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背腰部第四

此法,舊出於《肘後方》,而文有異同。今閱《千金方》,無竹杖字。《類經》所引證者,千金翼之文,而腎俞之說也。詳於腎俞條。俗呼為竹杖穴者,蓋同於《類經》。《洗冤錄》曰:凡命門骨,最屬虛怯,以手擊之即可立斃;因命門骨左右兩穴有紅筋,若細絲,通於兩內腎;拍斷即死,外無痕跡。若有稱拍著命門處身死,只檢驗命門骨;紫赤者是也。命門骨,自尾蛆骨倒數上,第七椎兩旁,各有一小穴者是。

陽關:第十六椎節下間,坐而取之。按《甲乙》、《千金》、《外臺》不載。《資生》作伏而取之。《素問》曰: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次注曰:榆讀為搖,搖謂搖動也。然失枕非獨取肩上橫骨間,乃當正形灸脊中也。欲而驗之,則使搖動其臂,屈折其肘;自項之下,橫齊肘端當其中間,則其處也。是曰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按,榆是揄誤。

腰俞(甲乙):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甲乙),一名髓孔,一名腰柱(外臺),一名髓俞(大全),一名髓府(大成)。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甲乙),宛宛中;以腹挺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資生)。按《神應經》作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聚英》作挺身伏地舒身。《素問直解》:髓空為肩井者誤。俞,《扁鵲傳》作輸,無異義。

長強(靈樞):一名窮骨,一名骶上,一名骨骶(靈樞),一名氣之陰郄(甲乙),一名龜尾(肘後),一名尾翠骨(千翼),一名龍虎穴,一名曹溪路,一名三分閭,一名河車路,一名朝天巔,一名上天梯(衛生寶鑑),一名撅骨(類經),一名尾閭(醫統),一名氣郄(大成)。尻骨下空(素問),脊骶端(甲乙);趺地取之(資生)。骶骨端許三分(聚英),陷者中(明堂)。按《癲狂篇》云:灸窮骨二十壯;窮骨,骶骨也。馬蒔曰:長強也。又云:灸骨骶二十壯,又刺骶上;張注曰:長強也。今移入一名。《骨空論》云: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次注曰:不應主療經闕其名。《新校正》云:按,長強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王氏得非誤乎?又曰:灸撅骨。次注曰:尾窮謂之撅;撅當作䕅。字典曰:䕅本作蒚,音厥。《說文》曰:臀骨也。《明堂》脊骶作脊骸,誤。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不合諸說。《聚英》、《大成》趺作伏,是也。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兩旁挾脊各一寸半,下行至骶骨下,及八髎,凡四十四穴。按《內經》曰: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王冰曰:未詳何俞。《新校正》曰:按,大椎上旁無穴。張介賓曰:今於大椎上旁按之甚痠,當有穴;意者,《甲乙經》等猶有未盡。吳昆曰:當是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者。馬蒔曰:大椎乃督脈經穴;至腰俞,共二十一椎。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幾個與背腰部相關的穴位及其相關記載,並討論了不同醫書中關於這些穴位的異同。

文中首先提到一個俗稱「竹杖穴」的穴位,其位置與命門穴相關,並引述了《洗冤錄》中關於命門骨受擊致死的描述。 接著詳細說明了陽關穴、腰俞穴和長強穴的位置、別名以及不同醫籍中的記載差異,並對部分記載中的錯誤或歧義進行了辨析,例如陽關穴的取穴方法,以及腰俞穴、長強穴在不同醫書中的名稱和定位。最後,文中提及了從第一椎到骶骨下沿脊椎兩旁的一系列穴位,並討論了關於大椎穴上方穴位的不同說法。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是對古代醫書中關於背腰部穴位記載的整理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