塊突出的骨頭,叫做「輔骨」。輔骨的後方,有一條大筋叫做「大筋」,大筋的上面有一條小筋叫做「小筋」。陰市穴就在輔骨的後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面。此穴位禁止艾灸。(甲乙)雖然說禁止艾灸,但民間傳說也有灸七壯的。(大成○次注說:灸三壯。)

按千金。消渴篇。作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入門。作伏兔陷中。又按素問云。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次注曰在陰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捷也。按今此處無穴名。蓋陰市穴也。未詳。梁丘。直膝頭上。斜從分肉。到橫骨旁橫紋。止髀關。此其流注之溪谷。可考矣。

白話文:

《千金方》消渴篇記載,當伏兔穴上行三寸,膝蓋旁取之。入門(指針灸針入皮),即為伏兔穴。

《素問》說,股骨上方有空隙,位於大腿外側,距膝蓋上四寸處。再注云,在陰市穴上方。伏兔穴下方就是承捷穴。

考證現在沒有這個穴位名稱。可能是陰市穴吧,但也不詳。

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方,斜從肌肉縫隙處,到達大腿骨旁邊的橫紋,止於髀關穴。這是它流注的溪谷,可以考證。

伏兔(素問)一名外勾。(大全)一名外丘。(寶鑑)膝上六寸。起肉間。(甲乙)正跪坐取之。(資生)膝蓋上七寸。(資生一說)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類經)膝髀罅上。六寸。向里。(入門)禁灸(甲乙○千金狂邪鬼語。灸百壯。)

白話文:

伏兔(出自《素問》):又名外勾。(《大全》)也稱外丘。(《寶鑑》)位於膝蓋上方六寸。從肌肉縫隙開始。(《甲乙經》)取穴時,呈正跪姿。一說位於膝蓋上方七寸。(《資生經》)左右各三指寬。按壓時,有肌肉隆起,形狀像兔子。因此得名。(《類經》)位於膝蓋與大腿之間的凹陷處,向上六寸。(《入門》)不可灸刺。(《甲乙經》、《千金方》記載,狂邪鬼語時,可灸一百壯。)

按兔。素問。作菟。千金翼。聚英。吳文炳。同。兔菟通。吳昆作兔。外臺。起肉。作起內。寫誤。蓋言七寸者自膝蓋上。度之。

白話文:

按:兔子。素問作菟,千金翼方、聚英、吳文炳都寫成「菟」,與兔是通用字,吳昆作兔,外臺祕要作起肉,寫錯了。實際上,所謂七寸是指從膝蓋以上的地方。

髀關(甲乙)膝上伏兔後。交分中。(甲乙)跨骨。橫紋中。(入門)禁灸(類經一說)

按分。發揮。類經。作文。又通類經。作膝上一尺二寸。拘矣。髀。大全。作脾。又作髃。誤。

足少陽膽及股。凡二十八穴

白話文:

大腿關節部位,在膝上的伏兔肌後方。在大腿與臀部交界的地方。在髖骨的位置,橫紋中央。這裡禁止使用灸法。

按摩時要區分清楚。根據類經的說明寫作文章。另外也有人根據類經記載為膝上十二寸的位置。大腿部位,在一些文獻中有記作與脾相關,或是記作了肌肉群,這些都是錯誤的。

足少陽膽經沿著大腿部分,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竅陰(靈樞)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第四指外側(入門)

臨泣(靈樞)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靈樞)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五分。(甲乙)

白話文:

按《資生經》、《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大全》、《大成》等著作記載,按照俠谿穴一寸的說法,取穴時不必拘泥於分寸。凡是取穴在骨節的凹陷處,不必用分寸來衡量。所以古書上沒有記載分寸。入門篇把「會」字誤寫了。

按千金翼。作去爪甲角如韭葉。

俠谿(靈樞)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二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甲乙)

按俠。聚英。吳文炳。作夾。千金。無二字。金鑑。作地五會。下行一寸。拘矣。

地五會(甲乙)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甲乙)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甲乙)禁刺(入門)

按資生。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大全。大成。作去俠谿一寸拘矣。凡取之骨節陷罅。不用折量。所以古書不言分寸也。入門。脫會字。

按靈樞曰。臨泣上行。言臨泣者。自俠谿上行。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去俠谿一寸半。是也。臨泣下。當脫俠谿二字。此穴取岐骨際者。非也。岐骨間而不逼骨。故靈樞云。一寸半。陷者中。大全一說。去俠谿七分半。非。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臨泣穴在上行。臨泣穴位於俠谿穴上方。在《千金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祕要》中,都記載臨泣穴離俠谿穴一寸半。在描述臨泣穴的位置時,不應包含俠谿二字。有人認為,臨泣穴取位於岐骨之間,這是不正確的。岐骨之間,並不靠近骨頭。因此,《靈樞》中記載,臨泣穴位於一寸半的凹陷中。《大全》中的一種說法:臨泣穴距離俠谿穴七分半,是不正確的。

