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11)
卷六 (11)
1. 足少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
白話文:
內經曰:「腎,是主導力量的器官,技巧和智慧由此產生。」
腎,掌管收藏和封藏,是精氣儲藏的地方。腎華表現在頭髮上,充盈在骨骼中,是陰中之陰,與冬季的氣息相通。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耳,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液唾。
白話文:
北方屬黑色,屬性與腎臟相通,感官開竅於耳朵,腎臟中儲藏著精華。因此,疾病會在谿穴中表現出來。北方的味道是鹹的,與水同類,與豬相應,穀物是豆類,與四季相應,在天上的對應星宿是辰星。因此,可以知道疾病發生在骨頭上。北方的聲音是羽音,數字是六,氣味是腐臭,液體是唾液。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在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白話文:
北方屬寒性,寒冷可生水,水具有鹹味,鹹味入腎,腎臟滋養骨髓。骨髓滋生肝臟,腎臟主管耳朵。腎臟在五行中屬水,在天氣中為寒冷,在身體中為骨骼,在臟腑中為腎臟。腎臟發出的聲音為呻吟,表現出寒冷的變化時會發抖,心理狀態為恐懼,恐懼會損傷腎臟。思考可以克服恐懼,寒冷會損傷血液,乾燥可以克服寒冷,鹹味會損傷血液,甘味可以克服鹹味。
2. 足少陰腎經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鐘水泉通照海,復溜交信築賓實,陰谷膝內跗骨後,以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聯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左右五十四穴)。
此一經起於湧泉,終於俞府。取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與井滎俞經合也。
白話文:
腳上的少陰經穴位有 27 個,湧泉穴在腳心,然谷穴在湧泉穴上面,太谿穴在腳內踝正後方,大鐘穴在腳踝內側,水泉穴在腳內踝前下方,通照穴在腳內側跟腱與腳踝骨之間,復溜穴在腳踝內側,交信穴在腳踝後方,築賓穴在腳後跟內側。
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跗骨穴在腳背後方,從湧泉穴開始,這些穴位沿著腳走向膝蓋。
橫骨穴和大赫穴在膝蓋外側,聯氣穴在膝蓋內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臍穴在小腿上,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在小腿內側。
從折量穴到腹上共有 11 個穴位,步廊穴、神封穴、膺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左右共有 54 個穴位)。
此經起於足底湧泉穴,終於俞府穴。取穴的先後順序為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並與井穴、滎穴、俞穴相合。
脈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多氣少血,酉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搏起始於小指下方,斜向腳掌心,通過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腳跟中,上行至小腿內側,出現在膝蓋內側,然後沿著大腿內後側,貫通脊椎,與腎臟相連,並連接膀胱。
而脈絡的直行部分,從腎臟往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和舌根。
脈絡的分支從肺部分出,連接心臟,注入胸腔。有氣血不足的人,酉時(下午5-7點)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這個脈絡上。
癸水之臟,脈居左尺。一臟而二形,左名腎,男子以藏精;右名命門,女子以系胞。元氣之根,精神之舍。受病同歸於膀胱,診候兩分於水火。實則脈實,小腹脹滿而腰背急強,便黃舌燥者,瀉腎湯可以廣推;虛則脈虛,氣寒陽痿而言音混濁,脛弱脈代者,蓯蓉散宜加尋討。腎氣不和腰脅痛,散號異香;陽經鬱滯背肩疼,湯名通氣。
白話文:
與癸水(腎)相關的脈象位於左手尺脈。腎臟分為兩個部分:左側稱為腎,男子用於儲藏精華;右側稱為命門,女子用於固定子宮。腎臟是元氣的根源,精神的居所。腎臟受病表現為膀胱問題,診斷時需要分清水火的不同表現。
