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手部第八
養老(甲乙)。手太陽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者中。(甲乙)
按「空」,謂骨上之孔。故《內經》有《骨空論》。其他如大迎、骨空、面頄空,或四髎第一空、第二空,可以見也。《千金》、《並翼方》、《外臺》,作「踝骨一空,在後一寸,在」;蓋腕字之誤。《發揮》、《類經》以下諸書,與《甲乙》同。《資生》,作「踝骨上空寸」,蓋脫字也。《明堂》,空作穴,無害。《吳文炳》、《醫統聚英大成》作「云」字,誤。世人取此穴於踝上一寸,不知《千金》、《外臺》有誤字也。一穴失其所,三穴不得真;故歷摸後谿、腕骨、陽谷,直隨外側上行,腕後一寸,正當踝骨外側,自有一空。此養老穴也。然後《甲乙》「腕後一寸,踝骨上一空」九字可讀也。《聚英》作「踝骨前上」,杜撰甚矣。《內經》曰:「手太陽經,出踝中」,亦可徵焉。後讀岡本氏所著,盡與予說同。
支正(靈樞)。上腕五寸,內注少陰。(靈樞)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明堂)外廉。(類經)
按《甲乙》,上腕作「肘後」,諸書從之。《資生》,少陰作少陽,誤。
小海(靈樞)。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靈樞)禁灸。(甄權)
按《經筋篇》云:「手太陽筋起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張介賓曰:「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伸」,《甲乙》作「屈」;「去端」,作「肘端」。《外臺》引甄權之說,作「屈手向頭而取之」。《類經》、《吳文炳》、《大成》從之。《明堂》、《聚英》、《醫統》作「少海」,誤。
白話文:
手部第八:養老穴位於手腕後方,距腕骨後方一寸處,在骨頭上的凹陷處。
古籍中對養老穴的定位有所出入,有些書記載在腕骨上的空隙,有些則有文字上的錯誤,例如將「腕」誤寫成「踝」。經過考證,正確的位置應是在手腕後方一寸處,腕骨外側的凹陷處。某些書籍的描述與此不符,甚至有明顯錯誤,應以正確的定位為準。
其他相關穴位,例如支正穴,位於腕上五寸,與養老穴相距四寸;小海穴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肘端半寸處,屈肘時更容易找到。經筋循行路線,從小指出發,經過手腕,再到肘內側銳骨後方,按壓此處會產生痠麻感,並可反應在小指上。部分古籍對小海穴和相關經絡的描述也存在錯誤,需要參考多方資料進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