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側脅部第七

(凡二十穴)

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按角。額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見面部。

淵腋(靈樞)一名腋門。(千金注)腋下三寸。(素問)宛宛中。舉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諱淵。故避之。太淵。亦作太泉。類經。聚英。以下諸書。終以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諸風篇。有腋門穴。與此文相似。詳於奇穴部。

輒筋(甲乙)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甲乙)淵腋前一寸。(入門)

按著。次注。作搓。復。發揮。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註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統。大成。受其誤也。

金鑑。亦不知其誤。而作從淵腋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謬妄不可讀。

大包(靈樞)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

按聚英。吳文炳。作皃肋間。皃疑九誤。

天池(靈樞)一名天會。(甲乙)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甲乙)側脅陷中。(入門)

按脅。千金。作肋。而無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語而不詳。次注。作乳後二寸。入門。作乳外二寸。金鑑。作乳旁一二寸許。骨空論云。撅骨。王冰曰。尾窮謂之撅骨。撅。䕅。通用。說文曰。撅臀骨也。䕅。本作蒚。非此義。

醫門摘要曰。按禮內則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彙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或曰。撅與掘通。又轉與崛通。崛起貌。金鑑。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後有肋骨。稍高大崛起者是也。余嘗刳剝刑屍觀肋骨。枚枚無所異。不見崛起者。按字書曰。

撅投也。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輒筋。當肋後其肋前。是天池也。大包言側脅。天池言著脅。則以僅著脅部也。脅或作肋。著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併然在膺骨陷中。則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後一寸。逼肋骨。胸鄉。天溪。食竇。諸穴。胸部四行。雖在側脅屬胸部實是著脅處。

則以乳後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

章門(脈經)一名長平。一名脅窌。(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髎。(大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甲乙)

按千金。明堂。作大橫文外。文。蓋之誤。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無文字。季脅者。淵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頭向前。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就脅之所盡曰季脅。而不言季肋者。向後更有小肋也。愈知言季脅之有字法也。京門下注。有季肋之文。可證也。

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以下諸書。皆作季肋。不辨其義也。神應。類經。大成。作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入門。作橫取六寸。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作兩旁九寸。皆拘矣。類經又曰。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是帶脈之注。不可從。肘後曰。小肋屈頭也。大全。

一名季肋。是京門也。故不取。類經曰。肘尖盡處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脅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說既見。醫門摘要曰。類經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募者。募結之義。而經脈結聚於此。俞者輸也。脈氣轉輸於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

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而言不針者。可疑。千金曰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是天樞異名。而穴注。與章門同。大全曰。飛虎。即童門也。童。章。字相似。恐是章門誤。又支溝。一名。又奇穴有飛虎。

京門(甲乙)一名氣府。一名氣俞。(甲乙)一名腎募。(大成)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千金)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類經)

按俞。外臺。作輸。季肋。資生。類經。作季脅。蓋據素問兩季脅之間。灸之文也。然言兩季脅之間。未辨何穴也。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季脅。季肋。說既見。監骨。次注。作骼骨。又居髎下注云。監骨。次注作骼骨。骼與髂通。監有攝守義。左傳。君行則有守。守曰監。

監骨。攝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監骨。曰腰髖骨。曰腰髁骨。由此觀之。監。髖。髁。共髂之轉音同義。古書。皆言監骨。蓋古言也。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而章門。當季脅。淵腋直下則在向後季肋之本。肋末連接腰骨。略屬腰部。故曰。監骨腰中。王太僕。

監骨下。加與字。益通。就脅腹之交。取章門。故曰季脅。向後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門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門曰端。京門曰本。可以見也。千金翼。外臺。與千金同。甲乙。作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帶脈註文。混入於此。傳寫之誤。故從千金。折衷曰。

以帶脈之法。恐非也。法。疑注誤。可謂能解書也。類經。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帶脈(甲乙)季脅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季肋。後人不辨章門季脅之義。妄改作肋也。果其說之是乎。帶脈。當微如後而下也。不得取於季脅章門下。神應經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七寸半。類經。作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則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豈得用折量乎。

五樞(甲乙)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資生)

按旁。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下。入門。作外。自章門至居髎。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脅至髀樞六寸間。不可容此四穴。岡本。斜從小腹向陰毛際。取此諸穴恐非也。甲乙。千金。載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說今量之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四寸八分。章門直臍旁也。水道臍下四寸也。

骨度篇。季脅下。至髀樞。六寸。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略相同。然水道。間府舍說分寸者不穩。但取之帶脈下三寸。可也。明堂。作帶脈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維道(甲乙)一名外樞。(甲乙)章門下五寸三分。(甲乙)

按類經。作中極旁。八寸五分。不可從。

居窌(甲乙)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甲乙)

按監骨。次注。作骼骨。蓋內經云。兩骼髎者是也。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崛起骨。謂之髂骨。說已見。骨度篇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據此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脅側六寸之際。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許。陷者是也。謂章門下。則維道微前行。居髎。亦旁骨斜下。

何則帶脈。五樞。謂季脅下。帶脈下者。可見。凡謂髎者。取骨罅巨髎。顴髎。肩髎。八髎類。可徵也。或取之環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環跳而屬足部。居髎。在其下。屬季脅之中。謬誤較然。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誤。金鑑。從維道。下行三寸。

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