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足少陰腎經

(左右凡五十四穴)

經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出於然谷之下。(然谷)循內踝之後。(照海水泉)別入跟中。(太谿太鍾)以上踹內。(復溜。交信。三陰交。築賓。)出膕內廉。(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長強)屬腎絡膀胱。(橫骨。大赫。氣穴。

白話文:

《經脈篇》說:腎經,是足少陰經脈,起於小指下方,斜著走過腳心(湧泉穴),從然谷穴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照海水泉穴)走,分出一支進入腳跟內側(太谿、太鍾穴),向上沿著腿內側(復溜、交信、三陰交、築賓穴)走,從膝蓋內側(陰谷穴)出來,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走,穿過脊柱(長強穴),與腎絡相連接,通向膀胱(橫骨、大赫、氣穴)。

四滿。中注。肓俞。關元。中極。)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又云。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白話文:

四滿:胸前正中之穴。

中注:胸前正中下,膻中穴下側。

肓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開四寸。

關元:臍下三寸,男子藏精之處,女子藏血之處。

中極:臍下四寸。

其直者(任脈):從腎上貫肝膈。

商曲:在下腹部,臍下2寸,左右各2寸。

石關:在腹部,肚臍下5寸,左右旁開2寸。

陰都:在小腹部,臍下3寸。

通谷:在腹部,臍下1.5寸。

幽門:在腹部,臍下1寸。

入肺中。

步廊:在胸部,胸骨柄上緣,正中。

神封:在胸部,胸骨柄上緣,左右旁開2寸。

靈墟:在胸部,胸骨柄下緣,正中。

神藏:在胸部,胸骨柄下緣,左右旁開2寸。

彧中:在胸部,胸骨柄下緣,正中。

俞府:在胸部,胸骨柄下緣,左右旁開2寸。

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衝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氣府論云。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次注。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急脈在陰髦中陰上兩旁。)

白話文:

《氣府論》說:足少陰經的舌下穴,厥陰經的兩條急脈,各有一個。(註解:足少陰經的舌下穴,位於人迎穴前面凹陷的地方,動脈前面,稱作舌本;左右各一個。急脈位於陰毛中陰部的上方兩側。)

經別篇云。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

白話文:

《經別篇》中提到,足少陰腎經的正經由足跟內側直行至膝窩中。而它的別絡則與太陽膀胱經相合,向上循行到腎臟,在第十四節椎骨處,別出經絡連接於帶脈。又有一支直行到舌根部,再從頸部出口,與太陽膀胱經的別絡會合。

經筋篇云。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白話文:

經筋篇說:足少陰經的筋,起於小指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筋並行,向內踝下方行去,結止於腳後跟,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向上結於內踝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筋一同向上循行股骨內側,結止於陰器。沿著脊柱內側,夾著膂至項部,結止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

湧泉(足少陰脈之所出。)然谷(所溜○外臺作留。○聚英曰別於太陰。蹺脈之郄。足少陰脈氣所流。)太谿(所注)大鐘(別走太陽。足少陰絡。)照海(陰蹺脈所生。)水泉(郄)復溜(所行)交信(陰蹺之郄)築賓(陰維之郄)陰谷(所入)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自橫骨以下。至此十一穴。

衝脈。足少陰之會。)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自步廊以下。六穴。共足少陰脈氣所發。)

白話文:

湧泉穴(足少陰經的經氣由此流出。)然谷穴(水液由此匯聚。又叫流穴,聚英曰此穴別於太陰經,是蹺脈的郄穴,足少陰經的經氣由此流注。)太谿穴(水液由此匯入。)大鐘穴(別走太陽經。足少陰經的絡穴。)照海穴(陰蹺脈由此發出。)水泉穴(郄穴。)復溜穴(水液由此流注。)交信穴(陰蹺脈的郄穴。)築賓穴(陰維脈的郄穴。)陰谷穴(水液由此匯入。)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自橫骨穴以下到此,共有11個穴位。

按骨空論云。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甲乙經。自橫骨至幽門十一穴。皆云衝脈之會者。原於此。俞穴折衷。有廉泉。

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心陰之會)

長強(本經所結),關元,中極,天池(本經之會)

白話文:

按照《骨空論》所說,衝脈起源於氣街,與少陰經並行,挾持著臍部向上行走到胸中而散開。甲乙經中,從橫骨到幽門共有11個穴位,都說它們是衝脈聚集的地方,其源頭就在這裡。俞穴折衷中,廉泉穴是衝脈的聚集處。

2. 手厥陰心包經

(左右凡十八穴)

經脈篇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上抵腋下。循臑內。(天泉)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白話文:

