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背腰部第四

意舍(甲乙),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陽綱。(次注)

按《明堂》,作第九椎下,闊肩取之,非矣。

胃倉(甲乙),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上直意舍(次注),正坐取之(類經)。

按《金鑑》,作「十椎脫二」之字。

肓門(甲乙),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入肋間(甲乙)。上直胃倉(次注),陷中(類經)。

按肓,《金鑑》作「育」,誤。《入門》載「痞根穴」,蓋指此穴,詳於奇穴部。《資生》曰:「經云與鳩尾相直。」未詳為何經。《千金》並《翼方》次注,無「入肋」字。《外臺》以下諸書,作「叉肋」。《甲乙》本作「入肘」。肓門不可入肘。又無「叉肋」;《甲乙》「肘」字「肋」之誤;諸書「叉」字「入」之誤;故改作「入肋」。

志室(甲乙),一名精宮(大成),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肓門(次注)。

按室,《入門》作「堂」,誤。《明堂》作三寸半,微俯而取之,非。

胞肓(甲乙),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志室(次注)。

秩邊(甲乙),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胞肓(次注)。

按《資生發揮》、《入門》、《聚英》、《大全》、《醫統》、吳文炳、《寶鑑》、《外臺》、程敬通注一說,《大成》並作「二十椎下」。

白話文:

背腰部第四: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取穴。患者正坐,針刺方向向上直達陽綱穴。(註解:有些文獻記載意舍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從寬闊的肩膀部位取穴,這是錯誤的。)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取穴。針刺方向向上直達意舍穴。(註解:患者正坐取穴。)(類經) (註解:有些文獻記載胃倉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這是錯誤的。)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位於肋骨之間的凹陷處取穴。針刺方向向上直達胃倉穴。(註解:凹陷處取穴。)(類經) (註解:有些文獻記載錯誤,並與其他穴位混淆,經考證後,確定應為「入肋間」,而非「入肘」或「叉肋」。)

志室穴(又名精宮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取穴。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方向向上直達肓門穴。(註解:有些文獻記載錯誤。)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取穴。患者俯臥取穴,針刺方向向上直達志室穴。(註解:)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各向外三寸,凹陷處取穴。患者俯臥取穴,針刺方向向上直達胞肓穴。(註解:)

(註解:部分文獻將胞肓穴和秩邊穴記載在第二十節椎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