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十四經脈長短尺寸

手之六陽經脈,從手至頭,長五尺,共計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陰經脈,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共計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經脈,從頭走至足,長八尺,共計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經脈,從足走入腹中,長六尺五寸,共計六六三十六,五六當三尺,合三丈九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兩蹺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脈部,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延伸到頭部,長度為五尺,總計五又六合為三丈。

手的三條陰經,從胸部延伸到手部,長度為三尺五寸,總計三又六合為六丈一尺八尺,再加五又六合為三尺,合起來為二丈一尺。

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到足部,長度為八尺,總計六又八合為四丈八尺。

足的三條陰經,從足部延伸到腹中,長度為六尺五寸,總計六又六又三又六合為三丈九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合計為九尺。

兩條蹺脈,從足部延伸到眼睛,各長七尺五寸,合計為一丈五尺。

十四條經絡,合計為十六丈二尺,這是氣的重要的通行管道。

2. 手厥陰經穴主治

滑氏曰:『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白話文:

滑氏說:「手厥陰經稱為心主,也稱為心包絡,這是什麼道理?」

有人回答:「手厥陰經的君火和相火都是同一個東西,但稱呼不同而已。手厥陰經代表君火,從其功能作用來看,稱為『手心主』;從經絡的角度來看,稱為『心包絡』,同一個經絡有兩個名稱,本質上都是指相火。」

3.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天池,終於中衝,取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與井滎俞經合也。

白話文: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左右共十八穴)

心包經上共有九個穴位,這九個穴位分別是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

此段文字補充說明:

此經脈起源於天池穴,止於中衝穴,當中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這五個穴位,屬於心包經的井、滎、俞、經穴。

脈起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絡從胸中開始,由心包經發出,沿著橫膈往下,通過三焦的經脈;它的分支沿著胸部延伸到脅部,在腋下三寸處,往上達到腋窩,往下沿著上臂內側,通過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進入肘部,再沿著手臂向下,通過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到達指尖;它的另一分支,從手掌出發,沿著小指旁到達指尖。脈絡中血多氣少,在戌時,氣血會流注到這個部位。

受足少陰之交,其系與三焦之系連屬,故指相火之臟,實乃裹心之膜,此實安身立命之地,尤宜詳察,默會其真。其調劑也,莫執一方;其針灸也,必循其道。達者慎焉,幾於神矣。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循行的交會點,與三焦經的循行路線相連。所以,指腎中蘊藏的相火之髒,實際上是包裹著心臟的包膜。這裡是安身立命的根基,尤其需要詳細觀察和默領其真正的奧妙。對於腎經的調理,不能只執著於一個方面;在進行針灸時,也必須遵循其運行規律。高明的醫者會謹慎對待,幾乎能達到神妙的境界。

4. 手厥陰心包經考正穴法

◎天池(一名天會):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甲乙》針七分。

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寒熱痎瘧,臂痛,目䀮䀮不明。

◎天泉(一名天濕):

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目䀮䀮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曲澤:

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天池(又名天會):

在腋窩下方三寸,乳房後一寸,位於胸脅交接的肋間。是手足厥陰、少陽經脈交會處。《銅人經》記載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七分。

主治:

胸中有異聲,胸膈氣悶,熱病不出汗,頭痛,四肢無力,腋下腫脹,氣逆,寒熱交替的瘧疾,手臂疼痛,眼睛昏花不清。

◎天泉(又名天濕):

在曲肘下兩寸,舉起手臂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

主治:

眼睛昏花不清,怕風寒,心臟疾病,胸脅脹滿,咳嗽氣逆,胸背肩胛內側和手臂內緣疼痛。

◎曲澤:

在肘內側凹陷處,大筋內側橫紋動脈處。心包絡經脈匯入,又稱合水穴。《銅人經》記載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

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涎血,心下澹澹,身熱,風疹,臂肘手腕不時動搖,頭清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白話文:

主治:心痛、容易受驚嚇、身體發熱、乾渴口乾、逆氣嘔吐帶血、胸悶、身體發熱、風疹、手肘和手腕經常抽動、頭部出汗不超過肩膀、傷寒、逆氣嘔吐。

◎郄門:

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隙。《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

白話文:

◎郄門:

掌後方五寸,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孔隙。

《銅人》記載:針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吐、反胃、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

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六分,留七呼。《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甲乙》灸三壯。

白話文:

距離手腕後方三寸,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這是心包絡經脈經過的地方。

《素問注》記載,針灸深度六分,留針七呼。 《銅人》記載,針灸深度三分,灸五壯。 《明堂》記載,灸七壯。 《甲乙經》記載,灸三壯。

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中風氣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語,咽中如梗,鬼邪,霍亂乾嘔,婦人月水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白話文:

專門治療傷寒造成的胸悶,心悸飢餓感,猝然發狂,胸中空虛,怕風寒,嘔吐泡沫,驚恐不安,寒中氣短,手掌心發熱,腋下腫脹肘部抽筋,突然心痛,多驚嚇,風寒之氣閉塞,涎液上湧神志昏迷,失語不能說話,咽喉感覺像被堵住,鬼祟作祟,霍亂乾嘔,婦女月經不調,血塊凝結,小兒客邪驚嚇。

