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背腰部第四
其曰二十四椎者,以項骨三椎不算也。至尾骶穴,亦不算。今人灸大椎者,俱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則大椎,又數為第一椎。其兩旁,即大杼穴,乃足太陽膀胱經穴名也。新校正以為大椎旁無穴,意者亦若今人以項之高骨為大椎耳。
此說不是,以王張為穩當。千金曰:「治百種風,灸腦後大椎平處兩廂,量二寸三分,須取病人指寸量兩廂,各灸百壯,得瘥。」是不說穴名,蓋大椎上兩旁也。分寸稍異。
大杼(素問):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陷者中(甲乙)。正坐而取之(類經)。禁灸(資生)。
按類經、金鑑,每穴作去脊中二寸,說既見。千金、類經作項後,入門作第一節外,下諸穴皆作幾節外。王冰注氣府論、刺瘧篇,以背俞為大杼穴;又注水熱穴論,為風門熱府;又注刺熱論,為未詳;又注舉痛論,為心俞,令讀者範然。刺熱論新校正曰:「王注水熱穴論,以風門熱府為背俞。」
又注氣穴論,以大杼為背俞。此注云:「未詳。」蓋疑之。素問直解曰:「背俞指肺俞。」非也。骨空論曰:「視背俞陷者灸之。」是似泛指背部俞穴,與形志篇曰:「欲知背俞」云云同。水熱穴論曰:「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由是觀之,為大杼者,蓋非也。背俞必有所指。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其為心俞者,為有所據。千金翼曰:「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挾左右一寸半或二寸二分。」蓋斯文錯置。大全曰:「大杼,一名百勞,說見大椎下。」難經云:「骨會大杼。」似指大椎。
風門熱府(甲乙):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大成)。
按千金、外臺,以下諸書,皆分熱府,以為一名。只千金翼,同甲乙。今從古說。
肺俞(素問):三焦之間(素問)。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按氣穴論云:「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次注曰:「謂五臟之背俞也。」千金曰:「對乳引繩度之,此捷法也。」資生曰:「甄權針經云:『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今試度之,共不當其穴,不可從。
神應經:肺俞、膈俞、肝俞、腎俞,共作二寸,說己見。
𨷂俞(千金),一名厥陰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千金)。正坐取之(類經)。
按此穴,千金肺臟篇引扁鵲。
心俞(素問),一名背俞(次注):五焦之間(素問)。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千金諸風篇,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寸。」非也。又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千金翼曰:「心煩短氣,灸心俞百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古人認為脊椎有二十四節,不包含頸部三節和尾骶骨。現在很多人灸大椎穴,都錯誤地將頸部突出之骨當作大椎穴。如果除去頸部三節,那麼大椎穴就是第一節椎骨,其兩側就是大杼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有些新校正的醫書認為大椎穴旁沒有穴位,這可能也是因為將頸部高起的骨頭誤認為大椎穴。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王張二氏的說法比較可靠。《千金要方》記載,治療各種風疾,灸燒腦後大椎穴平坦處兩側,各灸二寸三分,需用病人自己的手指丈量兩側距離,各灸一百壯,即可痊癒。此處並未明確指出穴位名稱,指的是大椎穴上方兩側,尺寸略有不同。
大杼穴(《素問》)位於項部第一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凹陷處為穴位。《甲乙經》記載,應正坐取穴。《類經》記載,此穴禁灸。《資生經》也記載此穴禁灸。
《類經》、《金鑑》等書記載,每個穴位都位於脊柱中線外側二寸。但《千金要方》、《類經》、《入門針灸》等書記載的項後、第一節外等說法不一,而王冰注釋《黃帝內經·氣府論》、《刺瘧篇》時,將背俞穴認為是大杼穴,又注釋《水熱穴論》時,將其認為是風門熱府,注釋《刺熱論》時則認為未詳,注釋《舉痛論》時又認為是心俞穴,令讀者困惑。《刺熱論》新校正本記載,王冰注釋《水熱穴論》時,將風門熱府認為是背俞穴,又注釋《氣穴論》時,將大杼穴認為是背俞穴。這些注釋都表明,對大杼穴的位置存在疑慮。《素問直解》認為背俞穴指的是肺俞穴,這是錯誤的。《黃帝內經·骨空論》記載,尋找背部俞穴凹陷處進行灸療,這似乎泛指背部所有俞穴。《黃帝內經·形志篇》中關於背俞穴的描述也類似。《黃帝內經·水熱穴論》記載,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用於瀉去胸中之熱。由此看來,大杼穴並非背俞穴,背俞穴一定有其特定位置。
《黃帝內經·舉痛論》記載,寒邪客於背俞穴的經脈,則血脈受阻,血脈受阻則血虛,血虛則疼痛,而背俞穴又與心臟相關,所以認為背俞穴是心俞穴是有依據的。《千金翼方》記載,第一椎骨稱為大杼穴,無所不主,左右各一寸半或二寸二分,這可能是古籍記載的錯誤。《針灸大全》記載,大杼穴又名百勞穴,位於大椎穴下方。《難經》記載,骨會於大杼,這似乎指的是大椎穴。
風門熱府(《甲乙經》)位於第二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甲乙經》記載,凹陷處為穴位。《明堂針灸》記載,正坐取穴。《大成針灸》也記載此穴的取穴方法。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書都將熱府作為一個獨立的穴位,《千金翼方》則與《甲乙經》記載相同,現今多數遵循古籍記載。
肺俞穴(《素問》)位於第三焦之間(《素問》),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甲乙經》)。
《氣穴論》記載,在脊柱中線兩旁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注釋記載,這是五臟的背俞穴。《千金要方》記載,可以用乳頭為參考點,用繩子量度,這是快速取穴的方法。《資生經》記載,《甄權針經》記載,用搭手的方法,左手取右邊,右手取左邊,當中指末端即為穴位。但實際測量,這個方法並不準確,不可採用。《神應經》記載,肺俞、膈俞、肝俞、腎俞四個穴位共二寸。
膈俞穴(《千金要方》)又名厥陰俞(《千金要方》),位於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千金要方》),正坐取穴(《類經》)。
此穴位,《千金要方》肺臟篇引用扁鵲的記載。
心俞穴(《素問》)又名背俞穴(注釋),位於五臟之間(《素問》),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甲乙經》),凹陷處為穴位(《明堂針灸》),正坐取穴(《類經》),禁灸(《甲乙經》)、禁刺(《入門針灸》)。
《千金要方·諸風篇》記載,心俞穴位於第七椎骨,相對應於心臟,橫量三寸,此說法有誤。又記載,治療飲食不振、胸悶、膈肌上逆、胸悶熱等症狀,灸燒心俞穴二七壯,小兒減量。《千金翼方》記載,治療心煩氣短,灸燒心俞穴一百壯,針刺入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