實證:脈象有力,小腹脹滿,腰背僵硬,小便黃赤,舌頭乾燥,可以使用瀉腎湯治療。
虛證:脈象虛弱,氣血虛寒,陽痿,說話聲音混濁,小腿虛弱,脈搏時有時無,可以使用蓯蓉散治療。
腎氣失調導致腰脅疼痛,可以服用散號異香散。
陽經氣血鬱滯導致肩背疼痛,可以使用通氣湯治療。
腰痛散八角茴香,精泄末一升韭子。氣滯腰間堪順氣,血凝臂痛,可舒經。五味能交心腎,須茯神遠志川歸,山藥蓯蓉枸杞;龍骨安養精神,與益智茴香故紙,鹿茸牛膝黃耆。地黃補腎益陰,加當歸而補髓;附子驅寒去濕,倍人參而壯陽。龍骨治骨虛酸痛,豬腎濟腎弱腰虧。
白話文:
腰痛散
材料: 八角茴香 韭子(研磨成粉):一升
功效: 疏通腰間氣滯,緩解腰痛 舒筋活血,緩解手臂疼痛
五味丸
材料: 茯神 遠志 川芎 山藥 蓯蓉 枸杞
功效: 調和心腎,益智安神
骨益丸
材料: 龍骨 益智 茴香(紙包煎服) 鹿茸 牛膝 黃耆
功效: 強壯筋骨,緩解骨虛痠痛
地黃丸
材料: 地黃 當歸
功效: 補腎益陰,滋養骨髓
附子丸
材料: 附子 人參
功效: 驅寒除濕,壯陽補氣
骨痛丸
材料: 龍骨 豬腎
功效: 治療骨虛痠痛,補益腎臟
大抵鹹能走腎,秋石須明配合;寒能敗命,春茗要別陳新,滲淡瀉水之劑宜慎,燒煉助火之丹勿餐。東垣曾謂肉桂獨活報使,錢氏獨用地黃枸杞引經。抑又聞竹破須將竹補,胞雞還要卵為。誰知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井蛙應謂無龍窟,籬鶴爭知有風巢。
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白話文:
鹹味具有促進腎臟功能的作用,在使用秋石(礦物藥)時需要搭配得當;寒性藥能夠損耗生命力,在春天服用的茶飲要分清新舊;利尿通水的藥劑要謹慎使用;煉丹助火的藥丸不能隨意服用。
東垣(金元時期醫家)曾說肉桂和獨活是傳遞藥力的使者;錢氏(宋代醫家)獨用地黃和枸杞來引導藥物在經絡中運行。
有人說,竹子折斷了要用竹子來修補;母雞要想下蛋,離不開雞蛋。誰能想到人人本來就擁有長生不老的妙藥,只是糊塗的人白白放棄了。
甘露降下時,天地合一;黃芽生長的地方,陰陽交合。井底之蛙當然不會相信有龍宮;籬笆上的鶴鳥又怎會知道風巢的存在。
丹藥修煉成功自然會金錢滿屋,何必再費心尋找靈草煉丹呢。
《導引本經》:『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比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乎兩間者也。人惟志以情誘,念以物牽,以有限之天真,縱無窮之逸欲,消耗日甚,中無所主,則群邪乘之,而百病作。是洞開四門以納盜,幾何不至於敗哉!然自古聖人率多令考,豈其渾蒙沕穆,得於天者獨厚,噓吸偃仰,成於人者有異術耶。亦以志寧道一,神爽不漓,俾吾固有之真,常為一身之主,則榮衛周流,邪無自入。
白話文:
《導引本經》:人身稟受天地之氣而誕生,蘊含太極之精華,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充盈在天地之間。人會因情緒、慾望而損耗心神,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盡的慾望,消耗過甚,內心空虛,邪氣便會乘虛而入,百病叢生。這就好像打開四處大門讓盜賊入侵,不敗亡也難啊!然而自古以來的聖人,大多壽命長久,難道是他們生來天賦異稟,呼吸吐納就有神通,與常人不同嗎?其實是他們心志安定,道法統一,精神清爽不衰退,讓與生俱來的本真之氣成為身體的主人,榮衛之氣運行通暢,邪氣就無法入侵。
彼風寒暑濕,譬之堅城,外盜雖踵至迭窺,其何以得其隙而肆之虐哉?鳴醫者家,辨症循方,按脈施劑,倏忽收功,固所不廢。然盜至而遏之,孰若無盜之可遏也;病至而療之,孰若無病之可療也。與其求金石之餌,而常患其不足,孰若求吾身之精,而恆自有餘也。故黃帝、歧伯問答曰,百體從令,惟於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
白話文:
風寒暑濕這些病邪就像堅固的城牆,雖然外來的賊人不斷地窺伺,但他們怎麼能找到縫隙來肆意作亂呢?名醫們根據症狀來辨別病症,遵循藥方,按脈象開藥,很快就能治好病,這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如果能阻止賊人靠近,那就比治病更好;如果能不生病,那就比治病更好。與其尋求金石藥物的幫助,卻總是擔心藥物不足,不如保養好自己的精氣,這樣才能恆久充沛。所以黃帝和歧伯在問答中說,要想全身調和健康,關鍵是要保持身體的太和之氣,而這正是天君的真諦。
蓋此意也。先賢云:「天地之大寶珠玉,人身之大寶精神。」《內經》曰:「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誠能以理制欲,以義馭情,雖美色在前,不過悅目暢志而已,奚可恣情喪精,所謂油盡燈滅,髓竭人亡;添油燈壯,補髓人強也。」又曰:「冬月天地閉,血氣藏,伏陽在內,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泄陽氣,此謂之閉藏。
