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腹部第六

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又赤白沃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小腹䐜堅。小便閉。刺屈骨。入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即曲骨也。今移為一名。

會陰(甲乙)一名屏翳(甲乙)一名金門(千金)一名平醫(大全)一名下極。(金鑑)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甲乙)

按千金云。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今移為別名。

腹第二行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

幽門(甲乙)一名上門。(甲乙)巨闕兩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

按明堂。入門。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臟篇。作一寸。金鑑從之。以上諸書似有所見。然不合經文。今定不容穴。內又一寸五分。取此穴。

通谷(甲乙)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甲乙)挾上脘。(類經)

按聚英。引素問注曰。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誤也。今閱。次注曰。挾巨闕兩旁。相去各半寸。下五穴各相去一寸。是謂幽門以下五穴。上下之間。各一寸。非去中行之謂。不然不合內經。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之文。而相去二字。惑諸人。

陰都(甲乙)一名食宮。(甲乙)一名通關(醫綱)通谷下一寸(甲乙)挾胃管(千金)

按醫學綱目。引摘英曰。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主治五噎。吞酸多睡。嘔吐。不止。是為陰都穴。明矣。乃今移入一名。

石關(甲乙)一名石闕。(千金)陰都下。一寸。(甲乙)並建里。(醫門摘要)

商曲(甲乙)一名高曲。(千金)石關下一寸(甲乙)並下脘(醫門摘要)

按商曲。寶鑑作商谷。

肓俞(甲乙)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甲乙)

按肓千金外臺金鑑。作盲。資生作育。類經曰。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內經云。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蓋古必自幽門。至肓俞。有七穴。甲乙經以來。已缺之。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臍旁之字。見之。後人誤以二作一也。距古之遠。無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於臍旁五分。從張氏說。

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資生)

按甲乙。千金。外臺。次注。作肓俞下五分。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寶鑑。共從資生。據內經。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之義。則資生為得。

四滿(甲乙)一名髓府。(甲乙)中注下一寸。(甲乙)挾丹田。(千金)

按髓。外臺作隨。聚英。吳文炳。大成。府作中。千金曰。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千金翼。無半字。蓋是脫字也。)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此說可從。又曰。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不可從丹田是石門也。發揮。作氣海旁一寸。非也。

白話文:

腹部第六

在玉泉穴下1寸處灸。此穴又名尿胞,或稱屈骨端。治療赤白帶下、陰部乾燥疼痛、陰陽失調、小腹脹硬、小便不通等症,可用針刺屈骨穴,針入1.5寸,灸3壯。屈骨穴位於中極穴下1寸處,與曲骨穴同位,今以屈骨為名。

會陰穴,又名屏翳、金門、平醫、下極。位於大便後、小便後,兩陰之間。

《千金方》記載,金門穴位於肛門前、陰囊後、正中央。從陰囊下量至肛門前,取其正中點。今列為別名。

腹部第二行穴位,從幽門穴沿巨闕穴兩旁各半寸處下行至橫骨,共計22穴。

幽門穴,又名上門穴。位於巨闕穴兩旁各0.5寸處,凹陷處取穴。

諸多醫書對幽門穴位置記載不一,今取巨闕穴旁1.5寸處為穴位。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1寸處,凹陷處取穴,位於上脘穴旁。

《素問》注釋中關於通谷穴位置的記載有誤,應以巨闕穴兩旁各半寸,下行五穴,各穴間距一寸為準,否則與經文不符。

陰都穴,又名食宮、通關穴。位於通谷穴下1寸處,位於胃管旁。

《醫學綱目》引述《摘英》記載,通關穴位於中脘穴旁各0.5寸,針刺0.8寸。針刺左邊能促進飲食進食,針刺右邊能調理脾胃。許氏認為此穴一針可產生四種效果:針後久之,覺脾胃運化,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響為二效;次,覺藥力達膀胱為三效;次,覺氣血流行至腰後骨之間為四效。主治五種呃逆、吞酸、嗜睡、嘔吐不止等症。今以陰都穴為名。

石關穴,又名石闕穴。位於陰都穴下1寸處,與建里穴相對。

商曲穴,又名高曲穴。位於石關穴下1寸處,與下脘穴相對。

《寶鑑》中將商曲穴作商谷穴。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1寸,距臍旁0.5寸處。

諸多醫書對肓俞穴位置記載不一,今取臍旁0.5寸處為穴位。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1寸處。

諸多醫書對中注穴位置記載不一,今以肓俞穴下1寸為準。

四滿穴,又名髓府穴。位於中注穴下1寸處,位於丹田旁。

諸多醫書對四滿穴位置記載不一,今以丹田旁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