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匯解》~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胸部第五
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按𩩲𧂭胸前岐骨際也。缺盆中。天突也。天樞謂臍心。臍心不易見。故以旁穴而言。
白話文:
骨度篇說: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鳩尾長九寸,超過則肺大,不足則肺小。鳩尾以下至天樞長八寸,超過則胃大,不足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超過則迴腸廣大,不足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兩乳之間寬九寸半。
按兩乳間九寸半。甲乙經。亦同。今試折量。兩乳間為九寸半。則一寸當一指。比之胸圍四尺五寸。則略合。其他如手足大概相同。以兩乳間八寸折法。不啻胸圍不合。其他亦然。舉體分寸。一從骨度篇。至兩乳間。特不用何居。此不知胸部除任脈之失也。胸部任脈廣一寸半。
白話文:
從兩乳之間量到九寸半。甲乙經也是同樣的說法。現在我們來試著折量看看,兩乳之間是九寸半,那麼一寸相當於一個手指。和胸圍四尺五寸相比,似乎相符。其他如手腳大致上也是如此。用兩乳之間八寸的折算方法,不只是胸圍不合,其他也都是如此。全身的分寸,一律根據骨度篇,唯獨到兩乳之間,卻沒有特別交代為什麼,這就不知道是胸部少了任脈的緣故了。胸部的任脈寬一寸半。
而其旁各四寸直兩乳。學者思諸。兩乳間橫折八寸之法。未知出。干何人神應經曰。橫寸。膺部。腹部。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腹部應有橫寸。悉依上法。張介賓輩一從之。終為定法。千載無見者。悲哉。洗冤錄曰。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婦人各十四條。
今驗之是也。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白話文:
而其兩乳間的每邊四寸處是一條直線。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必須思考。兩乳之間橫折八寸的做法,不知道是誰提出的。幹何人神應經中說,橫向的尺寸,在前胸、腹部,都使用兩乳間橫向的尺寸,折算成八寸。腹部應該也有橫向的尺寸,全部按照上面的方法。張介賓等人全部依照這個方法,最後成為固定的方法。千年來沒有人見到這種方法,真令人悲哀。洗冤錄中說,左右肋骨,男性各有十二條,其中八條長,四條短。女性各有十四條。
天突(素問)一名玉戶(甲乙)一名天瞿(千金)缺盆之中(靈樞)頸結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低頭取之。(甲乙)
白話文:
天突穴(出自《素問》):別名玉戶(出自《甲乙經》)、天瞿(出自《千金方》)、缺盆之中(出自《靈樞》)。位於頸部喉結下二寸,正中間,低頭時取穴。
按玉。寶鑑作五誤。素問云。任脈氣所發者。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五寸。甲乙注。引氣府論注曰。五寸。今本作四寸。聚英。醫統。寶鑑。吳文炳。同。明堂。作五分。發揮。入門。大成。作一寸。類經作三寸。共不是。次注。入門。
白話文:
按照《玉函經》中所說,寶鑑一書中記載了五處錯誤。其中之一,《素問》中記載:「任脈氣所發者,喉中央二。」這裡的註解說:「是指廉泉、天突兩個穴位。」但是,《千金方》、《千金翼》、《外臺祕要》等醫書中,卻將這兩個穴位記作「五寸」。《甲乙注》中引用《氣府論》的註解,也說「五寸」。如今,大多數醫書都將其記作「四寸」,比如《聚英》、《醫統》、《寶鑑》、《吳文炳》等。只有《明堂》一書中記作「五分」,《發揮》、《入門》、《大成》三書中記作「一寸」,而《類經》一書中則記作「三寸」。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作低針取之。字誤。骨度篇曰自結喉至天突四寸。是主骨度而言之。正面正身取之。甲乙經。以為結喉下。至天突二寸。是主取穴刺針而言之。故曰。低頭取之也。取此穴者。低頭取之。故資生經曰。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何則低手傷咽喉此解低頭取之義也。低頭則咽喉沉而針刺無害。
白話文:
以低頭的姿勢取穴。文字有誤。骨度篇中說從結喉到天突是四寸。這是指骨度而言。而正身正面是取穴。甲乙經中認為,從結喉往下到天突是二寸。這是就取穴刺針而言。所以說要低頭取穴。取這個穴位時,要低頭,所以資生經中說,針要直直地橫著刺下去,不能低手。為什麼呢?低手會傷到咽喉。這是解釋低頭取穴的道理。低頭,咽喉就會沉下去,刺針就不會傷到咽喉。
不可不知也。今人不知低頭則二寸。正面則四寸之義。謾作二說。非也。近世多自天突。至岐骨際。折作八寸四分。如然則中庭當岐骨際。不可從也。按骨度篇。自天突至岐骨際九寸。又云。膺中骨間。各一。今用九寸。即八寸四分。為中庭穴。其下至岐骨際六分。是古法也。
璇璣(甲乙)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白話文:
這是一段關於中醫穴位「中庭穴」的古文,其大意如下:
現代人不知道「低頭二寸,正面四寸」的含義,所以產生了不同的說法,這是不正確的。現在大多是從天突到岐骨際,折算起來是八寸四分,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中庭穴」就應該在岐骨際,這是不可取的。根據《骨度篇》記載,天突到岐骨際是九寸,又說膺中骨間各有一寸,現在使用九寸,也就是八寸四分,作為「中庭穴」,其下方到岐骨際六分,這就是古法。