白話文:
這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天地間最寶貴的東西是珠寶玉器,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精神。」《黃帝內經》說:「男女最大的慾望存在於此。如果能夠用理性控制慾望,用道義約束情感,即使美色當前,也不過是賞心悅目,不會沉迷其中,消耗精神,所謂『油盡燈滅,髓竭人亡』;反之,補充精氣,燈就會更亮,補充骨髓,人就會更強壯。」《黃帝內經》還說:「冬季天地閉塞,血氣收斂,伏陽內藏,心臟和橫膈膜多有熱氣,切忌發汗,以泄漏陽氣,這叫做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勿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腎酒,以迎陽氣耳。不可過暖致傷目,而亦不可太醉冒寒。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故先王於是月閉關,俾寒熱適中可也。
白話文:
當冬天寒冷,土地凍裂時,不要幹擾陽氣,應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升起後才開始活動。讓自己的精神保持隱藏和沉靜,好像有什麼祕密心事或已經有所收穫一樣。要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皮膚受寒,以免陽氣被過度消耗。這是順應冬季氣候,養護收藏陽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損傷腎臟,到了春天就會出現痿弱和手足冰冷的症狀。
人們應該服用有益腎固本的藥酒,以迎接陽氣的到來。但是,不能過度溫暖,以免傷及眼睛;也不能太過醉酒,以至於冒著寒氣。如果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必定會發病。因此,古代帝王在這個月會閉關,讓寒熱適中,這是養生的好辦法。
嘗聞之曰:「湛然誠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牝門憑理顧,子前午後用神占。是則以元精煉交感之精,三物混合,與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衛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腎所謂精全不思欲,氣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盡矣。」』
白話文:
曾經聽說過:「專注地保持精氣的神祕玄妙,得道之後忘記一切符號和文字,只用理性和觀察來辨別大道,專注於女性生殖器官,在子時之前和午時之後觀察靈魂變化。這樣做就能用元精提煉出交感之精,三者融合,與大道融為一體,自然就能固守元精,而交感之精也不會泄漏,養生的方法就在於此。以前腎所說的精滿不思淫慾,氣充足不思飲食,神足不思睡眠,這句話就完全概括了這些內容。」
3. 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
◎湧泉(一名地衝):
白話文:
◎湧泉穴(別名地衝):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足少陰腎脈所出為井木。實則瀉之。《銅人》針五分,無令出血,灸三壯。《明堂》灸不及針。《素注》針三分,留三呼。
白話文:
腳心中間凹陷的地方,縮腳蜷曲手指,宛轉移動取穴。找到白肉交界處,跪著施針。這裡是足少陰腎經絡脈穴的起點,稱為井木。如果經絡氣血實熱,則需要瀉除熱氣。根據《銅人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不要刺出血,灸三次壯。而《明堂》記載,灸法不及針法。根據《素問注釋》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的時間。
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善恐,惕惕如人將捕之,舌乾咽腫,上氣嗌乾,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病飢不嗜食,咳嗽身熱,喉閉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痺,胸脅滿悶,頭痛目眩,五指端盡痛,足不踐地,足下熱,男子如蠱,女子如娠,婦人無子,轉胞不得尿。
白話文:
症狀:
- 昏迷不醒,臉色漆黑如炭
- 咳嗽咳出帶血的痰
- 口渴喘氣