丘墟(靈樞)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靈樞)外廉。踝下。如前。(甲乙)骨縱中。(聚英)伸腳取之。(千翼一說)

白話文:

丘墟:在腳踝外側前下方,凹陷處。

原:在腳踝外側下方,與丘墟相對。

外廉:在腳踝下,與丘墟相對。

骨縱中:在腳踝外側,骨頭縱向的中央。

伸腳取之:伸直腳,取穴位。

按入門。丘。作坵。金鑑。作邱。如。大全。入門。作微。寶鑑。同。甲乙曰。去臨泣一寸。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明堂。資生。以下。諸書。作三寸。此穴不可用分寸。故不取。

白話文:

按入門。丘。作坵。金鑑。作邱。如。大全。入門。作微。寶鑑。同。甲乙曰。距離臨泣穴一寸。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明堂。資生。以下。諸書。作為三寸。此穴不可用分寸。故不採用。

懸鐘(甲乙)一名絕骨。(千金)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甲乙)骨絕頭。陷中。(外臺)當骨尖前。(類經)

白話文:

懸鐘(甲乙):別名絕骨。(千金方)位於足外踝上三寸處。活動時脈中會出現脈搏,是足三陽絡的交會處。按壓時陽明脈出現中斷,使用此穴。

(甲乙)骨絕頭:位於陷中。(外臺祕要)當骨尖前。(類經圖翼)

按者字。衍。千金。並翼方。外臺。無脈字。外臺。絡上有大字。陽明。跗上脈也。踝上就䯒骨而上。三寸許。則有絕隴處。其骨鋒尖者。俗呼楊枝骨也。其前是懸鐘也。千金咳嗽篇。作內踝上。字誤也。又千金曰。腳外踝上一夫。又云。四寸。本事方資生一說。作四寸。四寸則與陽輔穴。

白話文:

根據「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陽明」脈在腳踝上,沿着脛骨向上三寸左右,會有一個凹陷的地方,這個地方的骨頭尖銳,民間稱為「楊枝骨」。這個凹陷的前方就是「懸鐘」穴。

「千金要方」中關於咳嗽篇提到的「內踝上」,是錯誤的。另外,「千金要方」中也提到「腳外踝上一夫」和「四寸」,而「本事方」中也有提到「四寸」。但是,如果按「四寸」來計算,就會與「陽輔」穴的位置重疊。

相併。不可從。外臺。灸腳氣。篇云一尺。肘後。作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間二穴也。千金翼云。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並非是。

神應經。云。雖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絕隴處為穴。此說為得。

白話文:

相併。不可依從。《外臺祕要》中記載的灸腳氣,說是在腳的尺骨上。而《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是在外踝往上三寸多的地方。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間二穴。而《千金翼方》中說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是用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這種方法有誤。

陽輔(靈樞)一名絕骨(素問)一名分肉。(類經)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靈樞)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甲乙)

白話文:

陽輔(《靈樞》)又叫絕骨(《素問》),又叫分肉(《類經》)。位於外踝之上,輔骨之前,以及絕骨的前端。是經絡的通過之處。(《靈樞》)外踝上四寸,輔骨前部絕端。向前分為三份,距離丘墟七寸。(《甲乙經》)

按氣穴論云。分肉二穴。次注曰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脈氣所發。新校正曰甲乙經。無分肉穴。疑是陽輔。素問直解曰。臍上三寸。水分穴也。恐非。又骨空論云。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次注曰。陽輔穴也。刺瘧云。針絕骨。王曰。陽輔穴也。難經云。

白話文:

《按氣穴論》中說:區分肉的兩個穴位。下面註釋說外踝向上。踝骨的末端。分為三份,肌肉分隔之間,陽維脈氣由此發出。新刊正本《甲乙經》中沒有分肉穴。懷疑是陽輔穴。《素問直解》中說:肚臍以上三寸的地方是水分穴。恐怕不正確。《骨空論》中說:外踝向上,踝骨的末端。用艾灸。下面註釋說,是陽輔穴。《刺瘧》中說:針灸絕骨。王冰說:是陽輔穴。《難經》中說:

髓會絕骨。滑壽曰。絕骨。一名陽輔。按與懸鐘同一名。恐有差謬。去丘墟七寸。則以踝骨為三寸。外臺。作膝蓋下外側。三寸旁。廉骨當小指兩筋間。非也。類經。引次注曰。作如後二分。今本與甲乙同。醫門摘要曰。輔骨當作䯒骨。非也。千金翼諸風篇曰。外踝上三寸。

白話文:

髓會絕骨。滑壽說:絕骨,別名為陽輔。根據記錄,它與懸鐘是同一個名稱。恐怕有誤差。離膝蓋骨七寸,那麼踝骨就是三寸。外臺醫書上說:在膝蓋下面外側,三寸旁。廉骨位於小指兩條筋之間。這是不正確的。類經引用次注說:做成像後面的二分之一。現在的版本和甲乙本相同。醫門摘要說:輔骨應寫作絕骨。這是不正確的。千金翼的諸風篇說:在外踝上三寸。

