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1)
1. 頭面部第一
故曰腦空。一名顳顬。不與此顳顬同。故讀古文者,不可不知也。諸家不知角義及腦空義,妄意改易,可不慎哉!
諸書謂曲周下者,即就眉上髮際而言下。懸顱、懸釐,謂曲周上者,就耳前髮際斜向目外眥者,而言上。上下字不易解;世人多疑之。故一從《甲乙經》。《千金》同。曲角曲周者,所謂小額也。
懸顱(甲乙),一名髓空(素問直解);耳前角下(素問);曲周顳顬中(甲乙)。
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五分,與此不同。《素問直解》又載一說曰:「腦後三分銳骨之下。」是與《骨空論》髓空混為一名髓空者;未知其當否,暫記以資博聞。 《千金翼》作顳顬上廉中;《外臺》作曲角顳顬上廉;《次注》作曲角上;《資生》、《聖濟》、《發揮》、《寶鑑》作曲周上;《聚英》作顳顬中廉。 《入門》作斜上額角中;《醫統》作曲角下,顳顬上廉;吳文炳於頷厭、懸顱二穴,同注;《類經》、《金鑑》作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大成》作曲周下。 以上諸說,要皆大同小異,而與頷厭混。
懸釐(甲乙):曲周顳顬下廉(甲乙)。
按。《千金翼》釐作「犛」字,誤。《外臺》周作「角」;《次注》、《醫統》、吳文炳作曲角上,兩太陽下廉;《資生》、《聖濟》、《發揮》、《聚英》、《寶鑑》、《大成》作曲周上;《金鑑》作耳前曲角上;《入門》作從額斜上頭角下陷,誤。
上關(素問),一名客主人(素問),一名客主,一名容主(大全),一名太陽(醫壘元戎)。 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甲乙);動脈宛宛中(資生);下關上,隔一骨(醫門摘要);禁深刺(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無「端」字;《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吳文炳作起骨上廉;《大成》作耳前骨上。 《千金翼》作聽會上一寸;《金鑑》曰:「聽會上,直行一寸,並非也。」 《靈樞》云:「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呿,張口也;欠,張口而復合也。是開口取穴也,即《甲乙》所謂開口有孔之義也。 《聖濟》曰:「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是費解。
下關(素問):客主人下,耳前,裛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甲乙)。 耳中有干䘓抵,不可灸(甲乙)。(注曰:「䘓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久留針」。)
按。《靈樞》云:「刺下關者,欠不能呿。」是合口有孔也。 《資生》、《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寶鑑》無「下空」二字。 「裛」,古文「動」字。 《千金翼》曰:「耳門下一寸,宛宛中,動脈際,側臥開口取之,非。」
頰車(甲乙):一名機關;一名鬼床(千金);一名曲牙(類經)。 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甲乙)。
按。《氣府論》云:「耳下牙車之後,各一。」《次注》曰:「謂頰車二穴也。」 《類經》、吳文炳、《寶鑑》、《大成》作曲頰端近前;《聚英》頰作「頷」;《金鑑》作近前八分;《入門》作耳下八分。 據《千金》及《翼方》,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之說,並似拘矣。 《資生》引《千金》曰:「一名機門。」
白話文:
頭面部第一
因此稱之為腦空,又名顳顬,但與一般的顳顬不同。所以閱讀古籍的人,不能不了解這點。許多醫家不了解「角」與「腦空」的意義,就任意更改,實在不可不謹慎。各書所說的曲周下,是指從眉毛上方髮際往下;懸顱、懸釐,則是指從耳前髮際斜向眼外眥往上。上下二字不易理解,世人多有疑惑,因此我這裡一律依照《甲乙經》、《千金方》等書的說法,曲角、曲周指的是小額。
懸顱(《甲乙經》),又名髓空(《素問直解》),位於耳前角下方(《素問》)、曲周顳顬中間(《甲乙經》)。
按:《骨空論》說髓空在腦後五分,與此不同。《素問直解》又記載一種說法,說髓空在腦後三分銳骨之下,這與《骨空論》的髓空混淆,現今將其都稱為髓空,不知是否正確,暫且記下,以增廣見聞。《千金翼方》作顳顬上廉中間;《外臺秘要》作曲角顳顬上廉;《資生經》、《聖濟總錄》、《發揮經》、《針灸寶鑑》作曲周上;《針灸聚英》作顳顬中廉;《針灸入門》作斜上額角中間;《醫統全書》作曲角下、顳顬上廉;吳文炳《頷厭》將懸顱二穴的註釋都相同;《類經圖翼》、《針灸大成》作耳前曲角上、兩太陽穴中間。以上諸說大致相同,但都與頷厭穴混淆。
懸釐(《甲乙經》),位於曲周顳顬下廉(《甲乙經》)。
按:《千金翼方》中「釐」字,是「犛」字寫錯了。《外臺秘要》將「周」作「角」,《資生經》、《聖濟總錄》、《發揮經》、《針灸聚英》、《針灸寶鑑》、《針灸大成》作曲周上;《類經圖翼》作耳前曲角上;《針灸入門》作從額頭斜上到頭角下陷處,這是不正確的。
上關(《素問》),又名客主人(《素問》)、客主、容主(《針灸大全》)、太陽(《醫壘元戎》),位於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處有孔(《甲乙經》),在動脈搏動處(《資生經》),在下關穴之上,隔著一塊骨頭(《醫門摘要》),禁止深刺(《甲乙經》)。
按:《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次注中沒有「端」字;《發揮經》、《類經圖翼》、《針灸聚英》、《針灸入門》、《醫統全書》、《針灸大成》作起骨上廉;《千金翼方》作聽會穴上一寸;《針灸大成》說在聽會穴上直行一寸,這都不正確。《靈樞經》說,刺上關穴,能張口不能閉口,張口又閉合,這指的就是開口取穴,也就是《甲乙經》說的「開口有孔」的意思。《聖濟總錄》說,如果刺得深,會讓人張口閉不上,這是不易理解的。
下關(《素問》),位於客主人穴下方,耳前,在動脈搏動處,下空下廉,合口處有孔,張口即閉(《甲乙經》),耳中如有堅硬之物抵觸,不可灸(《甲乙經》,注:䘓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久留針)。
按:《靈樞經》說,刺下關穴,能閉口不能張口,這是合口有孔的意思。《資生經》、《類經圖翼》、《針灸聚英》、《針灸入門》、《醫統全書》、《針灸寶鑑》沒有「下空」二字。「裛」是古文中的「動」字。《千金翼方》說,位於耳門穴下一寸,動脈搏動處,側臥著開口取穴,這是不正確的。
頰車(《甲乙經》),又名機關、鬼床(《千金方》)、曲牙(《類經圖翼》),位於耳下曲頰端,凹陷處,開口處有孔(《甲乙經》)。
按:《氣府論》說,在耳下牙車之後,各有一個穴位,次注說,指的是頰車二穴。《類經圖翼》、《針灸寶鑑》、《針灸大成》作曲頰端靠近前方;《針灸聚英》將「頰」作「頷」;《針灸大成》作靠近前方八分;《針灸入門》作耳下八分。根據《千金方》及《千金翼方》,中風口噤閉者,灸機關二穴,穴位在耳下八分靠近前方,這種說法似乎過於拘泥。《資生經》引用《千金方》說,又名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