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五運主病歌(《醫經小學》)

諸風掉眩乃肝木,痛癢瘡瘍心火屬,濕腫滿本脾土經,氣賁鬱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腎水鄉,五運主病樞要目。

白話文:

各種風病、肢體搖動、頭暈目眩等症狀,都屬於肝木的病變;疼痛、搔癢、瘡瘍等症狀,都屬於心火的病變;水腫、腹脹滿等症狀,根本上是脾土經絡的病變;氣機上逆、胸悶、四肢痿軟無力等症狀,是肺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寒冷、收縮、筋脈拘攣等症狀,都屬於腎水失調所導致的。以上所說的,是五運(木、火、土、金、水)主導疾病的重點。

3. 六氣為病歌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筋縮腰戾,本足肝膽二經,厥陰風木之氣。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渾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

癰疽吐下霍亂症,瞀鬱腫脹鼻塞乾,鼽衄淋泌身發熱,惡寒戰慄驚惑間。

笑悲譫妄衄衊污,腹脹鼓之有聲和,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

與強直積飲殢,霍亂中滿諸膈痞,體重吐下跗腫痿,肉如泥之按不起。

太陰濕土二足經,脾與從中胃之氣。

諸熱瞀瘛筋惕惕,悸動搐搦瘛瘲極,暴喑冒昧躁擾狂,罵詈驚駭氣上逆。

跗腫疼酸嚏嘔瘡,喉痺耳鳴聾欲閉,嘔痛溢食下不能,目昧不明瞤瘛翳。

或禁慄之如喪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陽相火手二經,心包絡與三焦氣。

諸澀枯涸閉,乾勁揭皴起,陽明之燥金,肺與大腸氣。

上下水液出澄冷,癥瘕頹疝堅痞病,腹滿急痛痢白清,食已不飢吐痢腥。

屈伸不便與厥逆,厥逆禁固太陽經。腎與膀胱為寒水,陰陽標本六氣裏。

白話文:

各種突然發作的僵硬、肢體疼痛,腹部絞痛、筋脈收縮、腰部扭傷,這些病症都與足部的肝經、膽經有關,屬於厥陰風木之氣的影響。

各種疾病引起的喘息、嘔吐、吐酸水,腹瀉急迫、腿抽筋難以伸直,小便混濁、出血不止、排出穢物,腫瘤、結核、潰瘍、疹子、斑點等。

癰疽、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昏厥、鬱悶、腫脹、鼻塞乾燥,打噴嚏、流鼻血、小便淋漓、身體發熱,怕冷、發抖、驚恐迷惑。

大笑、悲傷、胡言亂語、流鼻血、嘴角流血,腹部脹大如鼓、發出聲音,這些都與手部的少陰心經、小腸經有關,屬於心火過盛。

痙攣、僵硬、積液、霍亂、腹部脹滿、胸膈痞塞,身體沉重、嘔吐、腹瀉、腳踝腫脹無力,肌肉像泥一樣按下去無法彈起。

這些都與足部的太陰脾經、胃經有關,屬於濕土之氣的影響。

各種發熱、昏厥、抽搐、肌肉顫動,心悸、抽搐、手腳痙攣,突然失聲、意識模糊、煩躁不安、狂躁,罵人、驚恐、氣往上衝。

腳踝腫痛、痠痛、打噴嚏、嘔吐、長瘡,喉嚨阻塞、耳鳴、耳聾,嘔吐、食物無法消化、不能下咽,眼睛昏花、視力模糊、眼皮跳動。

或身體發抖、精神恍惚,暴病、暴死、突然腹瀉,這些都與手部的少陽心包經、三焦經有關,屬於相火過盛。

各種乾燥、澀滯、閉塞、乾枯、皮膚皸裂,這些都與陽明燥金有關,屬於肺經、大腸經之氣的影響。

身體上下的液體清冷排出,腫塊、疝氣、腹部堅硬痞塞,腹脹、絞痛、拉肚子、排出清稀黏液,吃飽了不覺得餓、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

身體屈伸困難、四肢冰冷、麻木,這些都與太陽經有關,腎經和膀胱經是寒水,陰陽的表裡關係都包含在這六氣之中。

4. 百穴法歌(《神應經》)

手之太陰經屬肺,尺澤肘中約紋是,列缺側腕寸有半,經渠寸口陷脈記。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裏,少商大指內側尋,爪甲如韭此為的。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號商陽,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勿三間忘。歧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曲肘外輔當,肩髃肩端兩骨覓,五分俠孔取迎香。

足陽明兮胃之經,頭維、本神寸五分,頰車耳下八分是,地倉俠吻四分臨,伏兔、陰市上三寸,陰市膝上三寸針。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裡下三寸主,下廉上廉下三寸,解谿腕上繫鞋處,衝陽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後二寸舉,內庭次指外間求,厲兌如韭足次趾。

