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足陽明胃經
(左右凡九十二穴)
經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迎香)納太陽之脈。(睛明)下循鼻外。(承泣。四白。巨窌。)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地倉)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懸釐。懸顱。頷厭。頭維。)至額顱。(神庭)其支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水突氣舍)入缺盆下膈屬胃。(上中脘)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下。(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挾臍(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入氣街中。(氣衝)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陰市。梁丘。犢鼻。)下循脛外廉。(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足跗。(解谿。衝陽)入中指內間。(陷谷內庭厲兌)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豐隆)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嚨。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次注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人迎各一。
(人迎穴名也。)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髎二穴也。)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一五穴也)挾臍廣三寸。各三。(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挾之各三。(謂大巨。水道歸來也)氣街動脈各一(氣街穴名也。
)伏兔上各一。(謂髀關二穴也)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
經別篇云。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
經筋篇云。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尻。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動輸篇云。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這條經脈共有九十二個穴位(左右各一半)。
經脈循行路線是從鼻樑中間(迎香穴)開始,與太陽經脈相交匯,然後沿鼻翼外側下行(承泣、四白、巨髎),進入上齒,再從上齒出來,沿著口角(地倉)環繞嘴唇下方,經過承漿穴,沿著下顎後方下行,經過大迎穴,沿著面頰,上行至耳前(下關),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懸釐、懸顱、頷厭、頭維)到達額頭(神庭)。
其中一條支脈從大迎穴向前下行,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水突、氣舍)進入鎖骨窩(缺盆),下行通過膈肌,連接著胃部(上脘、中脘),並與脾經相連。另一條直行的支脈則從鎖骨窩下行,經過乳房內側(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行(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經過肚臍旁(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衝穴。還有一條支脈從胃部開始,下行腹部,到達氣衝穴與主脈匯合。
接著下行經過髀關穴,到達伏兔穴,下行至膝蓋骨內側(陰市、梁丘、犢鼻),沿著小腿外側下行(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到達足背(解谿、衝陽),進入中指內側(陷谷、內庭、厲兌)。其中一條支脈從小腿外側下行三寸處分出(豐隆),下行至中指外側。另一條支脈則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再從大腳趾尖出來。
另外,豐隆穴是足陽明經的別名,位於外踝上八寸處。它與足太陰脾經相連,其支脈沿著脛骨外側上行,與其他經脈的氣血相通,下行與喉嚨相連。 《氣府論》記載,足陽明經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其中額頭、髮際兩側各三個穴位(指懸顱、陽白、頭維);面頰、顴骨各一個(指四白穴);大迎穴和人迎穴各一個;鎖骨窩外側各一個(指天髎穴);胸部乳房附近各一個(指膺窗、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肚臍上方三寸處,胃脘兩側各五個穴位(指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肚臍旁三寸處各三個穴位(指滑肉門、天樞、外陵);肚臍下二寸處各三個穴位(指大巨、水道、歸來);氣衝穴和伏兔穴各一個;三里穴以下至足中指共有八個穴位(指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
《經別篇》記載,足陽明經的主要循行路線是上行至大腿,進入腹部,屬於胃,並與脾相連,上行通向心臟,上行經過咽喉,到達口腔,上行至額頭,然後回到眼眶,與陽明經相合。
《經筋篇》記載,足陽明經的筋從中指開始,連結到足背,斜向上外方連接到腓骨,向上連接到膝蓋外側,直向上連接到髖關節,沿著肋骨上行,連接到脊柱;其中直行的一支上行沿著小腿連接到臀部;一支則連接到腓骨,與少陽經相合;直行的一支上行沿著伏兔穴,連接到髖關節,聚集在生殖器,上行腹部,到達鎖骨窩,再上行到頸部,經過口角,與頄骨相合,下行連接到鼻子上方,與太陽經相合。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經絡,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經絡。其中一支從面頰連接到耳前。
《動輸篇》記載,足陽明經氣血運行的原因是胃氣上注於肺,強盛的氣向上衝擊頭部,沿著咽喉上行,經過空竅,沿著眼眶進入腦部,從顑部出來,經過客主人穴,沿著牙齒,與陽明經相合,向下經過人迎穴。這是胃氣別行於陽明經的路線。
《平人氣象論》記載,胃部最大的經脈叫做虛里,貫穿膈肌,與肺相連,從左乳房下方出來,其運行與衣脈及宗氣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