- 坐著想起身時,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
- 疑神疑鬼,被驚嚇的樣子,好像有人要抓他
- 舌頭乾澀,咽喉腫脹
- 呼吸困難,喉嚨發乾
- 心煩意亂,心口痛
- 黃疸
- 大便稀溏
- 大腿內側後方疼痛
- 四肢麻痺,昏厥
- 愛睡覺
- 愛打哈欠
- 小腹劇烈疼痛
- 腹瀉後,大便仍有重量感
- 小腿發冷發麻
- 腰痛
- 大便困難
- 心中鬱熱
- 皮膚疹子
- 癲癇
- 心臟疾病,飢餓而不思飲食
- 咳嗽發燒
- 喉嚨阻塞,舌頭發緊,失聲
- 突然心痛
- 喉嚨刺痛麻木
- 胸悶
- 頭痛目眩
- 手指尖和腳趾尖全部疼痛
- 不能站立
- 腳底發熱
- 男性如患蠱蟲病
- 女性如懷孕
- 女性不孕
- 子宮移位,小便困難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脅相引,忽忽喜忘,陰痺,腹脹,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納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風入腸中,癲病,俠臍痛,鼻衄不止,五疝,熱病先腰酸、喜渴數引飲,身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癲癲然,少氣,寒厥,霍亂轉筋,腎積賁豚。』
漢,濟北王阿母,病患熱厥,足熱,淳於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龍淵):
白話文:
《千金翼方》記載:
治療喘鳴、背脊兩側疼痛,精神恍惚健忘、陰部麻痺、腹脹、腰痛、食慾不振、氣喘逆亂、腳冷至膝蓋、喉嚨痛無法進食、發不出聲音、小便不暢、小腹痛、風邪進入腸道、癲癇、臍旁疼痛、鼻子出血不止、五種疝氣、發熱時先腰痠、口渴而多次飲水、身體特別是頸部疼痛且發冷、腳發熱不想說話、頭痛眩暈、呼吸困難、手腳冰涼痙攣、霍亂轉筋、腎臟積水腫脹、心動過速。
◎然谷(又名龍淵):
漢朝時,濟北王的母親患了發熱神昏的疾病,雙腳發熱。淳於意在她的腳心刺了一下,立刻就痊癒了。
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內踝前直下一寸,別於足太陰之郄,足少陰腎脈所溜為滎火。《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五呼,不宜見血,令人立飢欲食。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白話文:
腳內踝前面,骨頭下面凹陷處。另有說法認為,在內踝前方正下方一寸處,不同於足太陰經的「郄」穴,而是足少陰腎經的「滎」穴,火熱之氣流經此處。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艾灸此穴三次,針刺深度三分,保留時間五次呼氣,不宜見血,這樣做可以使人馬上感到飢餓想吃東西。
刺破腳底部的血管,如果刺中中脈血管,沒有出血的話,會引起腫脹。
主咽內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痺,淋瀝白濁,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自汗,盜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錐刺,墜墮惡血留內腹中,男子精泄,婦人無子,陰挺出,月事不調,陰癢,初生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一名呂細):
白話文:
喉嚨腫痛,無法吞嚥,有時唾液無法排出,心生恐懼,好像有人要捉拿,流涎喘息,呼吸困難,腳背腫脹不能行路,寒疝,小腹脹痛,上衝胸腔脅部,咳嗽咳出血,喉嚨麻痺,淋漓流出白色分泌物,痠痛難忍,不能久站,雙腳一冷一熱,舌頭腫大伸出,煩躁不安,口渴,自汗,盜汗,四肢無力,腹瀉,心痛如針刺,墮胎後有惡露殘留在腹中,男性精液外洩,女性不孕,陰部外露,月經不調,陰部瘙癢,初生兒臍部痙攣,口不能張開。
◎太谿穴(別名呂細穴):
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在腳內踝後方五分的部位,跟骨上方動脈的凹陷處。不論男女,如果這個脈搏存在,則能存活;如果消失了,就會死亡。這個穴位是足少陰腎經循行灌注的部位,是它的俞穴。
《素問注》記載,針灸這個穴位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的時間為七個呼吸,灸壯的數量為三壯。
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脊,傷寒手足厥冷。
白話文:
常見症狀:
- 長期瘧疾,咳嗽和逆氣
- 心臟疼痛如針刺
- 心臟脈搏微弱
- 手腳冰冷到關節
- 喘息
- 嘔吐
- 痰液粘稠
- 口中感覺像膠水
