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足部第九並圖

陷谷(靈樞),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甲乙)。

按明堂:谷作骨(甲乙)。舊作大指次指間。外臺從之。共間上,脫外字。今據千金,千金翼,資生,補之。入門作骨陷中。

衝陽(靈樞),一名會原(甲乙),一名會湧(聖濟)。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靈樞)。搖足得之(靈樞)。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甲乙)。內庭上五寸(入門)。

按跗:甲乙作趺,同。三寸:千金方一說,神應,類經作二寸。金鑑陷谷條作從衝陽下行二寸,共非也。素問云: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張介賓曰:即仲景所謂跗陽,說已見。千金翼脫肛篇曰:衝陽穴,恐有誤謬,載於奇穴部。

解谿(靈樞),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靈樞)。腕上(甲乙),系鞋處(明堂)。足大指次指間,直上跗上,宛宛中(類經)。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

按溪:明堂作溪。甲乙注並類經曰:氣穴論注作二寸半。今本作一寸半。刺瘧論注作三寸半,誤。

豐隆(靈樞),去踝八寸,別走太陰(靈樞)。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甲乙)。

按發揮:無下廉之廉字。聚英踝作跗,非矣。

巨虛下廉(素問),一名下廉(靈樞),一名下巨虛(千金)。下上廉三寸(靈樞)。條口下一寸(外臺)。三里下六寸(入門)。舉足取穴(資生)。按三寸:外臺作二寸,非。資生引明堂曰: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是誤引上廉注也。肘後曰:上廉下一夫,不取。素問曰: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條口(甲乙),下廉上一寸(甲乙)。上廉下二寸(外臺)。舉足取之(資生)。三里下五寸(類經)。

按肘後曰:上廉下一夫。資生作廉上,一寸。廉字上脫下字。又引明堂作上廉下。上下字畫易誤,蓋傳寫之誤。

巨虛上廉(素問),一名上廉(靈樞),一名上巨虛(千金)。下三里三寸(靈樞)。蹺足䯒獨陷者(素問)。犢鼻下,䯒外廉六寸(次注)。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明堂)。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神應)。蹲坐取(神應)。

按肘後曰:三里下一夫,不取。

三里(素問),一名下陵(靈樞),一名鬼邪(千金)。膝下三寸分間(素問)。下陵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為合(靈樞)。低跗取之(同上)。䯒外廉(甲乙)。附脛骨外邊,捻之凹凹然也(肘後)。兩筋肉分間(次注)。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明堂)。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次注)。小兒禁灸(類經一說)。

按氣府論曰: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次注曰: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針解篇曰: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

白話文:

足部第九並圖

陷谷穴位於腳掌內側,中指本節內側與次指之間,向上量兩寸,凹陷處即為穴位。

衝陽穴,又名會原、會湧,位於足背上,距足跟五寸,凹陷處即為穴位,搖動腳踝可以找到。此穴位在骨間動脈上方,距陷谷穴三寸,也位於內庭穴上方五寸。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上方一寸半,凹陷處即為穴位。此穴位於腳踝上,系鞋子的位置,也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直線上向上至足背,在凹陷處。

豐隆穴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下廉胻外側邊緣,凹陷處即為穴位。

巨虛下廉穴,又名下廉、下巨虛,位於上廉穴下三寸,條口穴下一寸,三里穴下六寸。取穴時需抬高腳。

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也位於上廉穴下方二寸,取穴時需抬高腳。

巨虛上廉穴,又名上廉、上巨虛,位於三里穴下三寸,取穴時需翹起腳踝,使腳踝外側凹陷處明顯。此穴位於犢鼻穴下方,腓骨外緣六寸。

三里穴,又名下陵、鬼邪,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腓骨外側邊緣,凹陷處即為穴位。取穴時需低垂腳踝。此穴位於兩塊肌肉之間,按壓時可感受到凹陷。小兒不宜灸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