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手部第八
按千金,作肘後外大骨;類經,作大骨尖後;聚英,作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
清冷淵(甲乙),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外臺資生。)肘上三寸。(千金,千翼。)天井上行一寸。(金鑑)
按甲乙,作肘上一寸,是天井穴也。一,恐字誤,故不取。千金,千金翼,入門,大全,作三寸。外臺,資生,發揮,聖濟,類經,聚英,寶鑑,醫統,吳文炳,大成,作二寸。不知孰是,姑從王氏。淵,千金,作泉。說既見。
消濼(甲乙),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甲乙)在分肉如蛇頭者。(岡本)
按濼,大全,作瀝;注證發微,作鑠;醫學綱目,作爍。分謂分肉也。下行,舊作下胻,字之誤。注曰:一本無胻字。聚英,醫統,吳文炳,大成,無行字。此穴在開腋,斜則肘分肉下行者。故今據千金,外臺,次注,訂之。開,發揮,類經,聚英,寶鑑,作間誤。
手太陽小腸及臂,凡十六穴。
少澤(靈樞),一名小吉(甲乙)。小指之端也,為井。(靈樞)去爪甲一分陷者中。(甲乙)外側。(千金)去爪甲角如韭葉。(入門)
前谷(靈樞),一名手太陽(千金)。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靈樞)小指外側。(甲乙)
按本節,謂手小指本節,承上文也。下同。千金曰:若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今為一名,又見奇穴部。
後谿(靈樞),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靈樞)陷者中。(甲乙)腕前起骨下。(明堂)橫紋尖上(大全)仰手握拳取之。(類經)
按溪,明堂,作溪。握掌外側,腕前本節之後橫紋尖,是也。
腕骨(靈樞),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靈樞)起骨下陷者中。(甲乙)按腕骨者,掌臂相交之處,又單稱腕,又稱腕中腕上者,皆同義。此穴在腕前,而名腕骨者以近腕也,猶鳩尾下五分名鳩尾,橫骨上寸餘名橫骨也。世人多取諸踝骨前,誤也。欲取此穴,則先握掌向內以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橫紋頭盡處,取後谿,隨骨而上行,腕前有小起骨,其前是腕骨穴也。凡言上下者:向肩為上,向指頭為下。故內經,去腕作上腕;又上廉穴近肘,下廉穴近腕,是上下之辨也。凡言前後者:向指頭為前,向肩為後,故謂掌後腕後也。又前谷在本節前,後谿在本節後,是前後之義也。
俗醫,解起骨為踝骨,而不考上下前後字,只就踝骨前上側取此穴,所以誤也。靈樞有外側字,豈欺我哉?入門作掌後外側,高骨下,不知而臆斷,可笑也。起骨,聖濟,作銳骨。
陽谷(靈樞),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靈樞)手外側,腕中(甲乙)。
按銳骨,說已見。握掌向內,則踝骨前有尖骨,是銳骨也。銳骨前陷中,不待摸索即當腕骨之中。腕中二字,可見也。今人多就踝骨後上側取此穴,此不知上下義,何粗之甚!甲乙有外側二字,豈得取之上側乎?大全作手外側骨踝下,骨踝蓋錯置,而以銳骨為踝骨,不可從。
白話文:
手部第八
根據《千金要方》等醫籍記載,穴位位置有所差異。關於「清冷淵」穴,《千金要方》、《甲乙經》等書記載其位置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穴;另有書籍則記載為肘上三寸或一寸,眾說紛紜,故而採用王氏的說法,即肘上二寸。
關於「消濼」穴,《甲乙經》記載其位於肩下臂外,開腋斜下,肘分肉處,形如蛇頭。部分醫籍將此穴名寫作「瀝」、「鑠」、「爍」,且對「下行」二字的理解也有不同,但根據《千金要方》與《外台秘要》等書的記載,最終確定其位置為開腋斜下,肘分肉處。
手太陽小腸經共有十六個穴位。
「少澤」穴,又名「小吉」,位於小指末端,距指甲一分處的凹陷處。
「前谷」穴,又名「手太陽」,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小指末節)的前方凹陷處。
「後谿」穴,位於手外側,本節(小指末節)之後方的凹陷處。握拳取穴,位於腕前起骨下方、橫紋尖上。
「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骨之前方的凹陷處。此處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對「腕骨」的理解可能與現代解剖學有所不同,部分古籍記載的位置容易與踝骨混淆,應根據經絡循行路線和上下前後關係準確取穴。
「陽谷」穴,位於「銳骨」(即腕部的一塊突出骨骼)下方凹陷處。部分醫籍將此穴位置記載為「踝骨」附近,容易造成混淆,需注意根據經絡循行和上下前後關係正確取穴。 許多古籍中對穴位位置的描述存在差異,需要根據多種醫籍綜合考量,並結合實際操作經驗,才能準確找到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