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背腰部第四

膈俞(素問)七焦之間。(素問)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難經曰。血會膈俞。

肝俞(素問)九焦之間。(素問)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千金一云。九椎節脊中。非矣。形志篇云。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肝脾二俞。果是異說。可見素問者。各家之說而不出一人之手也。

膽俞(脈經)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氣府論云。六腑之俞各六。痹論云。六腑亦各有俞。金鑑。作第九椎下。而無肝俞。蓋脫簡。

脾俞(素問)十一焦之間。(素問)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

按。千金賊風篇曰。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臟俞。是脾穴。當時蓋有此說。而行殆墮穿鑿。

胃俞(脈經)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三焦俞(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正坐取之。陷者中。(明堂)

腎俞(素問)一名高蓋。(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類經)

按通評虛實論云。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次注曰。謂足少陰腎俞也。千金翼曰。對臍當脊兩邊。相去一寸五分。名腎俞。本事方曰。與臍平。此捷法也。千金翼又曰。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

以竹杖拄地度至臍取杖。度背脊灸杖頭隨年壯良。灸訖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露。去赤白雜汁。皆灸之。此挾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又諸書載。杖子至臍中截斷。卻回杖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是十四椎命門穴也。

用稗心取同身寸。三寸。折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腧穴也。皆不取。

大腸俞(脈經)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按脈經曰。在第十六椎𨷂其詳。

小腸俞(脈經)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按難經本義云。謝氏曰。在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非也。

膀胱俞(脈經)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陷者中。(明堂)伏而取之。(類經)

中膂俞(甲乙)一名脊內俞(資生)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挾脊胛而起。(甲乙)伏而取之。(類經)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 《難經》記載,膈俞穴是血的會聚之處。

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千金要方》中關於肝俞穴的定位與其他文獻有所不同。

膽俞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金匱要略》中未提及肝俞穴,可能是記載遺漏。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千金要方》中提到脾俞穴的位置會隨季節和病情而變動,這一點的可靠性存疑。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微隆處。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正坐取穴,穴位凹陷處,又名高蓋。 關於腎俞穴位置的描述在不同醫籍中存在差異,有的以與臍相對應的位置來確定。 《千金翼方》中詳細記載了腎俞穴的治療作用和取穴方法,包括用竹杖測量的方法。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俯臥取穴。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俯臥取穴。《難經》中關於小腸俞穴位置的描述與其他文獻不一致。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俯臥取穴,穴位凹陷處。

中膂俞穴位於第二十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靠近脊柱旁開取穴,俯臥取穴,又名脊內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