足之太陰經屬脾,隱白大趾內角宜,大都節後白肉際,太白核骨下陷為。公孫節後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內踝三寸陰交穴,陰陵膝內輔下施。

手少陰兮心之經,少海肘內節後明,通里掌後才一寸,神門掌後銳骨精。

手太陽兮小腸索,小指之端取少澤,前谷外側本節前,後谿節後仍外側。腕骨腕前起骨下,陽谷銳下腕中得,小海肘端去五分,聽宮耳珠如菽側。

太陽膀胱何處看,睛明目眥內角畔,攢竹兩眉頭陷中,絡卻後髮四寸半。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腎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算。委中膝膕約紋中,承山腨下分肉斷,崑崙踝下後五分,金門踝下陷中撰。申脈踝下筋骨間,可容爪甲慎勿亂。

少陰腎兮安所覓?然谷踝前骨下識,太谿內踝後五分,照海踝下四分的。復溜內踝上二寸,向後五分太谿直。

手厥陰兮心包絡,曲澤肘內橫紋作,間使掌後三寸求,內關二寸始無錯,大陵掌後兩筋間,中衝中指之端度。

手少陽兮三焦論,小次指間名液門,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有穴存。腕後二寸外關絡,支溝腕後三寸聞,天井肘上一寸許,角孫耳廓開口分。絲竹眉後陷中按,耳門耳缺非虛文。

足少陽膽取聽會,耳前陷中分明揣,目上入髮際五分,臨泣之穴於斯在。目窗泣上寸半存,風池髮後際中論,肩井骨前看寸半,帶脈肋下寸八分。環跳髀樞尋宛宛,風市髀外兩筋顯,陽陵膝下一寸求,陽輔踝上四寸遠。絕骨踝上三寸從,丘墟踝前有陷中,臨泣俠谿後寸半,俠谿小次歧骨縫。

厥陰肝經果何處?大敦拇指有毛聚,行間骨尖動脈中,太衝節後有脈據,中封一寸內踝前,曲泉紋頭兩筋著。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取六寸看兩旁,期門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詳。

督脈水溝鼻柱下,上星入髮一寸者,百會正在頂之巔,風府後髮一寸把。啞門後髮際五分,大椎第一骨上存,腰俞二十一椎下,請君仔細詳經文。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 尺澤穴在手肘彎曲處的橫紋中。
  • 列缺穴在手腕外側,離橫紋一寸半的地方。
  • 經渠穴在手腕寸口(脈搏跳動處)的凹陷處。
  • 太淵穴在手掌後橫紋的盡頭。
  • 魚際穴在大拇指掌指關節後,肌肉隆起處的邊緣。
  • 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像韭菜葉的地方。

手陽明大腸經:

  • 商陽穴在食指內側,指甲根部。
  • 二間穴在食指第一指關節前。
  • 三間穴在食指第一指關節後。
  •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處,兩骨之間的凹陷中。
  • 陽谿穴在手腕外側,向上突起的骨頭的凹陷中。
  • 手三里穴在曲池穴下方兩寸的地方。
  • 曲池穴在手肘彎曲時,外側肘橫紋的盡頭。
  • 肩髃穴在肩膀頂端兩骨之間,靠近鎖骨肩峰的凹陷處。
  • 迎香穴在鼻翼兩旁,與鼻唇溝相交的凹陷處。

足陽明胃經:

  • 頭維穴在額角髮際線上,向內一寸五分的地方。
  • 本神穴在頭維穴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
  • 頰車穴在耳垂下方約八分的地方。
  • 地倉穴在口角旁四分的地方。
  • 伏兔穴在大腿前外側,膝蓋上方三寸處。
  • 陰市穴在伏兔穴下方三寸,膝蓋上方六寸的地方。
  •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
  • 上廉穴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的地方。
  • 下廉穴在上廉穴下方三寸的地方。
  • 解谿穴在腳踝前方的凹陷處,繫鞋帶的地方。
  • 衝陽穴在解谿穴上方二寸的凹陷處。
  • 陷谷穴在腳背上,第二、三腳趾骨結合處後二寸的地方。
  • 內庭穴在第二腳趾外側,趾間的凹陷處。
  • 厲兌穴在第二腳趾末端,指甲根部,像韭菜葉的地方。

足太陰脾經:

  • 隱白穴在大腳趾內側,指甲根部的角落處。
  • 大都穴在大腳趾第一趾關節後,皮膚交界處。
  • 太白穴在腳內側,大腳趾第一趾關節後下方,核骨凹陷處。
  • 公孫穴在太白穴後方一寸的地方。
  • 商丘穴在腳踝內側下方,腳踝前方的凹陷處。
  • 三陰交穴在內踝上方三寸處。
  •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膝蓋下方,脛骨內側髁的凹陷處。

