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8)

1. 足少陰腎經

(左右凡五十四穴)

經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出於然谷之下。(然谷)循內踝之後。(照海水泉)別入跟中。(太谿太鍾)以上踹內。(復溜。交信。三陰交。築賓。)出膕內廉。(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長強)屬腎絡膀胱。(橫骨。大赫。氣穴。

四滿。中注。肓俞。關元。中極。)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又云。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氣府論云。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次注。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急脈在陰髦中陰上兩旁。)

經別篇云。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

經筋篇云。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湧泉(足少陰脈之所出。)然谷(所溜○外臺作留。○聚英曰別於太陰。蹺脈之郄。足少陰脈氣所流。)太谿(所注)大鐘(別走太陽。足少陰絡。)照海(陰蹺脈所生。)水泉(郄)復溜(所行)交信(陰蹺之郄)築賓(陰維之郄)陰谷(所入)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自橫骨以下。至此十一穴。

衝脈。足少陰之會。)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自步廊以下。六穴。共足少陰脈氣所發。)

按骨空論云。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甲乙經。自橫骨至幽門十一穴。皆云衝脈之會者。原於此。俞穴折衷。有廉泉。

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心陰之會)

長強(本經所結),關元,中極,天池(本經之會)

白話文:

(左右共五十四個穴位)

《經脈篇》說:腎,是足少陰經的脈絡。它起源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足心(湧泉穴),然後從然谷穴下方出來(然谷穴),沿著內踝後方走(照海、水泉穴),再分支進入腳後跟(太谿、太鍾穴),之後往上沿著小腿內側(復溜、交信、三陰交、築賓穴),出現在膝蓋內側(陰谷穴),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長強穴),歸屬於腎臟並絡於膀胱(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關元、中極穴)。它直行的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穴),進入肺部(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穴),沿著喉嚨,夾著舌根。它的分支,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並注入胸腔。

另有說法,足少陰經的支脈,名為大鐘,在腳踝後方環繞腳跟,分支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又沿著經脈向上走向心包,向下則往外貫穿腰脊。

《氣府論》說,足少陰經在舌頭下方和陰毛中的急脈處,各有兩個穴位。(註解:足少陰經舌頭下方的兩個穴位,在人迎穴前方的凹陷處,動脈的前方,稱為舌本,左右各一;急脈則位於陰毛中,陰部兩旁。)

《經別篇》說,足少陰經的經別,到達膝膕窩後,分支走向足太陽經並與之會合,向上到達腎臟,對應第十四椎骨,分出歸屬於帶脈。直行的部分,聯繫舌根,再往上到頸部,與足太陽經會合。

《經筋篇》說,足少陰經的經筋,起源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經筋一起,斜向內踝下方,結於腳跟,與足太陽經的經筋會合,然後向上結於內踝下方,與太陰經的經筋一起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著脊柱內部,夾著脊柱兩側肌肉向上到達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經筋會合。

湧泉穴(足少陰經脈氣所出),然谷穴(經氣所停留之處,有說法是分於太陰經,也是蹺脈的郄穴,足少陰經脈氣流動之處),太谿穴(經氣所注入之處),大鐘穴(分支走向太陽經,足少陰絡穴),照海穴(陰蹺脈所生),水泉穴(郄穴),復溜穴(經氣所行之處),交信穴(陰蹺的郄穴),築賓穴(陰維的郄穴),陰谷穴(經氣所入之處),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穴(從橫骨以下到幽門這十一個穴位,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處),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穴(從步廊以下這六個穴位,是足少陰經脈氣所發之處)。

根據《骨空論》的說法,衝脈起源於氣街(大腿根部動脈搏動處),與足少陰經平行,夾著肚臍向上行,到達胸部後分散。《甲乙經》說,從橫骨穴到幽門穴的十一個穴位,都是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處,就是源於這裡。《俞穴折衷》提到,還有廉泉穴。

三陰交穴(是足太陰經、足厥陰經、足少陰經三條陰經的交會處)

長強穴(是本經的經氣結聚之處),關元穴、中極穴、天池穴(是本經的會穴)

2. 手厥陰心包經

(左右凡十八穴)

經脈篇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上抵腋下。循臑內。(天泉)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又云。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

經別篇云。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經筋篇云。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邪客篇云。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天池(手厥陰。足少陰之會。○聚英曰。手足厥陰。少陰之會。)天泉,曲澤(心主脈之所入)郄門(郄)間使(所行)內關(絡。別走少陽。○千金。作太陽。)大陵(所注)勞宮(所溜)中衝(所出)

按外臺。兩旁一十六穴。無天池。(入膽)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兩邊各有十八個穴位。

經脈篇說,心包是手厥陰心包絡的脈,它起源於胸腔,出來後歸屬於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依序聯絡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胸部出來,沿著脅肋向下,到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到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天泉穴)行走,介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曲澤穴),再沿著前臂兩條筋之間向下(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進入手掌中(勞宮穴),沿著中指到達指尖(中衝穴)。另外有一個分支,從手掌中分出,沿著小指的旁邊到達指尖。

又說,手心包經的別名叫做內關穴,位於手腕向上二寸處,在兩條筋之間,沿著經脈向上連繫到心包,聯絡心臟系統。

經別篇說,手心包經的正經,從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三焦,出來後沿著喉嚨,到達耳朵後面,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完骨穴下方。

經筋篇說,手心包經的筋,起源於中指,與手太陰肺經的筋並行,結於肘內側,向上到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再分散到腋前腋後,脅肋兩旁。它的一個分支進入腋下,散佈於胸腔,結於上臂。

邪客篇說,心包的脈,從中指的指尖出來,向內彎曲,沿著中指的內側,向上停留在掌中,潛伏在兩骨之間,再向外彎曲,從兩條筋之間的骨肉交界處出來,其氣流動順暢。向上兩寸處向外彎曲,在兩條筋之間行走,向上到達肘內側,進入小筋的下方,停留在兩骨的交會處,再向上進入胸腔,從內部聯絡心脈。

天池穴是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的穴位。(《聚英》說,天池穴是手足厥陰經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天泉穴、曲澤穴是心包經的脈氣匯入的地方。郄門穴是郄穴。間使穴是脈氣循行的穴位。內關穴是絡穴,另一個分支走向手少陽三焦經。(《千金方》認為它走的是太陽經。)大陵穴是脈氣流注的穴位。勞宮穴是脈氣停留的穴位。中衝穴是脈氣發出的穴位。

根據《外台秘要》記載,兩旁共有十六個穴位,沒有天池穴。(天池穴歸屬於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