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七 (4)
卷之七 (4)
1. 頭面第一
按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五分。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次注曰。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圖經。名下頤。
面八邪穴,外科全書云。面八邪。
一承光,兩穴在髮際。
二攢竹,兩穴在眉心。
三禾窌,在口上唇人中兌端左右。
四人迎,在口下唇
回發五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千翼。有中字)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
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缺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千金)
按千金翼。連灸。作速灸。
督脈,卒癲。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千金)
左角
結喉
維角
舌根
按以上四穴。出千金翼方。雜法篇中。無穴注。
額頂
按出大全鶴膝風條。無穴注。未知何處。
中矩,一名垂矩。在齆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語。及舌乾燥。(丹波康賴醫心方)
按燥。一本作濿。誤也。
白話文:
頭面第一
骨空穴位於腦後五分,顱骨銳利邊緣之下;另一個位於牙齦底部下方。另有記載指出,在下巴下方骨頭凹陷處有一個穴位,可以容納一粒豆子大小,圖經中稱為下頤穴。
面部八邪穴,《外科全書》記載面部八邪穴:
- 承光穴:兩個穴位位於髮際。
- 攢竹穴:兩個穴位位於眉心。
- 禾髎穴:位於人中穴兌端(上唇)左右兩側。
- 人迎穴:位於下唇。
回髮穴的取穴方法:用繩子橫量口部寬度,得到口部的尺寸;然後用繩子的一端量鼻子的寬度(兩鼻孔之間),取鼻寬的一半,與口部寬度相加,再取其一半。然後在頭頂髮際回旋處(千金翼方有「中」字標記),找到相對應的位置,進行灸療。以測量所得的尺寸為基準,在頭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繩子所指的位置進行灸療。灸療次數根據年齡和體質調整,一年最多灸三次,每次都需要等瘡疤痊癒後才能再次灸療。
如果連續灸療,火氣上行,則應灸靠近鼻子的回髮穴。如果回髮穴靠近額頭,也應灸療。如果灸療導致面部留疤,則應避開面部瘢痕處,但病情嚴重者則不必考慮此點。
連續灸療應採用速灸法。
治療卒中癲癇,灸督脈三十壯,分三次進行。穴位位於鼻樑正中上方,直至髮際。
左角、結喉、維角、舌根四個穴位,記載於《千金翼方》雜法篇中,但沒有詳細的穴位註釋。
額頂穴,《大全》鶴膝風條中提及,但無穴位註釋,位置不明。
中矩穴(又名垂矩穴)位於鼻下骨與下頷骨交界處凹陷之中。此穴位出自《華佗傳》,主治中風、舌強不能言以及舌乾等症狀。
書中「燥」字,應為「濿」字,前者為誤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