手少陰心經:

  • 少海穴在手肘彎曲時,內側橫紋盡頭處。
  • 通里穴在手腕後橫紋上方一寸的地方。
  • 神門穴在手腕後橫紋,靠小指側的銳骨邊緣。

手太陽小腸經:

  • 少澤穴在小指指甲末端。
  • 前谷穴在小指指骨關節外側的前方。
  • 後谿穴在小指指骨關節外側的後方。
  • 腕骨穴在手腕前緣,突起骨頭的下方。
  • 陽谷穴在腕骨下方的凹陷處。
  • 小海穴在手肘末端,彎曲時在肘尖外側五分的地方。
  • 聽宮穴在耳屏(耳珠)前方,耳屏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

  • 睛明穴在眼角內側的凹陷處。
  • 攢竹穴在兩眉毛內端,眉頭的凹陷處。
  • 絡卻穴在後腦髮際線上四寸半的地方。
  •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
  • 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
  •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
  • 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
  • 膏肓穴在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間旁開三寸的地方。
  • 委中穴在膝蓋後方橫紋的正中央。
  • 承山穴在小腿後側,腓腸肌兩肌肉腹下方的分叉處。
  • 崑崙穴在腳踝外側後方五分的凹陷處。
  • 金門穴在腳踝外側下方,腳踝骨的凹陷處。
  • 申脈穴在腳踝外側下方,跟骨和外踝間的凹陷處,不要亂扎。

足少陰腎經:

  • 然谷穴在腳踝內側前方,腳踝骨下方的凹陷處。
  • 太谿穴在內踝後方五分的凹陷處。
  • 照海穴在內踝下方四分的凹陷處。
  • 復溜穴在內踝上方二寸的地方,向後五分。
  • (復溜穴與太谿穴大致在同一直線上)

手厥陰心包經:

  • 曲澤穴在手肘內側橫紋處。
  • 間使穴在手腕後橫紋上方三寸的地方。
  • 內關穴在手腕後橫紋上方二寸的地方。
  • 大陵穴在手腕後橫紋兩筋之間。
  • 中衝穴在中指指尖。

手少陽三焦經:

  • 液門穴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指蹼處。
  • 中渚穴在無名指和小指指骨關節後方。
  • 陽池穴在手腕背面橫紋的中央。
  • 外關穴在手腕背橫紋上方兩寸的地方。
  • 支溝穴在手腕背橫紋上方三寸的地方。
  • 天井穴在手肘上方一寸的地方。
  • 角孫穴在耳廓上方,耳廓開口處。
  • 絲竹空穴在眉毛後方凹陷處。
  • 耳門穴在耳缺前方。

足少陽膽經:

  • 聽會穴在耳屏前方的凹陷處。
  • 目上穴在眼睛上方,進入髮際線五分的地方。
  • 臨泣穴在眼睛上方髮際線後一寸五分的地方。
  • 目窗穴在臨泣穴上方一寸五分的地方。
  • 風池穴在後腦髮際線下,頸部兩側凹陷處。
  • 肩井穴在肩膀前緣,離鎖骨肩峰一寸半的地方。
  • 帶脈穴在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
  • 環跳穴在股骨大轉子突起處的凹陷處。
  • 風市穴在大腿外側,站直時中指指尖處。
  •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的地方,腓骨小頭的下方。
  • 陽輔穴在腳踝上方四寸的地方。
  • 絕骨穴在腳踝上方三寸的地方。
  • 丘墟穴在腳踝前方凹陷處。
  • 俠谿穴在臨泣穴的後方一寸半。
  • 俠谿穴在小腳趾和無名趾的趾骨交界處。

足厥陰肝經:

  • 大敦穴在大腳趾外側指甲根部,毛髮聚集處。
  •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第二腳趾的骨頭交界處,動脈搏動的地方。
  • 太衝穴在腳背上,第一、二腳趾骨交界處後方的凹陷處,有動脈搏動。
  • 中封穴在內踝前一寸的地方。
  • 曲泉穴在膝蓋內側橫紋盡頭,兩筋之間。
  • 章門穴在肚臍上方二寸,向外橫開六寸的地方,兩側肋骨的邊緣。
  • 期門穴在乳頭旁開一寸半,向下二肋間。

督脈:

  • 水溝穴在鼻柱下方。
  • 上星穴在頭部髮際線上一寸的地方。
  •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心。
  • 風府穴在後髮際線上方一寸的地方。
  • 啞門穴在後髮際線上五分的地方。
  • 大椎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
  • 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下方(尾椎處)。

任脈:

  •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
  • 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地方。
  • 神闕穴在肚臍中心。
  • 水分穴在肚臍上方一寸的地方。
  • 中脘穴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
  • 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 承漿穴在下唇下方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