一云。四寸。又云。一夫。

光明(靈樞)去踝五寸。別走厥陰。(靈樞)外踝上。(甲乙)陷者中。(明堂)

外丘(甲乙)足少陽郄。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甲乙)骨陷中。(入門)陽交後。(增注)

按丘。金鑑。作邱。甲乙。舊作內踝。寫誤。陽交。已作外踝。千金。外臺。以下諸書。作外踝。故今訂之。

白話文:

有人說,四寸;又有人說,一夫。光明經脈從腳踝向上五寸,然後分出去與厥陰經脈相交。外踝上,陷下去的地方是中衝穴。外丘穴是足少陽經的郄穴,少陽經氣從外踝向上七寸,骨頭凹陷的地方是陽交穴。

按:《金鑑》中寫作“邱”,《甲乙》中原本寫作“內踝”,應該是寫錯了。“陽交”已經改為“外踝”。《千金》、《外臺》以及其他醫書都寫作“外踝”,因此現在也修改為“外踝”。

陽交(甲乙)一名別陽。一名足窌。(甲乙)陽維之郄。在外踝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甲乙)與外丘並。(入門)下廉後。外丘前。(增注)

按陽明經下廉。本經外丘。太陽經飛揚。共踝上七寸。是三陽之分肉也。

白話文:

陽交穴,又名別陽、足窌。它是陽維脈的郄穴。位於外踝七寸處,斜屬三條陽經的分肉間。與外丘穴並排。入門之後,位於外丘穴的後下方,外丘穴的前面。

陽陵泉(靈樞)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靈樞)膝下一寸。䯒外廉(甲乙)膝下外尖骨前。(千金)陷中。(千翼)側骨下。宛宛中。(外臺)

白話文:

陽陵泉:

  • (靈樞)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屬膽經的合穴。
  • (靈樞)膝蓋下方一寸處,在膝蓋外側斜條狀的骨頭前面。
  • (千金方)膝蓋下方凹陷處。
  • (千金翼方)膝蓋外側的骨頭下方。
  • (外臺祕要)膝蓋外側彎曲凹陷處。

按靈樞曰。陽之陵泉。說已見。神應經。無泉字。蓋脫字也。臟腑病形篇曰。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刺腰痛篇云。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婁善全曰。按此謂陽陵泉。吳昆曰陽關穴也。張注曰。此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甲乙。成。

白話文:

《靈樞》中說:陽陵泉穴的位置已經說完了,《神應經》中沒有「泉」字,大概遺漏了這個字。《臟腑病形篇》說:寒熱病,取陽陵泉穴。

《刺腰痛篇》說:刺少陽的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蓋外側,有獨自突起的骨頭。

婁善全說:這裏指的應該是陽陵泉穴。吳昆說:是陽關穴。

張注說:這是胻骨的上端,所以能成立其身。所以稱之為成骨。甲乙:成。

作盛。氣穴論曰。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次注曰。骸厭謂腳外挾膝之骨厭中。王水舍兩字為骸厭。兩字不可除集註曰。膝解為骸兩骸厭中二穴。謂少陽之陽陵泉也。入門。作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類經。作尖骨前筋骨間。亦通。神應經作膝下外骨前六分。拘矣。

白話文:

作盛。氣穴論說,寒熱的俞穴,在兩塊膝蓋骨的外側凹陷處。次注說,膝蓋骨的外側凹陷處,是指腳的外側膝蓋骨之間的凹陷處。王水舍認為,應該將「兩」和「骸厭」兩個字合起來理解,不能將它們分開。集註也說,膝解為骸,兩骸厭中兩個穴位,是指少陽的陽陵泉穴。入門說,陽陵泉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一寸處,外側兩塊骨頭中間凹陷的地方。類經說,陽陵泉穴位於尖骨前面、筋骨之間,也是可以的。神應經說,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外側六分處,這就太拘泥了。

類經。入門。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作蹲坐取。是。原於臟腑病形篇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取之說也。

白話文:

類經、入門、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這些著作都談到以蹲坐取穴的方法。這是因為它源自《臟腑病形篇》中的陽陵泉穴,用正豎膝齊取的方法來取穴。

陽關(甲乙)一名關陵。(千金注)一名陽陵。(聚英)一名關陽。(寶鑑)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甲乙)外輔骨上。膝蓋旁筋骨間。(岡本)禁灸(甲乙)禁針(入門)

白話文:

陽關(甲乙):又名關陵。(千金注)又名陽陵。(聚英)又名關陽。(寶鑑)位於陽陵泉穴上三寸,犢鼻穴的外側,陷中。(甲乙)在小腿外側輔骨上,膝蓋旁的筋骨之間。(岡本)禁止針灸。(甲乙)禁止針灸。(入門)

