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太乙神針 (1)

回本書目錄

太乙神針 (1)

1. 太乙神針

2. 藥方

艾絨(三兩),硫黃,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芎藭,獨活,雄黃,炮甲(以上各一錢)

上藥各秤足為末,與艾絨揉和,用綿夾絨一張,約長五寸、寬方尺,將絨藥鋪摻於紙上,用力實卷,如大指粗,即為一條。如絨藥尚多,即多作幾條,外再加紙三四層裹之,以雞子清通刷外層三次,陰乾收藏,勿使泄氣。

白話文:

將艾絨三兩,硫磺、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芎藭、獨活、雄黃、炮甲各一錢,這些藥材分別秤足重量後磨成粉末,再與艾絨混合均勻。

取一張棉絮夾層的紙,約五寸長、一尺寬,將混合好的藥粉均勻鋪撒在紙上,然後用力將紙捲起來,捲成大拇指粗細的條狀。如果還有剩餘的藥粉,就多做幾條。

捲好的藥條外層再用三四層紙包裹起來,然後用雞蛋清均勻塗刷外層三次,陰乾後收藏,注意不要讓藥氣散失。

3. 用針法

一用針先審病證,取何穴道,用墨塗記其上,以紅布七層蓋穴上,候針。

一將針向燈燭上燒透,對準穴道放於紅布上,若覺大熱,將針略提起,俟熱定再針。以七記數,小則一七,多則七七亦可。

一用過藥針,以極干竹筒封藏,猶可後用。

白話文:

使用針刺療法時,首先要仔細診斷病症,確定要取用的穴位,然後用墨在穴位上做記號。接著用七層紅布覆蓋在穴位上,等待針刺。

將針在燈燭上燒至通紅,對準穴位放在紅布上。如果感覺太燙,就把針稍微提起,等熱度降低再針下去。針刺的次數以七為單位計算,輕微的病症扎一七次即可,嚴重的可以扎到七七次。

用過的藥針,要用非常乾燥的竹筒密封收藏,之後還可以繼續使用。

4. 穴道取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第二節,相去為一寸(圖見前。)

白話文:

以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的中指,第一節指骨到第二節指骨之間的長度,作為一寸的標準。(圖示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5. 正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督脈)。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絕、脫肛、目淚、耳聾,針此穴。

上星穴(從髮際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處。督脈)。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針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督脈)。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針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針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徵,針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針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凡腹脹堅硬、痃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針此穴。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針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針此穴。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針此穴。

臨泣穴(從目中上入髮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針兩穴。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針兩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後飲食不調,針兩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針兩穴。

肩髃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凡手臂痠痛、不能提物,針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手陽明)。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針兩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銳肉端。手陽明)。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癧,針兩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於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腳氣,針兩穴。

內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陽明)。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針兩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針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屍厥如死、腳氣紅腫、婦人血崩,針兩穴。

白話文:

正面穴道證治

百會穴(位於頭頂,從鼻子向上直入髮際五寸,頭頂旋渦中心凹陷處,約可容納一指寬。屬於督脈):可治療中風、頭痛、癲癇、角弓反張(身體向後彎曲僵硬)、記憶力衰退、昏厥、脫肛、眼睛流淚、耳聾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上星穴(位於前額髮際直上一寸,適合針灸的凹陷處,約可容納一顆豆子大小。屬於督脈):可治療腦部發冷、鼻塞、腦脊液外漏、無汗、眼睛疼痛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神庭穴(位於前額,從鼻子向上直入髮際五分。屬於督脈):可治療頭痛、頭暈、眼睛流淚、流鼻涕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二寸的凹陷處,低頭時容易找到。屬於任脈):可治療喉嚨腫痛、喉風、哮喘、呼吸困難、肺膿瘍、咳血、喉嚨有雜音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上脘穴(位於腹部,肚臍上方五寸。屬於任脈):可治療心腹疼痛、驚悸、痰多、腹部脹塊如覆盆、癲癇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中脘穴(位於腹部,肚臍上方四寸。屬於任脈):可治療反胃、嘔吐、胃部脹滿、傷寒後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性積塊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下脘穴(位於腹部,肚臍上方二寸。屬於任脈):可治療腹部脹硬、腹部腫塊、小便困難或顏色深、身體消瘦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氣海穴(位於腹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屬於任脈):可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女性月經不調、氣滯腹部腫塊如覆盆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關元穴(位於腹部,肚臍下方三寸。屬於任脈):可治療男性遺精、精液混濁、肚臍下方冷痛、小便疼痛或澀滯,女性白帶異常、月經不調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中極穴(位於腹部,肚臍下方四寸。屬於任脈):可治療男性下腹部抽痛、遺精、小便淋漓不盡、五淋病、疝氣、小便疼痛或澀滯,女性月經不調、不孕等症狀。可用針灸治療。

臨泣穴(位於頭部,從眼睛上方直入髮際五分凹陷處。屬於足少陽膽經):可治療眼睛疼痛、內障、白內障、腋下腫脹、脅肋疼痛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客主人(又名上關)穴(位於耳前,顴骨上方凹陷處,張口時凹陷更明顯。屬於足少陽膽經):可治療兩側額頭劇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語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期門穴(位於胸部,乳房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屬於足厥陰肝經):可治療傷寒引起的脅肋疼痛、咳嗽吐膿、腹脹、霍亂、嘔吐腹瀉,女性熱入血室(產後感染)、產後飲食不調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天樞穴(位於腹部,肚臍兩旁各二寸。屬於足陽明胃經):可治療臍周疼痛牽連下腹部、赤白痢疾、腹瀉、消化不良,男性血虛、女性血塊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肩髃穴(位於肩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容易找到。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可治療手臂痠痛、無法舉起重物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曲池穴(位於肘部,彎曲手臂時,肘橫紋外側盡頭的凹陷處。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可治療半身不遂、雙手拘攣、手臂細弱無力、肘內發冷疼痛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手三里穴(位於前臂,曲池穴下方二寸,肌肉豐滿處。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可治療手臂麻木、肘部攣縮疼痛、面頰紅腫、牙痛、瘰癧(淋巴結結核)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七寸,兩條筋之間,站立垂手時中指尖所指之處。屬於足少陽膽經):可治療兩腿麻木、半身不遂、各種腳氣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內庭穴(位於足部,第二和第三腳趾之間,趾蹼邊緣的凹陷處。屬於足陽明胃經):可治療水腫、四肢冰冷、咽喉疼痛、久病不食、不喜聽人說話、口眼歪斜、蛀牙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行間穴(位於足部,大拇趾與第二趾之間,腳趾蹼後方的動脈搏動處。屬於足厥陰肝經):可治療精液混濁、小便困難、腹脹、心痛、咳嗽氣逆、吐血、煩躁、呼吸急促、手腳浮腫、四肢厥冷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

大敦穴(位於足部,大拇趾外側,趾甲根部邊緣約三根頭髮寬的地方。屬於足厥陰肝經):可治療小腸疝氣、小便頻繁、陽具縮入腹部、陰部疼痛偏大、肚臍腹部腫脹疼痛、昏厥如死、腳氣紅腫、女性崩漏等症狀。兩側穴位皆可用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