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足太陽膀胱經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睛明(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外臺作手足太陽陽明。次注。加陰蹺。陽蹺。五脈之會)攢竹(足太陽脈氣所發。)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以上七穴。與攢竹同。)大杼(手足太陽之會○次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外臺。作足太陽手少陽之會。
聚英。作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風門(督脈。足太陽之會)肺俞(五臟之俞。○次注曰。並足太陽脈之會。)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所發)脾俞,胃俞,三焦俞(所發)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所發)上髎(足太陽少陽之絡。)次髎,中髎(次注曰。
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下。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發揮曰。足少陰少陽。聚結之會也。聚英。少陰作厥陰。)下髎(次注曰。足太陰之絡。從前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髎。新校正曰。詳王注曰。足太陰之絡。按甲乙經。乃太陰之正。
非絡也。王氏謂之絡者。未詳其旨。)會陽(督脈氣所發。)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太陽之別絡)委中(所入)附分(太陽之會○外臺。作手足太陽之會。)魄戶(以下除膏肓之外。十三穴。皆太陽脈氣之所發。)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所發)承山,飛揚(別走少陰。)跗陽(陽蹺之郄)崑崙(所行)僕參(同上○聚英曰。
陽蹺之本。)申脈(陽蹺所生○聚英曰。陽蹺所出。)金門(太陽郄。陽維所別屬也。)京骨(所過)束骨(所注)通谷(所溜○聚英所流。)至陰(所出)
按氣府論曰。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次注曰。謂睛明二穴也。千金。無跗陽(入膽)外臺曰。兩旁一百二十(恐脫二字)穴。注曰。並二十二單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程衍道曰按本經原六十三穴。此少二穴睛明入小腸。厥陰俞缺。只六十一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二穴。又加督脈二十二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督脈本二十七穴。今少五穴。齦交。兌端。水溝。三穴。入大腸。靈臺。入□□。陽關入膽經。故只二十二穴也。今按:外臺。不載靈臺穴。程注。為入□□者。缺訂也。入門。有眉沖。氣海俞。關元俞。今入奇穴部。
大椎,陶道(本經之會)
環跳(次注曰手少陽足太陽之會)
天衝,曲鬃,竅陰,完骨(本經之會)
率谷,浮白,腦戶(本經之會)
風府(聚英曰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的支脈,從腋窩後外側緣開始,連接到肩髃穴。另一支脈則進入腋窩下方,向上經過鎖骨上窩,到達完骨穴。還有一支脈從鎖骨上窩出來,斜向上到達頷下。
膀胱經穴位依序為:睛明(手足太陽與足陽明經交會)、攢竹(足太陽經氣起始穴)、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以上七穴與攢竹穴同屬足太陽經)、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風門(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肺俞(五臟俞穴,同時也是足太陽經交會)、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足太陽少陽經的絡穴)、次髎、中髎、下髎、會陽(督脈氣起始穴)、承扶、殷門、浮郄、委陽(膀胱經的別絡)、委中(膀胱經經氣進入之處)、附分(足太陽經交會)、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別走少陰經)、跗陽(陽蹺脈的郄穴)、崑崙(膀胱經循行路線)、僕參、申脈、金門(膀胱經郄穴,陽維脈的別屬)、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關於穴位數量的記載有所不同,有些說法是手太陽經氣起始的穴位有三十六個,也有人記載為一百四十四個穴位,這些差異可能源於不同的經絡理論和穴位記載。 文中也提到了某些穴位歸屬或循行路線在不同醫籍中存在出入,例如靈臺穴的歸屬等。
另外,文中也列出了一些與膀胱經相關的穴位,包括:大椎、陶道(膀胱經交會)、環跳(手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天衝、曲鬃、竅陰、完骨(膀胱經交會)、率谷、浮白、腦戶(膀胱經交會)、風府(足太陽、督脈、陽維經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