按千金。作關陽。蓋錯置。後人遂以為一名歟。資生。入門。作二寸。金鑑。作膝上二寸。非也。素問云。寒府在附膝外解營。類經曰。謂在膝下外輔骨解間也。凡寒氣自下而上者。必聚於膝。是以膝臏尤寒。故名寒府。營。屈也。當足少陽經之陽關。

中犢(甲乙)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甲乙)禁刺灸(入門)

白話文:

根據《千金要方》,關陽穴的位置記載有誤。後人誤認為關陽穴的名稱是“關陽”。而《資生經》和《入門》中記載,關陽穴的位置在膝蓋以下二寸。但《金鑑》中記載,關陽穴的位置在膝蓋上二寸,這也是錯誤的。《素問》中說,寒府穴位於膝蓋外側的解營穴。而在《類經》中,寒府穴被認為位於膝蓋以下、輔骨解之間。凡是寒氣由下而上,都必定會聚集在膝蓋。因此,膝臏穴尤其寒冷,所以被稱為“寒府”。“營”是彎曲的意思,關陽穴位於足少陽經的陽關穴。

按犢。千金。外臺。以下諸書作瀆。未知孰是。入門。作下瀆。字誤。又作大骨外。聚英。吳文炳。並曰。少陽之絡。別走厥陰。諸書所不言也。本經之絡。乃光明也。恐誤。本事方曰。風市是中瀆。非。詳於奇穴部。

白話文:

犢。在《千金方》、《外臺祕要》等書中,都作「瀆」。不知哪個是正確的。《入門》中,作「下瀆」,這個字寫錯了。又有人作「大骨外」。《聚英》、《吳文炳》都說:「少陽之絡,別走厥陰。」,這個說法在其他書中沒有提到。《本經》的絡,是指光明的意思。恐怕有誤。「風市是中瀆。」這個說法是錯的。詳情請參閱奇穴部位。

環跳(甲乙)一名臏骨。(大全)一名分中。(吳昆)兩髀厭分中。(素問)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甲乙)硯子骨下。宛宛中。(神應)屈上足橫紋頭。骨下。容指陷中。(增注)

白話文:

環跳穴(甲乙)又名臏骨。(《大全》)又名分中。(吳昆)兩髀厭分中。(《素問》)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得(甲乙)硯子骨下,宛宛中。(《神應》)屈上足橫紋頭,骨下,容指陷中。(《增注》)

按千金。作鈈銚。千金翼。作環銚。髀厭猶兩骸厭中軸。髀樞謂髀上廉。就小腹動搖處。其下直下行當膝頭者也。氣府論。有髀樞中旁。各一之。紋。恐陰股橫紋將盡之中。碾子骨下旁。是穴也。屈上足按之則自有陷。可容指。伸則筋骨張起。其陷。即無焉。硯子骨。入門。

白話文:

根據《千金翼方》,環銚穴的位置在髀厭兩塊骨頭的中央。髀樞穴位於大腿內側,靠近小腹,可以移動的地方,向下直行到膝蓋骨的位置。在《氣府論》中,髀樞穴旁各有陰股橫紋的紋理。碾子骨在陰股橫紋將盡的中間,就是這個穴位。將腿部彎曲,按壓它,會有一個凹陷可以容納手指。伸直腿部時,肌腱和骨骼會繃緊,凹陷就會消失。硯子骨位於入門的位置。

作碾子骨。千金翼一說。無子字。大全。作硯子骰。與股通。分中是分肉之分。中即繆刺論。所謂刺樞中。厥病篇。所謂側而取之。在樞閤中之中。言髀樞中。吳昆曰。分中穴名。即環跳也。以其當身之半。故曰分中果是異說。暫系之一名。以示學者。外臺曰。環跳風市。疑其別名。

白話文:

製作成碾子骨。陶弘景所著的《千金翼方》中有一個版本,沒有「子」這個字。《外臺祕要》也寫成「硯子骰」,「硯」和「股」是相通的。「分中」就是指分開肉的分界線。其中是指《靈樞·九針論》中所說的「刺樞中」、「厥病篇」中所說的「側而取之」,都在髀樞中的中間。吳昆說,分中是一個穴位的名稱,就是環跳穴。因為位於身體中間,所以說分中,這是一種不同的說法。暫且歸類到一個名稱,以供學者參考。《外臺祕要》中說,環跳穴別名是風市穴。

非。醫門摘要曰。按此穴。肩上前後左右之中央。自兩乳引繩。而取之。妄誕。

足太陽膀胱及股。凡三十六穴

白話文:

不是。根據《醫門摘要》所述,按壓這個穴位位於肩膀前方、後方、左方、右方的中央位置,從兩乳拉直線來確定穴位位置,這是荒謬的。

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大腿部,總共有三十六個穴位。

至陰(靈樞)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爪甲上。與肉交者。(素問)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甲乙)爪甲角。(千金)宛宛中。(明堂)

白話文:

  • 至陰(靈樞):足小指的末端。

  • 井(靈樞):指甲上面與肉交接的地方。

  • 爪甲角(千金):指甲的角。

  • 小指外側(素問):小指的外側。去指甲像韭菜葉。

  • 宛宛中(明堂):指甲中央微微突出部分的下方。

通谷(靈樞)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靈樞)陷者中。(甲乙)

按本節小指之本節也。承上文。

束骨(靈樞)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靈樞)足小指外側。(甲乙)赤白肉際。(次注)

京骨(靈樞)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靈樞)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甲乙)

按聚英曰。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而赤白肉。作赤白骨。字之誤。

白話文:

通谷穴位於小指第一節的前方,外側,為滎穴;陷者在指節的中間。束骨穴位於小指第一節的後方,陷者在指節的中間,為腧穴,位於小指外側的赤白肉交界處。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為原穴,位於赤白肉交界處,陷者在指節的中間,按壓即可找到。

金門(甲乙)一名關梁(甲乙)足太陽郄一空。在足外踝下間陷中。(千金)外踝下一寸。(類經)陽維所別屬。(甲乙)

白話文:

金門穴(甲乙經記載):又稱關梁穴(甲乙經記載),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在足外踝下方的凹陷中。(《千金翼方》記載)外踝下一寸(《類經圖翼》記載)。陽維脈所別屬。(甲乙經記載)

按聚英。作梁關。醫統。吳文炳。大成同。一空。骨空也。聚英。作申脈下一寸。即外踝下。一寸五分。近白肉處。何有骨空。又神應經。作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可謂欠其詳。外踝下。可容爪甲。而定申脈。當其下。摸索骨空而得之。

白話文:

按聚英。梁關,醫統。吳文炳。大成同。一空。指空洞的骨頭。聚英。以申脈以下一寸。即外踝以下一寸五分。靠近白肉處。那裡有什麼骨空?而神應經。在外踝下方較後,在丘墟的後面,在申脈的前面。可以說太簡略了。外踝下方,可以容納指甲。而確定的申脈,就在它的下方。摸索骨空而得到它。

申脈(甲乙)一名鬼路。(千金)一名陽蹺。(大全)外踝之下半寸所。(素問)陽蹺所生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甲乙)禁灸(入門)

白話文:

申脈(甲乙)又名鬼路。(千金)又叫陽蹺。(大全)在外踝下方半寸的地方。(素問)陽蹺所生於足外踝下。凹陷的地方,可以容納指甲。 (甲乙)禁止在此處施灸。(入門)

按資生。發揮。入門。吳文炳。大成。作白肉際。恐非。此穴。外踝下五分所。容爪甲許則不至白肉際。故不取。千金曰。勞冷氣逆腰臗冷痹。屈伸難。灸陽蹺。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指此穴。大全。為一名。據此。

白話文:

按照資生、發揮、入門、吳文炳、大成等著作記載,陽蹺穴在白肉際,恐怕不對。此穴在外踝下五分處,能容納指甲大小,就不會到白肉際了,所以不要取這個穴位。千金方說,勞冷引起的氣逆、腰胯寒冷麻痺、屈伸困難,灸陽蹺穴一百壯,在外踝下,能容納指甲的這個穴位,大全稱之為陽蹺穴。根據這個說法。

僕參(甲乙)一名安邪。(甲乙)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甲乙)白肉際。(明堂)

按下。醫統。作上。誤。為經。本輸篇。及本書。以崑崙為經穴。疑誤。故今削之。

白話文:

僕參,又名安邪。位於跟骨下方的凹陷處,拱起腳就能找到,這是足太陽經的路徑。在白肉邊緣處。按照方法操作。醫學上的統一做法是定位於上方,這是錯誤的。根據經典以及本書的記載,認為崑崙是經穴,懷疑有誤,所以現在將其刪去。

崑崙(靈樞)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靈樞)陷中。細脈動應手。(甲乙)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千金)妊婦刺之落胎。(聚英)

白話文:

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方,是經絡的匯集處。

陷中穴:在腳踝外側,從地面直接往上三寸,在兩條肌腱的中間。

刺激此穴可使妊婦落胎。

按入門。作崑崙誤。大全曰。一名下崑崙。資生曰。明堂。有上崑崙。又有下崑崙。銅人。只云崑崙。而不載下崑崙。按千金翼。明堂。有內崑崙。然則下崑崙非一名。自是異穴也。三崑崙。詳於奇穴部。蓋其中一崑崙。即此穴。素問云。外踝後。灸之。次注曰崑崙穴也。

白話文:

在腳踝上。像崑崙山一樣誤會了。大全中說它又名「下崑崙」。資生書中說它是「明堂」。有上崑崙,也有下崑崙。銅人書中只說崑崙,而不是下崑崙。千金翼中說明堂還有內崑崙。那麼下崑崙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另一個穴位。三個崑崙,詳見奇穴部分。其中的一個崑崙穴就是這個穴位。「素問」中說它在外踝後面,用艾條灸它。之後的註釋說崑崙穴就是這個穴位。

