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足陽明胃經
承泣(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四白(所發)巨髎(蹺脈之會)地倉(蹺脈。手足陽明之會。○蹺。聚英。作任。)大迎(足太陽脈氣所發○太陽。外臺。作陽明。)頰車(所發)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次注曰。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
○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頭維(足少陽。陽維之會○聚英陽維。作陽明)人迎(所發○聚英曰。足少陽之會。)水突(所發)氣舍(同上)缺盆(氣府論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新校正曰。骨空注。作手陽明。)氣戶(所發。○以下直行。
)庫房(同上)屋翳(外臺曰。足陽明脈氣所發。)膺窗(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乳中(同上)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乳根以下十三穴。足陽明脈氣所發。歸來一穴。甲乙無說。次注曰。足陽明脈氣所發。
)髀關(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伏兔上各一。次注曰。髀關二穴也。○以下支。)伏兔(所發)陰市(同上)梁丘(郄)犢鼻(所發)三里(所入○氣府論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上廉(與大腸合。)條口(所發)下廉(與小腸合。)豐隆(別走太陰)解谿(所行)衝陽(所過)陷谷(所注)內庭(所溜○寶鑑曰。
所流。)厲兌(所出)
按中指外間。岡本曰。足中指者。大指之次指。不與手中指同焉。按手足五指。以在其中。曰中指。足而以大指次指為中指者可疑。入中指外間之中指蓋誤字。何則本輸篇云。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內庭次指外間也。以次指言之。未嘗言之中指。至陷谷乃曰。中指內間。
上行二寸。夫陷谷在第三指內間。若此中指為大指次指則與厥陰經行間。同處也。凡曰中指者。手足共以第三指。為中指也。又類經曰。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古人不必以大指次指為中指。中指。當作次指。
按頰車。大迎。缺盆。氣衝四穴。經脈篇。膽經條。明說足少陽之會焉。甲乙等。不記者。遺脫也。外臺曰兩旁九十三穴。去下承漿一單穴。共九十二穴無頭維(入膽經)缺盆。(入三焦經。)有迎香(大腸)耳門(三焦)承漿。(任脈)大全。有膝眼四穴。(載奇穴部)發揮。以下諸書。無上關。(入膽經)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
承泣穴(陽蹺脈、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交會);四白穴;巨髎穴(蹺脈交會);地倉穴(蹺脈、手足陽明胃經交會);大迎穴(足太陽膀胱經氣血起始點);頰車穴;上關穴(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交會);下關穴(足陽明胃經、少陽經交會);頭維穴(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足少陽膽經氣血起始點);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乳根以下十三穴皆為足陽明胃經氣血起始點);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郄穴);犢鼻穴;三里穴;上廉穴(與大腸經相合);條口穴;下廉穴(與小腸經相合);豐隆穴(另有一支走向足太陰脾經);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經脈在此走出)。
關於厲兌穴的定位,古籍記載有所出入,應以足大指次指(食指)末端為準,而非中指。
經文中提到頰車穴、大迎穴、缺盆穴、氣衝穴,與其他經脈(如膽經)的關係,也有一些古籍記載不一致之處,需要參考多種古籍資料綜合判斷。 部分穴位如頭維、缺盆、上關,在不同古籍中歸屬有所差異。
2. 足太陰脾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過核骨後。(太白公孫)上內踝前廉。(商丘)上腨內。(三陰交)循脛骨後。(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箕門。)入腹(衝門。府舍。腹結。大橫。
)屬脾絡胃上膈(腹哀。日月。期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周榮。中府。)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支者。入絡腸胃。
經別篇云。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經筋篇云。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隱白(足太陰脈之所發。)大都(所溜○寶鑑作流)太白(所注)公孫(別走陽明。)商丘(所行)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漏谷(絡)地機(郄)陰陵泉(所入)血海(所發)箕門(太陰內市。太陰脈氣所發。)衝門(足太陰厥陰之會○外臺。厥陰。作陰維。
)府舍(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胸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外臺。無厥陰二字。此脈以下二十六字。○資生。作此三脈上下三入腹。又比。作此。○聚英。作入腹絡肝肺。結心肺。)腹結,大橫(太陰。陰維之會)腹哀(同上)食竇(所發○次注曰。
手太陰脈氣所發。)天溪(所發)胸鄉(同上)周榮(同上)大包(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者。○外臺。無別絡諸陰者五字。○聚英。作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按外臺。無大包。(入膽經。)
中府,期門,日月(本經之會),下脘,關元,中極(本經之會)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左右兩邊共42個穴位)
經脈篇說:脾,屬於足太陰經的脈絡。它起始於腳大拇指的末端(隱白穴),沿著大拇指內側的白肉邊緣(大都穴),經過腳拇指的骨頭後方(太白穴、公孫穴),向上到內踝的前方(商丘穴),再向上到小腿肚內側(三陰交穴),沿著脛骨後方(漏谷穴),與足厥陰肝經交叉(地機穴、陰陵泉穴),向上到大腿內側前緣(血海穴、箕門穴),進入腹部(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歸屬於脾臟,聯絡胃部,向上穿過橫膈膜(腹哀穴、日月穴、期門穴、大包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中府穴),夾著咽喉,連繫舌根,散布於舌頭下方。它的一個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
另外,經脈篇又說:足太陰脾經的絡脈名為公孫穴,在穴位後方一寸的位置分出,走向足陽明胃經。這個分支進入聯絡腸胃。
經別篇說:足太陰脾經的正脈,向上到達大腿,與足陽明胃經會合,與其他經脈一同運行。向上會結於咽喉,貫穿舌頭中間。這就是所謂的三合。
經筋篇說:足太陰脾經的筋,起始於腳大拇指內側末端,向上會結於內踝。它直行的部分,聯絡膝蓋內側的輔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會結於大腿根部,聚集於陰部,向上到腹部會結於肚臍,沿著腹腔內部,會結於肋骨,散布於胸腔中。其內行的部分,附著於脊椎。
穴位說明
-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大都穴:脾經脈氣所流過的地方。
- 太白穴:脾經脈氣所注入的地方。
- 公孫穴:脾經的絡穴,由此分出走向足陽明胃經。
- 商丘穴:脾經脈氣所經過的地方。
- 三陰交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
- 漏谷穴:脾經的絡穴。
- 地機穴:脾經的郄穴。
- 陰陵泉穴:脾經脈氣所進入的地方。
- 血海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箕門穴:位於大腿內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衝門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的地方。
- 府舍穴:足太陰脾經、陰維脈、足厥陰肝經交會的地方。
- 此處描述經脈上下進入腹部,聯絡胸部,會結於心肺,從胸部向上到達肩部。比擬太陰經的郄穴,三陰經、陽明經的分支。(但外臺的記載中沒有厥陰二字。資生經記載為三條經脈上下三次進入腹部,聚英經記載為進入腹部聯絡肝肺,會結於心肺。)
- 腹結穴、大橫穴: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的地方。
- 腹哀穴: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交會的地方。
- 食竇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也有注釋說是手太陰肺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天溪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胸鄉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周榮穴:脾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 大包穴:脾經的大絡穴,分布於胸脅之中,在第九根肋骨之間以及側腹部的邊緣。它分別聯絡其他陰經(外臺的記載中沒有「分別聯絡其他陰經」這幾個字,聚英經記載為總管陰陽各經的聯絡,由脾灌溉五臟)。
外臺記載中沒有大包穴(歸屬於膽經)。
中府穴、期門穴、日月穴(都是本經的會穴)、下脘穴、關元穴、中極穴(都是本經的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