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頭面部第一

承靈(甲乙)正營後一寸五分(甲乙)一云禁刺(類經)

按千金翼。作一寸。非也。

腦空(甲乙)一名顳顬(甲乙)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者中。(甲乙)

按顳。大全。作頸。誤。玉枕者。穴名。骨者。枕骨。挾玉枕旁有骨。其下。故言骨下千金。作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是。次注曰。挾枕骨後。枕骨上。不可讀。入門云。搖。耳有空。不取。與奇穴顳顬同名異穴。聖濟曰。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陀當針而立愈。後髮際旁行凡五穴

喑門(素問)一名舌橫。一名舌厭。(甲乙)一名啞門(千翼)一名舌腫。(寶鑑)項後中。復骨下。(素問)後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甲乙)不可灸。灸之。令人喑。(甲乙)禁深刺。(類經)按。氣府論云。項中央。二次注曰。謂風府。喑門。二穴也。舌橫。

外臺。作橫舌。舌厭。醫統。作厭舌。瘂。入門。作啞。千金翼曰。一云。腦戶下三寸。次注曰。去風府一寸。吳文炳。從之。聖濟。神應。發揮。吳文炳。皆曰入髮際五分。寶鑑曰。風府後五分。說已見。此穴不須折量。古書不言分寸者。可見。張介賓曰。大椎上。骨節空也。

復當作伏。蓋項骨三節。不甚顯。故云伏骨下也。

天柱(素問)項中。大筋兩旁。(素問)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甲乙)

按口問篇曰。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經者。蓋所謂流注也。

風池(素問)風府兩旁。(素問)顳顬後。髮際陷者中。(甲乙)按之引於耳中。(次注)

按入門曰。耳後一寸半拘矣。顳顬腦空一名。是與頷厭等注顳顬。不同。資生。既作腦空是也。類經曰。大筋外廉。非矣。聚英。醫統。大成。作顳顬後。腦空下。誤也。

耳上凡八穴

天衝(甲乙)耳上如前三分(甲乙)

按千金。沖作衢。誤。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作三寸。誤。發揮。類經。聚英。大成。作耳後髮際。二寸。然千金。側人明堂圖中。天衝。在懸顱。懸釐後。耳上穴明矣。別有伏人耳後六穴。此穴不與焉。素問云。兩角上各二。注曰。謂天衝。曲鬢。甲乙。有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部。

自天衝始。故今以此穴取耳上二寸如前三分。入門。作承靈後一寸半。是腦空穴也。醫統。作耳後髮際二寸。如前三寸。金鑑。作從率谷後行耳後三分許。入髮際二寸。並非也。諸書言耳後者。蓋耳上誤。特聖濟與甲乙同。

率谷(甲乙)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外臺。明堂。作蟀谷。大全。或作率骨。發揮。有如前三分字。不知何據。

角孫(甲乙)耳廓上。中間。開口有孔。(甲乙)髮際下。(次注)禁刺(入門)

白話文:

頭面部第一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處,也有人說此處禁針。

腦空穴,又名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在玉枕骨下方凹陷處。 一些古籍記載有誤,應以玉枕骨下方凹陷處為準。 魏國公曾因頭痛、心悶、目眩而求醫,華佗用針灸此穴便治愈。後髮際旁還有五個穴位。

喑門穴,又名舌橫、舌厭、啞門、舌腫穴,位於項部後正中,枕骨下,或後髮際凹陷處,與舌根相連,取穴時需仰頭。此穴禁灸,灸之會令人失聲,也禁止深刺。 一些古籍對其位置描述不一,但總體位置在項部中央。

天柱穴位於項部正中,大筋兩旁凹陷處,在項後髮際旁。

風池穴位於風府穴兩旁,顳顬穴後髮際凹陷處,按壓時會感覺牽引到耳中。 一些古籍對其位置描述有出入,但應以顳顬後髮際凹陷處為準。

耳上共有八個穴位

天衝穴位於耳上方向前三分處。一些古籍記載位置有誤,應以耳上方向前三分處為準,與耳後其他穴位區分開來。

率谷穴位於耳上,進入髮際一寸五分處,需張口取穴,在凹陷處。 一些古籍對其名稱和位置記載有誤。

角孫穴位於耳廓上部中間,有孔的地方,在髮際下方,禁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