跗陽(甲乙)一名附陽(大全。大成。)陽蹺之郄。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甲乙)陷者中。(明堂)宛宛中。(資生)飛揚下。(入門)

白話文:

跗陽穴(甲乙經中稱「跗陽穴」,《甲乙經》、《大成》、《大全》經中稱「附陽穴」)是陽蹺脈的郄穴。在足外踝上三寸處,太陽經的前面,少陽經的後面,在筋骨之間。(甲乙經)在足外踝的陷中。(明堂)在足外踝的凹陷中。(資生)在飛揚穴的下面。(入門)

按跗。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聖濟。資生。大全。寶鑑。作付。明堂。類經。聚英。入門。金鑑。醫統。作附。吳文炳。陽。作揚。少陽膽經也。太陽本經也。諸書。皆無異論。然太陽。恐少陰之誤也。大成。引聚英。作一名付陽。大全。亦同。附。付。跗。相通。非一名。暫記而不削。

白話文:

「太陽少陽膽經的穴位名為【跗】。」

這資料記載在《千金方》、《千金翼方》、《次注》、《外臺祕要》、《聖濟總錄》、《資生經》、《大全》、《寶鑑》中,做法都是付。而《明堂》、《類經》、《聚英》、《入門》、《金鑑》、《醫統》中的做法都是附。吳文炳、楊介賓和少陽膽經都是太陽經的本經。各著作的說法並沒有不同。然而太陽經可能是少陰經的誤記。

《大成方》引述《聚英》一書,指出「跗」又稱「付陽」。《大全》中也是這樣記載。跗與付、付是相通的,並不是一個名稱。暫且記下不予刪除。

飛揚(靈樞)一名厥陽。(甲乙)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靈樞)足外踝上。(甲乙)陷者中。(明堂)骨後。(入門)

白話文:

飛揚(出自《靈樞》)又名厥陽。(甲乙經)距腳踝七寸處。別走少陰經脈。(出自《靈樞》)位於足外踝上方。(甲乙經)凹陷的地方居中。(出自《明堂》)骨頭後面。(出自《入門》)

按靈樞。揚。作陽。聖濟。發揮。類經。金鑑。同。資生。大全。作九寸。非。刺腰痛篇曰。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經之會。似指此穴。靈樞。甲乙。並云。飛揚。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陰。然內踝上五寸。則蠡溝穴也。按內。當作外。五。當作七。暫記俟智者。刺腰痛篇。新校正。有五寸作二寸為復溜穴之說。其文繁。故不記於此。

白話文:

根據《靈樞》、《揚刺法》、《聖濟》、《發揮》、《類經》、《金鑑》,都同意九寸。只有《資生大全》寫作九寸。不是。《刺腰痛篇》說:刺飛揚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經會合,好像是指這個穴位。

《靈樞》、《甲乙經》都說,飛揚是足太陽經的絡脈,別走少陰。可是在內踝上五寸,就是蠡溝穴。

按:內字應是外字,五字應是七字。暫時記下來,等候有智慧的人來解答。《刺腰痛篇》的新校正本,有五寸改為二寸,為復溜穴之說的說法。其條文繁雜,故不記於此。

承山(靈樞)一名魚腹。一名肉柱。(甲乙)一名傷山。(千金)腨下去。地一尺所。(素問)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甲乙)

白話文:

承山(靈樞)另一個名稱是魚腹。另一個名稱是肉柱。(甲乙)另一個名稱是傷山。(千金)腿肚向下五分之一處的距離。(素問)在小腸下邊。分開肌肉之間。陷下去的部位。(甲乙)

按傷山。寶鑑。大成。作腸山。果是也。腨。外臺。作踹。非也。資生。聚英。一雲腿肚下。類經。作腿肚下尖。入門。作拱足去地一尺取之。

承筋(甲乙)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甲乙)腨下陷脈。(素問)腨腸中央。陷者中。(甲乙)禁刺(甲乙)

白話文:

按傷穴在山丘上,寶鑑、大成稱此穴為腸山,這纔是正確的。外臺醫書將此穴寫作「踹」,是不對的。《資生》、《聚英》兩書均將此穴定位在大腿肚下方,類經將此穴定位在大腿肚下方尖銳處,入門則將此穴定位在腳拱離地一尺處。

按腨。外臺。作踹。非。千金曰。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類經。聚英。入門。大全。金鑑。從之。七寸二字。誤。次注作腨中央如外。如外二字。亦誤。外臺。引救急方云。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斷度。則回此度從腳跟縱量向上。盡度頭當腨下際。宛宛中。是穴。千金霍亂篇注。又有取繩度之之法。恐致差謬。並不取。

白話文:

按壓腨穴。外臺祕要中寫作踹穴。金匱要略中說,腨穴位於小腿後側,從腳跟往上七寸。類經、聚英、入門、大全、金鑑等醫書都遵循這個說法。但是,“七寸”兩個字是錯誤的。次注中說腨穴位於小腿中間偏外側。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外臺祕要引用救急方說:用繩子從腳心下方量到腳跟,然後截斷繩子。這個方法是從腳跟縱向向上量,盡量量到頭與腨穴的下端平齊,這個穴位就是腨穴。千金要方霍亂篇的注釋中,還有另一種用繩子測量的方法,但是我擔心這種方法會導致誤差,所以不採用。

合陽(甲乙)膝約紋中央下二寸。(甲乙)

按千金。發揮。聚英。大成。金鑑。作三寸。入門。大全。寶鑑。一說。作一寸。並非也。

白話文:

合陽這個穴位位於膝蓋附近紋理的中央下方兩寸的位置。

根據《千金要方》、《醫學发挥》、《醫宗聚要》、《醫學大成》、《醫宗金鑑》等書的記載,有的說是在三寸的位置。而《醫學入門》、《醫學大全》、《醫宗寶鑑》等書則有一種說法是在一寸的位置,但這些都不正確。

委中(素問)一名郄中。(素問)委中央。(靈樞)一名血郄。(類經)一名腿凹(金鑑)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靈樞)約紋中。動脈。(甲乙)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又云。膝後屈處。(次注)兩筋間(神應)陷中(類經)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資生)一云。禁灸。(發揮)

白話文:

委中穴(《素問》中又稱郄中,素問》中稱為委中央,《靈樞》中稱為血郄,《類經》中稱為腿凹,《金鑑》中稱為膕中央)。此穴為合穴,(《靈樞》中記載)可刺入約紋中,動脈的地方。此穴位於小腿後側,膝蓋彎曲時,在兩條肌肉之間凹陷處,取穴時要讓人面部朝上,腹部著地。注意:本穴禁灸。

按委屈也。緩緩屈膝而取之病形篇曰。屈而取之。即是也。素問曰。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次注曰。郄中則委中穴。靈樞曰。膀胱合入於委中央。又曰。若脈陷。取委中央。併入一名。資生。引甄權曰。曲踿內。

白話文:

按委中穴也是。慢慢地屈膝而取穴,《病形篇》中說:「屈而取之」,即是委中穴。 《素問》中說:「刺開脈絡,在郄穴中,結紮的地方像黍米,刺它血射出是黑色的,見紅血纔算止。」次注中說:郄穴就是委中穴。 《靈樞》中說:「膀胱經合入委中穴。」又說:「如果脈搏陷下,取委中穴。」併入一穴名稱,叫做資生穴。引述甄權的話說:「曲折的骨節之內。」

委陽(素問)三焦下輸。在足於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靈樞)屈伸而索之。(同上)膝腕橫紋尖。(入門)

白話文:

委陽(《素問》):三焦之氣向下輸送,在足部,位於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出於小腿肚的外側,叫做委陽穴,是太陽經絡,也是手少陽經絡。三焦是足少陽太陰經引導的太陽經別脈。在腳踝上五寸處,分支進入貫腨腸,從委陽穴出來,並與太陽經正脈相合,絡入膀胱,約束下焦。

(《靈樞》):屈伸委陽穴以尋求其位置。(同上):膝蓋和小腿的橫紋尖銳的地方。

按四時氣篇云。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甲乙。索。作取。足太陽之陽。舊作指。今據甲乙及諸書訂之。前。千金翼。資生。作後。而無少陽之後四字。蓋脫文也。甲乙。外廉下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屈身而取之之文扶承是承扶之穴。千金。資生。

白話文:

根據《四時氣篇》雲:邪在三焦相約。取之太陽大絡。甲乙本、索本、作取。足太陽之陽。舊本寫作指,現在根據甲乙本和諸書訂正之。前《千金翼》資生,作後沒有「少陽之後」四字,蓋脫文也。甲乙本,外廉以下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也。屈身而取之中的扶承是承扶穴。《千金》,《資生》

聖濟等。並作扶承。詳於承扶下。扶承下六寸。千金。外臺。資生。聖濟等皆從之。然承扶下六寸者。殷門穴也。殷門注曰。肉郄下六寸肉郄。承扶一名也。因知承扶下六寸五字。殷門之注。誤寫於茲也。否則扶承二字。殷門之訛。故不取也。屈身是屈伸之訛。外臺。入門。

白話文:

聖濟等書上說,扶承穴在承扶穴下六寸。千金、外臺、資生、聖濟等書都這樣說。但承扶穴下六寸是殷門穴。殷門穴注釋說,殷門穴在肉郄穴下六寸,肉郄穴就是承扶穴的別名。因此知道承扶穴下六寸這五個字,是殷門穴注釋中的內容,錯誤地寫到了這裡。否則扶承二字,就是殷門穴的錯誤寫法。所以不採用。屈身是屈伸的錯誤寫法。外臺、入門。

