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二 (9)
卷之二 (9)
1. 背腰部第四
(外臺。作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千翼。作左肩)肩上拄。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當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
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千金)
按千金翼外臺胛作甲。古字通用。神應經。作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大全。作四柱下三分。並非大成曰。人年二旬後。方可灸此二穴。又按此穴。古書不載。千金始有此名。蓋原左傳醫緩之語。杜預曰。心上膈下。不可屬肩背也。腹中論曰。肓之原出於臍下。九針十二原篇曰。
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悖胦。膏肓之字。既見於此。而悖胦者氣海也。謝士泰刪繁方。說其病形全依左傳。而為說者也。以非經穴之事。故不錄於此。千金及翼方。系奇穴。不屬太陽經。今時人間習熟。以肺俞呼狹肓。呼膏肓為廣肓。故今舉於此云。
神堂(甲乙)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明堂)
按次注曰。上直魄戶。甲乙無膏肓穴。素問曰。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次注曰。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王亦不記膏肓。故不言上直膏肓。而言直魄戶。張介賓。以大杼。列於此行曰。近世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晉以前所未言。而原數則左右共二十八穴也非矣。今加膏肓為十四穴。不可考者一穴也
譩譆(素問)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素問)肩髆內廉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甲乙)上直神堂。(次注)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資生)
按刺瘧篇曰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王冰曰。五胠俞。謂譩譆。吳昆以為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之五穴。張介賓曰。胠脅也。一曰旁開也。水熱穴論云。五臟俞旁各五。以瀉五臟之熱。即此謂也。蓋此五者乃五臟俞旁之穴以其旁開近。脅故曰。旁五胠俞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應手。入門。作指下動。原骨空論注也。
膈關(甲乙)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開肩取之。(甲乙)上直譩譆。(次注)
按膈。次注。聚英。醫統。作鬲。外臺。發揮。開作闊。
魂門(甲乙)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鬲關。(次注)
按千金注。及聚英。吳文炳。大成。引外臺云。作魂門十椎下。陽綱十一椎下。意舍九椎下。今本與甲乙同。大全作膈關七柱八魂門。非也。
陽綱(甲乙)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魂門(次注)
按綱。明堂。作搰。入門。作剛。正字通搰剛字之訛。資生聚英醫統曰。闊肩取之。明堂曰。微俯而取之。似無謂。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關於背部穴位的灸法和定位方法,並討論了不同醫家對穴位名稱和位置的理解差異。 文中提到因病人身體狀況(例如無法挺直坐著)需調整取穴方式,例如側臥取穴、伸展手臂取穴等。 關於膏肓穴的定位和名稱,各家醫書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奇穴,不屬太陽經,也有人將其與肺俞等穴位混淆。 文中還詳細描述了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等穴位的取穴位置和方法,並說明了不同醫籍中關於這些穴位名稱和定位的差異,以及這些穴位與其他穴位(例如魄戶)之間的關係和爭議。 總之,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醫對背部穴位認識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不同醫家在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上的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