◎內關:

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抵。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陰。《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大陵:

白話文:

◎內關:

手背後,距離手腕兩寸,兩條筋之間,跟外關相對。此穴主手心經絡,另有分支通達心包經。《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記載,針灸此穴深度為五分,灸法施三壯。

此穴主治手部中風熱症、失志、心痛、目赤、手臂滿脹、肘部攣縮。實證心痛劇烈可瀉此穴,虛證頭部強痛可補此穴。

◎大陵:

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實瀉之。《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手掌後方的骨頭下面,兩條筋中間的凹陷處。手厥陰心包絡脈在此處匯聚,稱為俞穴。如果心包絡有實熱,需要瀉之。

《銅人》記載刺針深度為五分。《素注》記載刺針深度為六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飢,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嘔啘無度,狂言不樂,喉痺,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瘑瘡疥癬。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白話文:

症狀:

  • 高燒不退,不出汗
  • 手掌發熱
  • 手肘和手臂攣痛
  • 腋下腫脹
  • 無故大笑不止
  • 煩躁不安,感覺心裡懸著什麼
  • 心痛,手掌發熱
  • 容易悲傷、哭泣、恐懼或驚嚇
  • 眼睛發紅或發黃
  • 小便像血一樣
  • 嘔吐不止
  • 胡言亂語,情緒低落
  • 喉嚨發炎,口乾
  • 身體發燒,頭痛
  • 呼吸急促,胸痛
  • 身體有潰瘍、疥瘡或癬

◎勞宮(又稱五里、掌中):

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滑氏云:『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脈所溜為滎火。《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白話文:

手掌中央動脈部位。 《銅人經》記載取穴時屈無名指。 《資生經》記載取穴時屈中指。 滑氏說:『現在看來,屈中指、無名指之間取穴比較合理。』 心包絡經氣血流注在滎火穴。 《素問注》記載針刺三分深,留針六次呼吸。 《銅人經》記載灸三壯。 《明堂經》記載針刺二分深,得氣後立即出針,只針刺一次,針刺過兩次會讓人虛弱。 禁止灸,灸後會導致息肉日益增長。

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痺,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小兒齦爛。

◎中衝:

白話文:

主要治療中風、容易發怒、異常悲傷或大笑不止、手部麻痺、熱病數天不出汗、心神不安、脅肋疼痛無法轉身、大小便帶血、鼻血不止、氣往上衝逆、嘔吐噁心、煩燥口渴、飲食難以下嚥、大小便及口中發出腥臭味、口腔潰爛、胸部和脅肋脹滿、黃疸、眼睛發黃、小兒牙齦潰爛。

◎中衝:

中衝穴位名,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第二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白話文:

手的中指指端,去掉指甲角部,其形狀如陷在韭菜葉中的樣子。這是心包絡經脈的井穴,屬於木行。如果心包絡虛弱,則需要補益。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記載,針刺該穴位時針入一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明堂》《明堂灸經》上記載,灸該穴位時灸一壯。

發燒、煩躁不安,不出汗,手掌發熱,全身像著了火一樣,心痛胸悶,舌頭僵硬。

5. 手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人心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與命門輸瀉而出,故號此府為三焦。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三焦是人體的水道樞紐,負責排出水分。」又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泡沫,下焦像溝渠。」

當人的心神平靜,沒有雜念時,精氣會散佈在三焦中,滋養全身各個脈絡。一旦雜念產生,慾望之火燃起,三焦便會收縮,精氣就會溢出,並隨著命門而排出,因此古人將此器官稱為三焦。

6.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風瘈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和髎耳門聽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關衝,終於耳門,取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23個穴位:

  • 關衝、液門、中渚、旁
  • 陽池、外關、支溝
  • 會宗、三陽、四瀆
  • 天井、清冷淵、消濼
  • 臑會、肩髎、天髎、堂
  • 天牖、翳風、瘈脈、青
  • 顱息、角孫、絲竹張
  • 和髎、耳門(左右共46個穴位)

此條經絡起始於關衝穴,終於耳門穴,取穴位包括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與井、滎、俞、原等穴位相應。

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至目銳眥。多氣少血,亥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絡從小指和中指的指尖開始,向上延伸到中指之間,沿著手背向腕部,從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穿過,向上經過肘部,沿著上臂外側,上到肩膀,與足少陽經交會後進入缺盆,分佈在膻中,擴散到心包,向下進入橫膈膜,遍佈三焦。從膻中分出的支脈,向上經過缺盆,上到頸項,沿着耳後直接向上,經過耳角,彎曲向下到臉頰的邊緣。從耳後分出的支脈,進入耳中,到達眼睛的外側角。氣血旺盛,亥時(21:00-23:00)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這一經絡。

受手厥陰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陰陽,開通閉塞,用藥動似盤珠,毋使刻舟求劍,聊著述於前篇,俟同志之再辨。

白話文:

在手厥陰經交界的地方,也就是中焦清澄的府庫,它掌管著陰陽的運作,疏通阻塞。用藥就像撥動盤中的珠子,靈活變通,不要死板教條。我把我的想法寫在前面,等待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