《經脈篇》上說:心主手厥陰心包絡脈。這條經脈起於胸中,出來後屬於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膜,連絡三焦。它的支脈沿著胸部出來,到達脅部,在腋下三寸處(天池穴)上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天泉穴),行走於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曲澤穴),向下沿著手臂行走於兩筋之間(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進入掌中(勞宮穴),沿著中指指向手指尖端(中衝穴)。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手掌中分出,沿著無名指次指指向手指尖端。

又云。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

經別篇云。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白話文:

又說,手掌心主管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內關,位於手腕上方兩寸處,位於兩條筋之間。沿著經脈向上連接到心包,並聯繫心臟。

經別篇說,手心主管的正常分支向下到淵腋下方三寸處,進入胸部,另外連屬於三焦。出來後沿著喉嚨到耳朵後方,與少陽經在完骨下方會合。

經筋篇云。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白話文:

經筋篇上說:手掌心主管的筋,從中指發端,與太陰之筋並排,連結到手肘內側,上臂陰側,連接腋下,前後分散,夾著脅部,它的支脈進入腋部,散佈於胸部,連結到胳膊肘。

邪客篇云。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說,心的脈絡,起始於中指的末端。往內彎曲,沿著中指內側向上延伸,止於掌心,深藏於兩塊骨頭之間。這條脈外面彎曲,從兩條筋之間骨肉交界處出來,氣血運行順暢。再往上兩寸,從兩條筋之間的外側彎曲出來,一直到肘內側,進入小筋下面,止於兩塊骨頭相交的地方,然後進入胸腔,和心脈相連。

天池(手厥陰。足少陰之會。○聚英曰。手足厥陰。少陰之會。)天泉,曲澤(心主脈之所入)郄門(郄)間使(所行)內關(絡。別走少陽。○千金。作太陽。)大陵(所注)勞宮(所溜)中衝(所出)

按外臺。兩旁一十六穴。無天池。(入膽)

白話文:

天池(在手厥陰經,足少陰經交會的地方。聚英曰。手足厥陰,少陰經交會的地方。)天泉,曲澤(心主脈流入的地方)郄門(郄)間使(所經過的地方)內關(絡脈。另通少陽經。千金。作成通太陽經。)大陵(所注穴)勞宮(所流注的地方)中衝(所流出的地方)

3. 手少陽三焦經

(左右凡四十四穴)

經脈篇云。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上出兩指之間。(腋門。中渚。)循手表腕。(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上貫肘。(天井)循臑外。(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肩窌。肩貞。秉風。)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白話文:

經脈篇中說,三焦經,也就是手少陽經。從小指的次指端(關沖穴)開始,向上運行到兩指之間(腋門穴、中渚穴),沿著手腕(陽池穴)之正中線,通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沿著手肘外側(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向上運行到肩部(肩窌穴、肩貞穴、秉風穴),在後背與足少陽經相交。

(天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肩井)系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懸釐。頷厭。)以屈下頰。至䪼。(顴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聽宮)出走耳前。(聽會。耳門。和窌。

白話文:

天窌穴位於缺盆穴,經過膻中穴,散佈絡脈到心包經,下行至膈肌,循著三焦經。它的分支從膻中穴向上穿出缺盆穴,到達上項部(肩井穴),與耳後相連。(天牖穴、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再直上穿出耳角上端。(角孫穴、懸釐穴、頷厭穴。)然後向下彎曲到達臉頰,到達顴窌穴。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聽宮穴)從耳前出來。(聽會穴、耳門穴、和窌穴。)

)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瞳子窌)

又云。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白話文:

在與人交談時,應該注意禮貌,當有客人來到主人面前時,應交談並注視對方的眼睛。

另外提到,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名為外關,位於手腕上方兩寸處,環繞手臂,連接到胸中,與心包經相會合。

氣府論云。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次注。謂顴髎二穴也。)眉後各一。(謂絲竹空二穴也)角上各一。(謂懸釐二穴也。)下完骨後各一。(謂天牖二穴也。)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挾扶突各一。(謂天窗二穴也。)肩貞各一。

白話文:

《氣府論》說:手少陽經脈所發的穴位共有32個。顴骨下各一(旁邊註解:指顴髎穴)。眉毛後各一(指絲竹空穴)。太陽穴上各一(指懸釐穴)。下頜骨後各一(指天牖穴)。後頸部,足太陽經前面各一(指風池穴)。扶突穴旁各一(指天窗穴)。肩部各一(指肩貞穴)。

(肩貞穴名也。)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髎。臑會。消濼。各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白話文:

肩貞是穴位名稱,在肩貞穴下三寸的分間上,各一個穴位,即是肩髎、臑會、消濼,一共三個穴位。肘以下,直到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本穴,各六個俞穴,即是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一共六個穴位。

經筋篇云。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白話文:

《經筋篇》中說:手少陽經筋,起始於小指和小指旁邊的拇指根部,連結於手腕。沿著胳膊向上,連結於肘部。再繞過股骨外側緣,向上經過肩膀、頸部,會合手太陽經筋。手少陽經筋的分支,在臉頰彎曲處,連入舌根。再分支上去,曲折經過牙齒、沿著耳前經過,連到眼睛的外眼角。最後到額頭的額角處,與手少陽經筋本幹相連。

本輸篇云。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甲乙。作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白話文:

本輸篇記載,三焦的輸穴位於大拇趾甲縫之前、少陽穴之後,從小腿外側肌肉的外面部位出來,這個穴位叫做委陽穴。它屬於太陽經的絡穴和手少陽經的經穴。

又云。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衛氣篇云。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白話文:

又說,手少陽經脈從耳後出來,往上到達完骨上方。

《衛氣篇》說,手少陽經的起點,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往上兩寸的地方,它的終點在耳後上方,靠近眼尾的位置。

關衝(手少陽脈之所出。)液門(所溜)中渚(所注)陽池(所過)外關(絡別走心主)支溝(所行)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所入)清冷淵,消濼,肩髎(所發)天髎(手少陽。陽維之會○千金。手作足。次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天牖(所發)翳風(手足少陽之會)瘈脈,顱息(足少陽。

白話文:

關衝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原穴是經脈的起始穴位,原指源泉,是本經原氣的出發點。)

液門穴(液門為水液出入的門戶,手少陽三焦經的水液出入處。)

中渚穴(水液在此沉著積聚,猶如水向渚邊匯聚。)

陽池穴(陽池水也,本經循行至陽池穴,如雨水匯池,故名。)

外關穴(絡絡營也,屬水,水屬陰,故絡屬陰,是指陰陽交合處,本經的絡穴。)

支溝穴(本經水液在此散佈流溢出,猶如泉水從入地處流溢出來。)

會宗穴(會,匯聚也,宗,宗聚也,三陽絡穴在此會聚,故名。)

三陽絡穴(三陽絡穴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別絡穴。)

四瀆穴(瀆,水渠也,為水液循經流注的道路,本經循行至本穴,猶如水至四瀆,故名。)

天井穴(天井為水液循經匯聚之所,亦為經氣出入的門戶。)

清冷淵穴(清冷淵為水液注聚之地,清冷指水液的清冷,淵穴指水液注聚深聚的部位。)

消濼穴(本經水液在此消亡,猶如水氣消亡於湖海。)

肩髎穴(髎,空穴也,肩髎指穴位在肩部的空隙之中。)

天髎穴(髎,空穴也,天髎指穴位在頭部的天空隙穴。)

天牖穴(牖,窗也,天牖指穴位在耳部的天窗穴。)

翳風穴(翳,遮蔽也,風,風氣也,翳,風穴位在耳後,風氣在此被翳住了,故名。)

瘈脈穴(瘈,病也,脈,脈穴也,本經循行至本穴,氣血逆亂,故名。)

顱息穴(顱,頭也,息,息氣也,本經循行至本穴,風氣在此出息,故名。)

脈氣所發○足當作手。)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氣府論云。手太陽脈氣所發。太恐少之誤。次注。聚英。陽明作太陽。)耳門,聽會(所發○次注曰。手陽明脈之分。)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次注。無手陽明三字。)

白話文:

脈氣所發出的地方,腳就應該視為手。)角孫(手足少陽與手陽明之匯。氣府論說,手太陽脈氣所發出,很可能是因為太恐少之誤。次注裡說,聚英,陽明代替太陽。)耳門,聽覺匯集(所發出,次注裡說,是手陽明脈一分出。)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之匯,次注裡,沒有手陽明這三個字。)

按外臺曰。兩旁五十六穴無肩髎(入大腸)顱息(入膽)耳門(入胃)而有肩井(膽)聽宮(小腸)天容(膽)顴髎。肩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共小腸)缺盆(胃)九穴。發揮有臑會。(大腸)

白話文:

《外臺》說:兩旁有五十六個穴位,沒有肩髎(通大腸)、顱息(通膽)、耳門(通胃),但有肩井(通膽)、聽宮(通小腸)、天容(通膽)、顴髎、肩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通小腸)、缺盆(通胃)等九個穴位。發揮中還有臑會穴(通大腸)。

肩井,秉風(本經之會),肩貞(氣府論雲手少陽脈氣之所發),臑會(氣府論雲手少陽之會)

頷厭,懸顱,懸釐,聽宮,上關,瞳子窌,顴窌(本經之會)

白話文:

肩井穴、秉風穴(本經的交會點)、肩貞穴(根據氣府論所述是手少陽經脈氣所發源的地方)、臑會穴(根據氣府論所述是手少陽經的交會點)

頷厭穴、懸顱穴、懸釐穴、聽宮穴、上關穴、瞳子窌穴、顴窌穴(本經的交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