- 頻繁打嗝
- 腹部寒冷腹痛
- 發熱不流汗
- 嗜睡
- 尿液發黃
- 消瘦
- 便祕
- 咽喉腫痛吐血
- 寒熱交替,或關節疼痛
- 咳嗽,不思飲食
- 胸脅疼痛
- 背部消瘦
- 傷寒導致手腳冰涼
東垣曰:『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不令濕土克腎水,其穴在太谿。』《流注賦》云:『牙齒痛堪治。』
◎大鐘:
白話文:
東垣說:「治療痿證,要引導濕熱之氣,沿著胃氣的通道運行,不讓濕土(脾)剋制腎水。這個穴位位於太谿。」《流注賦》中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牙痛。」
◎大鐘:
散血定痛,通經閉,破血瘀,治血痢,止血崩,金瘡血出不止。
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銅人》灸三壯,針二分,留七呼。《素注》留三呼。主嘔吐,胸脹喘息,腹滿便難,腰脊痛,少氣,淋瀝洒淅,腹脊強,嗜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白話文:
小腿後腳後跟大骨兩條筋之間。連接足少陰經絡,分走於太陽經。《銅人經》在此灸三壯,針刺二分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素問註解》中留針三口氣的時間。主治嘔吐,胸悶氣喘,腹脹便祕,腰背痛,氣短,小便淋漓不暢,腹背肌肉痙攣疼痛,喜愛臥著,口中有熱氣,怕冷,想關閉門窗獨處,氣血不足,舌頭乾燥、咽喉中有食物梗噎無法下嚥,容易受驚嚇和不開心,喉嚨中有聲響,咳嗽吐出有異味的痰液,心煩氣悶。若實證則瀉下,虛證則補腰。
◎水泉:
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銅人》灸五壯,針四分。
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照海:
白話文:
◎水泉穴:
位於太谿穴下一寸,距內踝下方一寸處。屬足少陰腎經的郄穴。《銅人刺灸甲乙經》記載,可灸五壯,針刺四分。
主治:眼睛昏花看不清遠物,女子月經不來,經期來時心下疼痛,陰部腫脹,小便淋漓不止,腹中疼痛等。
◎照海穴:
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蹻脈所生。《素注》針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白話文:
腳踝內側下方四分處,前後有筋,上面有踝骨,下面有軟骨,穴位位於中間。這是陰蹻脈發生的部位。《素問》針灸四分,留針六個呼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三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咽乾,心悲不樂,四肢懈惰,久瘧,卒疝,嘔吐嗜臥,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小腹痛,婦女經逆,四肢淫濼,陰暴跳起或癢,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陰挺出,月水不調。
潔古曰:『癇病夜發灸陰蹻,照海穴也。』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白話文:
主要症狀有:
- 咽喉乾燥
- 心情憂鬱不樂
- 四肢無力慵懶
- 長期瘧疾
- 突然發作的疝氣
- 嘔吐嗜睡
- 中風後神志不清,不知疼痛
- 視力模糊,如見星光
- 小腹部疼痛
- 女性經期不規律
- 四肢水腫
- 生殖器劇烈跳動或發癢
- 清澈液體滲出
- 小腹部偏側疼痛
- 小便不利
- 生殖器突出
- 月經不調
◎復溜(又稱昌陽、伏白):
《潔古》上說:發作於夜晚的癲癇,可以灸腳上陰蹻穴,即足太陽膀胱經的照海穴。
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足少陰腎脈所行為經金。腎虛補之。《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白話文:
在腳內踝往上兩寸的地方,筋骨之間凹陷處,前面靠骨頭的穴位是復溜,後面靠筋的穴位是交信,這兩個穴位只隔著一條筋。足少陰腎經所循行的是金脈。腎虛時可以灸這個穴位。《素問注釋》說:針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五壯。《明堂灸經》說:灸七壯。