按璣。千金。作機。恐誤。氣府論云。膺中骨陷中。各一。次注曰。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胸部。載分寸。舉其大概也。故曰陷者中。只取骨間。下同。大成。作一寸六分非。說見下。
華蓋(甲乙)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白話文:
按銅製的圓形儀器。千金方中作「作機」恐不妥。《難經‧氣府論》中說:胸骨中間凹陷處有六個穴位。之後的注釋說到:就是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這六個穴位。胸部尺寸分法是概括而言。所以說凹陷處在中間,只取骨間的穴位,下同。大成中所說的「一寸六分」是錯的。詳情見下。
按發揮。作二寸。入門。寶鑑。大成。金鑑。作一寸六分。共非矣。又不合骨度之數。一二肋骨。密而不疏。作一寸者。取之骨間之義也。
白話文:
應按發揮的原則。做二寸。入門。寶鑑。大成。金鑑。做一寸六分。這都不對。也不符合骨度的數目。一二肋骨。密而不疏。做一寸的,是取骨與骨之間的距離。
紫宮(甲乙)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玉堂(難經)一名玉英(甲乙)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白話文:
紫宮這個穴位位於華蓋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位置,位於凹陷處,取穴時需要讓患者仰頭。
玉堂這個穴位,又名為玉英,位於紫宮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位置,位於凹陷處,取穴時需要讓患者仰頭。
膻中(難經)一名元兒。(甲乙)一名上氣海(類經)一名元見(大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橫直兩乳間。(千金)禁刺(千翼)
白話文:
膻中(出自《難經》)的名稱又叫元兒。(出自《甲乙經》和《類經》)另外一個名稱叫上氣海(出自《甲乙經》)另一個名稱叫元見(出自《大全》)。在玉堂(位於胸骨柄下端的部位)下一寸六分處,有一個凹陷的地方。仰著頭來取這個穴位(出自《甲乙經》)。位於兩乳之間無論橫向和直向(出自《千金》)。禁止針刺(出自《千翼》)。
按膻。千金。千金翼。外臺。作𦽅。古通用。大全曰。一名𦽅中不取。資生。類經。而作臥。難經曰。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諸家以為註文混入本文。故不載本文。千金心臟篇曰。胸痹心痛灸𦽅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非也。
白話文:
按摩膻中穴。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太平聖惠方均記載為「膻中穴」,古時通用。大全方曰:「膻中穴,一名乳中穴」。資生經、類經記載作「臥」,難經曰:「玉堂穴下一寸六分,正對兩乳之間,凹陷處是。」。諸家認為這是註解的文字混入了正文,因此不收入正文。千金方中的「心臟篇」記載:「胸悶、心痛,艾灸膻中穴一百壯。穴位在鳩尾穴上一寸。」忌用針刺,這是錯的。
中庭(甲乙)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明堂。作膻中下一寸。入門。金鑑。作鳩尾上一寸。此自天突至岐骨際。作八寸四分之誤也。
胸第二行。自俞府。挾璇璣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俞府(素問)一名輸府(大全寶鑑)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胸骨上端,在兩乳頭連線的正中間,向下1寸6分,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穴位。取穴時仰臥,向上尋找。
明堂穴則位於膻中穴下方1寸。入門穴位於鳩尾骨上方1寸。從天突穴到岐骨之間,共有8寸4分,這兩穴位置的說法可能有所誤。
胸部第二行穴位,從俞府穴開始,沿著璇璣穴兩側各2寸,向下直行至步廊穴,共計12個穴位。
俞府穴又名輸府穴,位於巨骨下方,距離璇璣穴兩側各2寸,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穴位。取穴時仰臥,向上尋找。
按甲乙。外臺。明堂。俞作輸。下皆同。資生。聖濟。大全。寶鑑。作腧。千金千金翼。發揮聚英作俞是也。俞府出內經。俞。輸。腧。以音通用。大全。寶鑑以為一名。今暫從之。千金翼。而作臥。外臺作仰臥。而巨骨胸前巨骨也。非穴名。璇璣。次注。作任脈非也。大全曰。
白話文:
根據《甲乙》、《外臺》、《明堂》、《俞作輸》等多部醫書記載,以及《資生》、《聖濟》、《大全》、《寶鑑》等書籍的記載,把「腧」字也寫作「俞」字。而《千金》、《千金翼》、《發揮》、《聚英》等書籍則把「俞」字寫作「腧」字。「俞府」一詞出自《黃帝內經》,「俞」、「輸」、「腧」三字讀音相同,因此可以通用。《大全》、《寶鑑》認為「俞府」是一個穴位的名稱。現在暫時沿用這種說法。《千金翼》把「俞府」寫作「臥俞」,《外臺》把「俞府」寫作「仰臥俞」。而「巨骨」是指胸前的骨頭,這是一個部位的名稱,而不是穴位的名稱。《璇璣》的注釋中把「俞府」寫成「任脈俞」,這是不正確的。《大全》中說:
璇璣之旁三寸所。不是。醫門摘要曰。胸部間一肋取穴。不可泥。一寸六分。可謂能知取穴之法也。
彧中(甲乙)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白話文:
在璇璣穴旁邊三寸的地方。不對。根據《醫門摘要》記載,應該是在胸部的一根肋骨之間取穴。不能固執於三寸的說法,應該是離彧中(甲乙)俞府下端一寸六分的地方,取穴時要讓病人仰躺,然後在凹陷處取穴。
按而。千金。並翼方作臥。外臺。作仰臥而骨間。各取一穴。同上。明堂云。一寸。非矣。彧。千金。千金翼。外臺。明堂。聖濟。資生。聚英。寶鑑。作或。入門。作域。類經。以下諸書。每穴有去中行二寸之解。不是。說見下。
白話文:
按著《千金翼》和《外台秘要》,都是說患者應該採取側臥姿勢,而《明堂經》則說應該仰臥,並且兩本書都說要取骨間穴,並且都要取一個穴位,這和上面提到的方法是一樣的。《明堂經》中提到,這個穴位離中線一寸,但其實是不對的。
《千金翼》、《外台秘要》、《明堂經》、《聖濟總錄》、《資生經》、《聚英方》、《寶鑑》等書,都提到這個穴位的位置,但有的書寫成「或」,有的書寫成「域」,而《入門指掌》則寫成「域」。《類經》和以下的一些書,都解釋說這個穴位離中線兩寸,其實這也不正確。正確的解釋請看下面。
神藏(甲乙)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而。千金翼作臥。
靈墟(甲乙)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千金曰。墟。或作牆。入門。作虛。聚英。醫統。作去中行各開一寸。字誤。
神封(甲乙)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步廊(甲乙)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廊。千金。外臺。聖濟資生。作郎。類經曰。挾中庭。入門曰。去中庭外。非也。橫對中庭。稍下六分許。
胸第三行自氣戶挾俞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氣戶(甲乙)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白話文: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凹陷處正中向上取穴。
千金翼則記載為臥位取穴。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凹陷處正中向上取穴。
千金方中記載,靈墟穴的「墟」字,也有寫成「牆」、「虛」、「去中行」的,都是錯誤的字。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凹陷處正中向上取穴。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凹陷處正中向上取穴。
千金方、外台秘要、聖濟總錄等醫書都將「廊」寫成「郎」,類經則寫成「挾中庭」,入門則寫成「去中庭外」,都是錯誤的,正確的位置應當是橫對中庭,稍微向下六分左右。
氣戶穴位於巨骨穴下方,俞府穴兩旁各二寸處,凹陷處正中向上取穴。
按氣府論云。膺中骨間。各一。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每穴有去中行。四寸之解。說見下。次注曰。去膺窗上。四寸八分。聚英。醫統。吳文炳。無上字。金鑑曰。巨骨下。一寸。並拘。寶鑑曰。資生云。自氣戶。至乳根六穴。去膺中行。各四寸。相去各一寸六分。今本不載。
白話文:
根據《氣府論》的說法,膺中骨之間有兩穴,分別稱為氣戶和乳根。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等醫書中,都記載了這兩個穴位的具體位置。每個穴位的具體位置,都是根據從膺中行四寸的標準來確定的。詳細的說明如下:
氣戶穴:位於膺中骨間,去膺窗上四寸八分。
乳根穴:位於氣戶穴下,去膺中行四寸八分。
寶鑑中記載,資生說:從氣戶穴到乳根穴,共有六個穴位,每個穴位的間隔都是一寸六分。但是,在現有的醫書中,並沒有記載這六個穴位的具體位置。
庫房(甲乙)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岡本。作一寸。非也。取諸骨間。不必拘。說既見。
屋翳(甲乙)庫房下。一寸六分(甲乙)陷者中。仰而取之(千金)
按次注曰。氣戶下。三寸二分。聚英曰。巨骨下四寸八分隔穴而說分寸者。不能無誤。
膺窗(甲乙)屋翳下。一寸六分。(甲乙)陷中。(聖濟)
按資生。窗作牕。同字。次注。作胸兩旁。挾中行。各相去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誤。
白話文: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在凹陷處,仰頭取穴。
岡本說庫房穴取穴位置是一寸,這是不對的。庫房穴應取於骨縫之間,不必拘泥於具體尺寸。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在凹陷處,仰頭取穴。
次注說屋翳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三寸二分,聚英說屋翳穴位於巨骨下方四寸八分。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將穴位分寸與其他穴位混淆了。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在凹陷處。