同。資生。類經。吳文炳。寶鑑。醫統。金鑑。既作屈伸是也。委陽。實在委中之外。兩筋間。不問分寸自明。委。屈也。委陽名義。固然故扶承下六寸五字。為衍文次注曰。去臀下橫紋六寸。亦承甲乙謬。醫學綱目曰。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文考之。當一尺六寸。

白話文:

委陽穴,同於承扶,來源於《資生經》、《類經》、《吳文炳》、《寶鑑》、《醫統》、《金鑑》,既然叫做「屈伸」,就是這個穴位。委陽穴,實際上位於承扶穴的外面,兩筋之間,不用度量,一看便知道。委,意思是屈曲。委陽穴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承扶下六寸這五個字是衍文,注釋中說:「距臀下橫紋六寸」,也是因襲甲乙本的錯誤。《醫學綱目》說:「詳銅人云,委陽穴在承扶穴下六寸。」以現行經文來考察,應該是從臀紋起,一尺六寸的部位。

蓋銅人說。始於甲乙。甲乙之說。乃脫簡而脫去一尺二字也。今按其取穴是。雖然甲乙等。必取近穴以註釋。故言膕外廉。豈歷殷門。浮郄而取諸承扶乎。未見經注用尺余。聚英。六寸。作二寸六分。醫統。吳文炳。作一寸六分。不可解矣。入門。作委中外二寸。鑿矣。諸家於經注。

白話文:

《銅人說》的記載開始於甲乙。甲乙的說法,脫落了“寸、尺”二字。現在按其取穴的位置來看,雖然是甲乙等,必定要根據相近的穴位來註解。所以說「膕外廉」,難道經歷過「殷門」、「浮郄」,而取穴於「承扶」嗎?未曾見過經典註解中使用「尺餘」、「聚英」、「六寸」,都有誤寫成「二寸六分」的,醫統(書名)的吳文炳則寫成了「一寸六分」,實在難以理解。又說「入門」,其實應寫作「委中外二寸」,這纔是正確的說法。各家對於經典的註解,實在有許多錯誤。

讀承扶下六寸字。而不讀膕中外廉字。此何心哉。注證發微。削膕中外廉字。其疏謬最甚。次注。謂浮郄穴上側也者。亦誤矣。

浮郄(甲乙)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甲乙)膕外廉橫紋上。一寸。(增注)

白話文:

讀取承扶穴下六寸的文字,而不讀取膕中外廉的文字。這是什麼意思呢?《註解證發微》將膕中外廉的文字去除,它的疏漏謬誤最為嚴重。下一個註解說,浮郄穴在上側,也是錯誤的。

按後人不知甲乙委陽注有衍文。於承扶下五寸。取此穴者。妄也。甲乙。為屈膝得之。可以證也。千金。千金翼。作展足。外臺。資生。發揮。聚英。寶鑑。作展膝。非。

白話文:

後人不知梅氏與陽注有衍文。在承扶穴下五寸,取這個穴位的人,是錯誤的。甲乙。是屈膝後獲得的。可以作證。千金方。千金翼。作展足。外臺。資生。發揮。聚英。寶鑑。作展膝。錯了。

殷門(甲乙)肉郄下六寸(甲乙)膝後膕上。兩筋之間。去臀下橫紋六寸。(次注)禁灸(入門)

按肉郄者。承扶一名。大成。作浮郄下三寸。非也。

承扶(甲乙)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甲乙)尻臀下。股陰腫上約紋中。(甲乙)禁灸(入門)

白話文:

殷門穴位於膝蓋後方,膕窩上六寸,兩條筋之間,距離臀部下方橫紋六寸。禁忌灸針。

承扶穴又名肉郄,也稱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股內側腫瘤上約紋的中間。禁忌灸針。

按千金。千金翼。明堂。資生。大全。入門。作扶承。承扶。扶承。混稱通用。千金。千金翼。作股陰下紋中。注曰。一云。尻臀下陷紋中。外臺。作股陰上衝紋中。一云。股陰下衝紋中。明堂。作尻臀下衡紋中。聚英。作股陰上衡紋中。入門。作橫紋中。資生。腫。作沖。

按腫。恐衍。衡。集韻。與橫通。沖。說文通道也。其義似通。然未見指約紋而為沖紋者。沖。疑衡誤。

白話文:

在《千金》、《千金翼》、《明堂》、《資生》、《大全》、《入門》等醫書中,扶承、承扶、扶承等名稱混用。在《千金》、《千金翼》中,指大腿內側下方的紋路中。注釋說,有人認為指的是臀部與大腿之間凹陷的紋路中。在《外臺祕要》中, 指大腿內側上方的紋路中。又有人認為是指大腿內側下方的紋路中。在《明堂》中,指臀部與大腿之間平行的紋路中。在《聚英》中,指股陰上部平行的紋路中。在《入門》中,指橫行的紋路中。在《資生》中,指腫脹,類似於凸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