主腸澼,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視䀮䀮,善怒多言,舌乾,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腫水病(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俞,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重,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汗注不止,齒齲,脈微細不見,或時無脈。
◎交信:
白話文:
主治腸道攪動,腰脊內側疼痛,不能俯仰或起身坐下,目光呆滯,好發怒多說話,舌頭乾燥,胃部發熱,蟲子蠕動流口水,腳無力不能穿鞋,發冷但不覺得溫暖,腹部有雷鳴聲,腹脹如鼓,四肢腫脹,水氣病導致皮膚變色(青、赤、黃、白、黑,青色取穴井,紅色取穴滎,黃色取穴俞,白色取穴經,黑色取穴合),痔瘡流血,腹瀉後餘痛,尿淋漓不止,血尿,小便如撒火,骨頭時寒時熱,盜汗不止,牙齒腐壞,脈搏微弱細小看不見,有時甚至脈搏消失。
◎交信:
漢書曰:「協和氣血,以成文章。」故用藥遣方,必先調和其體,和而不平,則氣血行而有力,臟腑安而無邪。
足內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陰蹻脈之郄。《銅人》針四分,留十呼,灸三壯,《素注》留五呼。
白話文:
在腳踝內側骨頭上兩寸的位置,小腿內側前方的肌肉和後方的小腿內側肌肉之間,是陰蹻經的郄穴。
《銅人經》記載針刺四分深,留針的時間為十次呼吸,灸三壯。
《素問註解》記載留針的時間為五次呼吸。
主氣淋,頹疝,陰急,陰汗,瀉利赤白,氣熱癃,股樞內痛,大小便難,淋,女子漏血不止,陰挺出,月水不來,小腹偏痛,四肢淫濼,盜汗出。
白話文:
主要治療淋病、疝氣、尿急、盜汗、腹瀉呈鮮紅色或白色、氣熱導致小便困難、大腿根內側疼痛、大小便困難、淋病,女子經血不止、陰部突出、月經不來、小腹的一側疼痛、四肢潮濕、盜汗等症狀。
◎築賓:
內踝上五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素注》針三分,灸五壯。
主頹疝,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癲疾狂易,妄言怒罵,吐舌,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
白話文:
◎築賓:
腳踝內側上方五寸,小腿肌肉中間,屬陰維脈的郄穴。
《銅人針灸銅人經》刺入三寸,留針五次呼吸時間,灸五壯。《素問註釋集註》刺入三寸,灸五壯。
主治疝氣、小兒胎疝(疝氣併發症)、因疼痛而無法進食,癲癇、狂躁易怒,胡言亂語、發怒咒罵,吐舌,嘔吐涎沫,小腿肌肉疼痛。
◎陰谷:
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腎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膝蓋下方、內側股骨的後方,有大筋在下方,小筋在上。按壓時能感受到筋脈的彈性,需要彎曲膝蓋才能發現。足少陰腎經脈進入此處, נקרא נקודת合水。
根據《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在合水穴扎針四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便急引陰痛,陰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娠。
白話文:
膝蓋疼痛劇烈,像被錐子刺一樣,無法彎曲或伸直。舌頭伸長、流涎,心煩氣悶,小便困難,小便急促,陰部疼痛,男性生殖器勃起功能障礙,大腿內側疼痛,女性白帶過多,腹脹滿痛,呼吸困難,男性小便黃色混濁,女性出現懷孕樣症狀。
◎橫骨:
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
白話文:
◎橫骨:
在大赫穴下一寸,陰毛上方的橫骨中央,形狀彎曲如仰望的月亮中間,距離腹部各一寸。足少陰腎經、衝脈在此會合。在《銅人》中,可用艾灸三壯,但禁止針灸。
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自肓俞至橫骨六穴,《銅人》去腹中行各一十五分,錄之以備參考)。
白話文:
主要治療五淋(小便困難、灼熱、腥臭、頻尿、尿道痛),小便通暢困難,生殖器下部疼痛持續,小腹脹滿,眼睛發紅疼痛從眼角開始,五臟虛損,經脈受損(從肓俞穴到橫骨穴的六個穴位,《銅人》針刺法:從腹部刺入,各深入一寸五分。此處記載供參考)。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一寸,灸三壯。
主虛勞失精,男子陰器結縮,莖中痛,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赤帶。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一寸,灸五壯。
主賁豚,氣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月事不調。
