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太乙神針 (2)

回本書目錄

太乙神針 (2)

1. 背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大椎穴(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上間。督脈)。凡勞疾遍身發熱、諸瘧、針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督脈)。凡脊膂強痛、咳吐、瘛瘲、發熱,針此穴。

命門穴(十四節骨下間。督脈)。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裡急、瘛瘲,針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傳屍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針兩穴。

風池穴(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足少陽)。凡耳聾虛鳴、脫頷、口噤、頰痛、牙疼並腫,針兩穴。

膏肓穴(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足太陽)。凡勞傷虛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針兩穴。

脾俞穴(十一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諸般黃疸、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疾瘧,針兩穴。

腎俞穴(十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䀮、膝攣、足寒,針兩穴。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也)。楗,健,上聲。足少陽。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針兩穴。

會陽穴(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痔瘡、腸澼、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濕癢、脫肛,針兩穴。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䯒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尖到處,股外旁也。足陽明)。凡翻胃、氣膈、腸鳴膨脹、痃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針兩穴。

白話文:

背面穴道證治

大椎穴(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和第一節胸椎之間的凹陷處,屬於督脈)。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全身發熱、各種瘧疾。

身柱穴(位於大椎穴下方第三節脊椎骨下的凹陷處,屬於督脈)。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脊背僵硬疼痛、咳嗽、抽搐、發熱等症狀。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脊椎骨下方凹陷處,屬於督脈)。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腰腹部牽引疼痛、頭痛欲裂、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抽搐等症狀。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旁開二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傳染性消耗性疾病、肺虛弱、吐血、咳嗽、氣喘等症狀。

風池穴(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會有感覺牽引到耳朵內,屬於足少陽膽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耳聾、耳鳴、下巴脫臼、口噤(牙關緊閉)、臉頰疼痛、牙痛及腫脹等症狀。

膏肓穴(位於第四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旁開三寸五分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因勞累造成的虛損、肺虛弱、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等症狀。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旁開二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黃疸、四肢無力、麻木疼痛、胸膈疼痛、腹瀉、嘔吐、胃腸積聚、瘧疾等症狀。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旁開二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腰痛如折、便血、遺精、陰部疼痛、發熱、耳聾、視力模糊、膝蓋攣縮、手腳冰冷等症狀。

環跳穴(位於髖關節中,側躺時彎曲上面的腿、伸直下面的腿取穴。大腿骨上端稱為髀,髖關節處稱為髀樞,環跳穴就位於此處,屬於足少陽膽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僵硬、大腿疼痛牽引到肋骨、無法轉身等症狀。

會陽穴(位於尾椎骨兩側,各旁開二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痔瘡、痢疾、兩側腎臟尖銳疼痛、久瀉、久痢、陰部潮濕搔癢、脫肛等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小腿骨外側,用手掌按住膝蓋骨,中指尖所到的位置,小腿外側處,屬於足陽明胃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嘔吐、胸膈脹悶、腸鳴腹脹、腹部腫塊、胸胃積血、咳嗽濃痰、腿腳無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