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上入兩骨之中(陽谿)循臂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臑會)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巨骨秉風)下入缺盆(天鼎)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扶突)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地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髎)上挾鼻孔(迎香)
又云。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氣府論雲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次注謂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髃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經筋篇云。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商陽(手陽明脈之所出)二間(所溜○寶鑑作所流非)三間(所注)合谷(所過)陽谿(所行)偏歷(別走太陰)溫溜(郄)下廉,上廉(抵陽之會○外臺作陽明之會)三里,曲池(所入)肘髎,五里臂臑(陽明絡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陽維之會。)臑會(絡○氣府論云。手少陽之會。
次注曰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聚英曰。陽維會。)肩髃(蹺脈之會○聚英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巨骨(同上)天鼎(所發)扶突(同上)禾髎(同上)迎香(手足陽明之會○氣府論曰。手陽明脈氣所發。次注曰。謂迎香扶突。)
按千金。無臑會(入肺經)發揮同。(入三焦經)外臺曰。兩旁四十二穴並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無迎香。(入胃經)有肩髎。(三焦)兌端。齦交。水溝(共督脈)甲乙經曰。兌端手陽明脈氣之所發。
白話文:
(左右共四十二個穴位)
經脈篇說,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於食指指尖(商陽穴),沿著食指上側邊緣(二間穴、三間穴),出來到虎口兩骨之間(合谷穴),再向上進入兩骨之中(陽谿穴),接著沿著手臂外側前緣向上走(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進入手肘外側(曲池穴),再向上到上臂外側前緣(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臑會穴),向上到肩膀,從肩峰骨的前緣出來(肩髃穴),再向上到達頸椎與頭部連接的地方。
(巨骨穴、秉風穴)向下進入鎖骨上窩(天鼎穴),聯絡到肺部,下行連屬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到頸部(扶突穴),穿過面頰進入下牙齒中,再回出來夾著嘴邊(地倉穴),交會於人中,左邊的脈絡連到右邊,右邊的脈絡連到左邊(禾髎穴),向上夾著鼻孔兩側(迎香穴)。
又說,手陽明經的絡脈,叫做偏歷穴,在手腕向上三寸處,分別進入手太陰肺經。它的分支,向上沿著手臂,經過肩峰(肩髃穴),再向上彎曲到面頰,連接到牙齒側邊。它的另一分支,進入耳朵,會合於宗脈。
氣府論中說,手陽明脈氣所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鼻孔外側邊緣和頸項上方各有兩個(這裡指的是迎香穴和扶突穴兩個穴位),大迎骨的凹陷處各一個(大迎穴),頸椎和頭部連接的地方各一個(這裡指的是天鼎穴兩個穴位),肩峰骨的交會處各一個(這裡指的是肩髃穴),手肘以下到拇指食指各有六個俞穴(這裡指的是三里穴、陽谿穴、合谷穴、三間穴、二間穴、商陽穴這六個穴位)。
經別篇說,手陽明經的正脈,從手部沿著胸前上行,在肩髃穴分開,進入頸椎,向下走行至大腸,再聯繫到肺,向上沿著喉嚨,從鎖骨上窩出來,與足陽明胃經會合。經筋篇說,手陽明經的筋,起於拇指和食指指尖,結於手腕上,再沿著手臂向上,結於手肘外側,向上至上臂,結於肩髃穴。它的一個分支,環繞肩胛骨,夾著脊椎;直行的分支,從肩髃穴向上至頸部。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到面頰,結於顴骨處。直行的分支,從手太陽小腸經的前方上行至頭的左側,然後連結到頭部,下行到右邊的下巴。
商陽穴(是手陽明經脈氣所出的地方),二間穴(是脈氣停留的地方,寶鑑版本寫成流動,但應該是停留),三間穴(是脈氣流注的地方),合谷穴(是脈氣經過的地方),陽谿穴(是脈氣運行的地方),偏歷穴(是分支進入手太陰肺經的地方),溫溜穴(是郄穴),下廉穴、上廉穴(抵達陽經交會的地方,外台版本寫作陽明經的交會處),三里穴、曲池穴(是脈氣進入的地方),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是陽明經絡脈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寫作手足太陽和陽維脈匯聚的地方),臑會穴(是絡穴,氣府論說,也是手少陽經的匯聚處,另有註解說,是手陽明和少陽兩個絡脈氣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說,是陽維脈匯聚的地方),肩髃穴(是蹺脈匯聚的地方,聚英版本說,是足少陽和陽蹺脈匯聚的地方),巨骨穴(同上),天鼎穴(是脈氣所發出的地方),扶突穴(同上),禾髎穴(同上),迎香穴(是手足陽明經匯聚的地方,氣府論說,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地方,另有註解說,指的是迎香穴和扶突穴)。
按照《千金方》的記載,沒有臑會穴(歸屬肺經)。《發揮》的說法相同(歸屬三焦經)。《外台》說,兩邊共有四十二個穴位,加上下面的三個單穴,總共是四十五個穴位,其中沒有迎香穴(歸屬胃經),但有肩髎穴(歸屬三焦經),兌端穴、齦交穴、水溝穴(都屬於督脈)。《甲乙經》說,兌端穴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