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8)

1. 背腰部第四

按膂。次注。作𦛗。外臺。以下諸書。皆作中膂內俞。或以為一名。甲乙。千金。千金翼。並無內字。入門。金鑑。從之。此編凡徵古典。故不補內字。脊胛而起。外臺。作脊起肉。次注。作脊𦛗胂起肉。胛當作胂。胛是肩甲也。不與此穴關涉。蓋傳寫之誤。膂音呂與𦛗通。

膂謂脊側肉也胂肑也。胂謂之䘆䘆背側之肉也。起者。言背側肉逼臀肉復起者也。人或疑起下脫肉字不審。古義也。聚英。作脊伸。字誤。

白環俞(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甲乙)腹挺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資生)禁灸(甲乙○類經。醫統。灸三壯)禁針灸。(入門)

上窌(甲乙)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甲乙)

按類經曰腰髁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挾脊者。次注曰。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入門曰上闊下狹。類經曰。十六椎者不是當十七椎。

次窌(甲乙)第二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中窌(甲乙)一名中空。(大成)第三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下窌(甲乙)第四空。挾脊陷者中。(甲乙)

按以上四穴。謂之八髎。素問曰。八髎在腰尻分間是也。又曰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次注曰是謂八髎穴也今按髀當作髁千金曰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穴。在腰目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窌。甲乙。以八窌非脊中屬二行。又言挾脊而自明不繫二行者。蓋便覽者。此穴驗枯骨則其空自明。

會陽(甲乙)一名利機(甲乙)陰尾骨兩旁。(甲乙)骨外。各開一寸半(入門)

按陽。入門。作陰。誤也。機外臺作機。陰尾舊作陰毛。傳寫之誤。據千金外臺而訂之。發揮作尾髎骨。髎是骶之誤。金鑑。作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兩旁。挾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

附分(甲乙)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甲乙)陷中。(入門)正坐取之(類經)

按氣府論云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類經金鑑作三寸半下皆同。

魄戶(甲乙)一名魂戶。(寶鑑)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附分。(次注)宛宛中。(明堂)

按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次注曰。俞旁五者。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五穴。

膏肓俞(千金)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資生)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空。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𦛗肉之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胸戶中。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人體背腰部幾個穴位的定位和取穴方法,並考證了不同醫書中關於這些穴位名稱和位置的記載差異。

文中首先討論了「中膂內俞」穴,指出不同醫書對其名稱和位置的記載不一,最終根據多數醫書的記載,採用「中膂俞」的稱呼,並糾正了某些醫書中關於穴位所在位置的錯誤描述,認為「胛」字是誤寫,應為「胂」,指的應是背部靠近臀部的肌肉隆起處。

接著詳細描述了「白環俞」穴的位置,並說明了正確的取穴姿勢和方法,以及禁忌事項。

之後,文章敘述了「上窌」、「次窌」、「中窌」、「下窌」四個穴位,它們合稱為「八髎」,並引述不同醫書對其位置和作用的記載,釐清了關於「髀」字應讀作「髁」的誤讀,以及八髎穴在腰部的位置和相對關係。

然後描述了「會陽」穴(也稱「利機」),說明了其位置和名稱在不同醫書中的差異,並糾正了部分醫書中的錯誤記載。

最後,文章論述了「附分」、「魄戶」、「膏肓俞」三個穴位的位置和取穴方法,並引述了其他醫書中關於這些穴位相關論述,包括與五臟關係的說明。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是對古代醫書中關於背腰部穴位記載的整理和校勘,旨在澄清歧義,確定穴位的準確位置和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