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手少陽三焦經

(左右凡四十四穴)

經脈篇云。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上出兩指之間。(腋門。中渚。)循手表腕。(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上貫肘。(天井)循臑外。(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肩窌。肩貞。秉風。)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天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肩井)系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孫。懸釐。頷厭。)以屈下頰。至䪼。(顴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聽宮)出走耳前。(聽會。耳門。和窌。

)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瞳子窌)

又云。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氣府論云。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次注。謂顴髎二穴也。)眉後各一。(謂絲竹空二穴也)角上各一。(謂懸釐二穴也。)下完骨後各一。(謂天牖二穴也。)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挾扶突各一。(謂天窗二穴也。)肩貞各一。

(肩貞穴名也。)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髎。臑會。消濼。各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

經別篇云。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經筋篇云。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本輸篇云。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甲乙。作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又云。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

衛氣篇云。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關衝(手少陽脈之所出。)液門(所溜)中渚(所注)陽池(所過)外關(絡別走心主)支溝(所行)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所入)清冷淵,消濼,肩髎(所發)天髎(手少陽。陽維之會○千金。手作足。次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天牖(所發)翳風(手足少陽之會)瘈脈,顱息(足少陽。

脈氣所發○足當作手。)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氣府論云。手太陽脈氣所發。太恐少之誤。次注。聚英。陽明作太陽。)耳門,聽會(所發○次注曰。手陽明脈之分。)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次注。無手陽明三字。)

按外臺曰。兩旁五十六穴無肩髎(入大腸)顱息(入膽)耳門(入胃)而有肩井(膽)聽宮(小腸)天容(膽)顴髎。肩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共小腸)缺盆(胃)九穴。發揮有臑會。(大腸)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兩側共有四十四個穴位。

經脈篇提到,三焦經是手少陽的脈絡,它起於無名指的末端(關衝穴),向上走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液門、中渚穴),沿著手背通過手腕(陽池穴),再往上走在前臂外側的兩根骨頭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穴),經過手肘(天井穴),沿著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臑會穴)向上到達肩膀(肩窌、肩貞、秉風穴),然後與足少陽經交會。

(天窌穴)進入鎖骨上窩,分佈在胸部,散佈並聯繫心包,通過橫膈膜,歸屬於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胸部上方出來,經過鎖骨上窩,向上到頸部(肩井穴),連接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穴),直接向上到耳朵上方(角孫、懸釐、頷厭穴),然後向下彎曲到臉頰,到達顴骨(顴窌穴)。另外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聽宮穴),再從耳朵前方出來(聽會、耳門、和髎穴),經過客主人穴的前方,與臉頰相交,到達眼睛外角的盡頭(瞳子窌穴)。

另外,書中提到手少陽經的別絡叫做外關穴,它在手腕向上兩寸的地方,從外側繞過手臂,進入胸部,與心包經相合。

氣府論記載,手少陽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三十二個。在顴骨下方兩側各有一個(次注:指顴髎穴),眉毛後方兩側各有一個(指絲竹空穴),耳朵上方兩側各有一個(指懸釐穴),枕骨下方兩側各有一個(指天牖穴),頸部中間足太陽經之前兩側各有一個(指風池穴),夾住扶突穴兩側各有一個(指天窗穴),肩貞穴各有一個(肩貞穴名),肩貞穴下方三寸間隔處兩側各有一個(指肩髎、臑會、消濼穴),肘部以下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根部,各分布有六個俞穴(指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穴)。

經別篇提到,手少陽經的正經脈,向上指天,從頭頂分出進入鎖骨上窩,向下進入三焦,分散在胸腔中。

經筋篇提到,手少陽經的經筋,起於無名指的末端,在手腕處結聚,沿著前臂向上結聚於肘部,向上環繞上臂外側,到達肩部,走在頸部,與手太陽經相合。它的一個分支走向臉頰彎曲處,進入並連繫舌根。另一個分支則向上彎曲到牙齒,沿著耳前到達眼睛外角,再向上到下巴,連繫到耳上角。

本輸篇提到,三焦經下方的俞穴,在腳大拇指(甲乙中寫作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位於膝蓋後方外側,叫做委陽穴,是太陽經的絡穴,也是手少陽經的穴位。

另外提到,手少陽經從耳後出來,向上到枕骨之上。

衛氣篇提到,手少陽經的根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的地方,其標在耳後上角下方,眼睛外角的位置。

關衝穴是手少陽脈氣所發之處,液門穴是脈氣所停留之處,中渚穴是脈氣所灌注之處,陽池穴是脈氣所經過之處,外關穴是絡脈別走心包經的穴位,支溝穴是脈氣所行走之處,會宗穴是郄穴,還有三陽絡穴、四瀆穴、天井穴(脈氣所入之處),清冷淵穴、消濼穴、肩髎穴(脈氣所發之處),天髎穴(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天牖穴(脈氣所發之處),翳風穴(是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瘈脈穴、顱息穴(是足少陽經的脈氣所發之處),角孫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位),耳門穴、聽會穴(是脈氣所發之處),和髎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的交會穴位)。

此外,外臺秘要記載,在兩側有五十六個穴位,但沒有提到肩髎穴(歸屬大腸經)、顱息穴(歸屬膽經)、耳門穴(歸屬胃經),而是有肩井穴(歸屬膽經)、聽宮穴(歸屬小腸經)、天容穴(歸屬膽經)、顴髎穴、肩貞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曲垣穴(共歸屬小腸經)、缺盆穴(歸屬胃經)等九個穴位。另外,發揮中則有臑會穴(歸屬大腸經)。

肩井、秉風穴(是本經的交會穴位),肩貞穴(氣府論中說是手少陽脈氣所發之處),臑會穴(氣府論中說是手少陽經的交會穴位)。

頷厭穴、懸顱穴、懸釐穴、聽宮穴、上關穴、瞳子窌穴、顴窌穴(是本經的交會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