資生說膺窗穴的「窗」字應為「牕」,兩者同音。次注說膺窗穴位於胸兩旁,兩穴相距四寸,而巨骨下方四寸八分,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乳中(甲乙)當乳(資生)即乳頭上。(入門)禁刺灸(甲乙)微刺。(資生又寶鑑。引入門曰。針宜淺。刺二分。今本不見。)
白話文:
乳孔(依據不同時期註明利弊):哺乳期】的時候是乳頭。(入門)禁止深刺灸(依據不同時期註明利弊):禁止深刺。(《資生》,《寶鑑》。導引入門篇說。針灸宜淺,深刺不可超過二分。本版本中看不到。)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無注。古書之所妙。次注曰。膺窗之下。即乳中也。資生注云。亦相去寸六分非是相去二字。不成義。類經曰。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甲乙)一名薛息(千金)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千金)
白話文:
按《甲乙經》、《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中,沒有記載。古書中說得很好的地方,次注說:膺窗之下,就是乳房中間。資生注中說:距離乳頭一寸六分的地方,非如此說。「相去二字」說不通。類經說:如果臍帶不脫落,那麼在乳頭向下最盡頭的地方同時灸之,臍帶就會脫落。
按千金方曰。薛息。在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今移入一名。寶鑑。作一寸四分。非矣。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只陷中二字。可取。
白話文:
雲門穴(源自《素問》)位於肩胛骨下方,氣戶兩旁各二寸的位置。此穴位應手、可按壓。舉起手臂就能找到並刺入此穴。(甲乙)如果刺入太深,會使人出現逆息的現象。(甲乙) ممن針取穴(參見《入門》)。
胸第四行自雲門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
雲門(素問)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甲乙)刺太深令人逆息。(甲乙)禁針(入門)
按氣穴論云。膺俞十二穴。次注曰。謂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資生。雲作云。通用。次注有每穴橫去任脈六寸之解。類經。聚英。從之。說見下。
白話文:
《按氣穴論》中說:膺俞有十二個穴位。解釋說:是指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合計十二個穴位。資生、雲作、雲,通用。解釋中提到,每個穴位向左側橫向離開任脈六寸。類經、聚英兩書也採取了這種說法。具體內容見後。
中府(脈經)一名膺中俞。(甲乙)一名肺募。(千金)一名府中俞。(大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
白話文:
中府穴(脈經)別名為膺中俞。(甲乙經)又名肺募。(千金方)也稱府中俞。(大全)雲門穴的下一寸,第三根肋骨上,胸脯最陷處即為此穴。動脈與之相應,仰臥取穴。(甲乙經)禁止灸刺此穴。(入門)
按凡胸部諸穴。各在骨間。不待折量。而言分寸者。言大概也。千金。外臺。一云。一寸六分。明堂。大成。岡本。從之非也。胸骨狀如偃月。故第二行折量稍長第三行與中行平。學者察諸。膺中俞。聚英。醫統。作膺俞。素問曰。膺俞。次注曰。中府穴。
白話文:
凡是胸部的穴位,都在骨間。不必按折量來計算,但也要知道大概的範圍。有《千金方》、《外臺祕要》一書中說,是一寸六分。《明堂》、《大成》、《岡本》三書中也這麼說,這是不對的。胸骨的形狀像一彎偃月,所以第二行的折量稍長,第三行和中行是一樣的長度。學者們應當仔細觀察。膺中俞,在《聚英》、《醫統》二書中作膺俞。《素問》曰:「膺俞」,緊接著注釋說:「中府穴」。
周榮(甲乙)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寶鑑)
按榮。甲乙作營誤。今訂之。
胸鄉(甲乙)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天溪(甲乙)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食竇(甲乙)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舉臂取之。(千金)
白話文: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陷者之中,仰頭取之。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陷者之中,仰頭取之。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陷者之中,仰頭取之。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陷者之中,仰頭取之,也可舉臂取之。
按金鑑作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迂甚矣。次注曰。雲門。食竇。舉臂取之。余並仰取之。
白話文:
依照《金鑑》所述,腹哀沿著正中線上行三寸,或者從乳房中央、第三肋骨間的動脈應手處往下測量六寸四分,彎曲迂迴極了。接下來的註解提到,雲門穴又名食竇,舉起手臂就可以找到它,我則是在仰臥的姿勢下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