◎四滿(一名髓府):
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積聚疝瘕,腸澼,大腸有水,臍下切痛,振寒,目內眥赤痛,婦人月水不調,惡血㽲痛,賁豚上下,無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泄氣,上下引腰脊痛,目內眥赤痛,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眥始。
按諸家俱以疝主於腎,故足少陰經窌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經,與腎絕無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訛。
◎商曲:
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
白話文:
◎大赫(又稱陰維、陰關):
在氣穴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灸五壯,針三分。《素靈注》記載針一寸,灸三壯。
主治虛勞失精,男子陰莖收縮,莖中疼痛,眼睛赤痛始於內眼角,婦女赤帶。
◎氣穴(又稱胞門、子戶):
在四滿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灸五壯,針三分。《素靈注》記載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賁豚(胸部脹氣),氣上下奔走引發腰脊疼痛,腹瀉不止,眼睛赤痛始於內眼角,婦女月經不調。
◎四滿(又稱髓府):
在中注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積聚疝氣,腸鳴,大腸積水,臍下切痛,發冷,眼睛內眼角赤痛,婦女月經不調,惡血腹痛,賁豚上下,不孕。
◎中注:
在肓俞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小腹有熱,大便乾燥不通,洩氣,上下引發腰脊疼痛,眼睛內眼角赤痛,女子月經不調。
◎肓俞:
在商曲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腹部切痛,寒性疝氣,大便乾燥,腹滿脹氣不通,心下有寒,眼睛赤痛始於內眼角。
備註:
各家都認為疝氣與腎臟有關,因此足少陰經的窌穴多兼治疝氣。丹溪認為疝氣實際上與肝經有關,與腎臟毫無關係。足以糾正歷代以來的錯誤說法。
◎商曲:
在石關下方一寸,和腹部相連各一寸五分。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記載針一寸,灸五壯。
主腹痛,腹中積聚,時切痛,腸中痛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自幽門至商曲,《銅人》去腹中行五分,《素注》一寸)。
◎石關:
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三壯。
白話文:
主治腹痛,腹中積聚有塊狀物,疼痛時發作劇烈,腸道疼痛,沒有食慾,眼睛發紅並疼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自幽門到商曲,《銅人》記載距離腹中五分,《素注》記載一寸)。
◎石關穴:
(位置)在肚臍下下一寸,沿腹中線兩側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交會的穴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一寸,灸三壯。
主噦噫嘔逆,腹痛氣淋,小便黃,大便不通,心下堅滿,脊強不利,多唾,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血上衝腹,痛不可忍。
白話文:
主要症狀:打嗝、嘔吐、腹痛伴有脹氣、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心窩處堅硬脹滿、脊椎僵硬不適、唾液增多、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女性不孕,體內有惡血,血液上衝腹部,疼痛難忍。
◎陰都(一名食宮):
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逆氣,腸鳴,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目赤痛從內眥始。
◎通谷:
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灸五壯。《明堂》灸三壯。
主失欠口呿,食飲善嘔,暴喑不能言,結積留飲,痃癖胸滿,食不化,心恍惚,喜嘔,目赤痛從內眥始。
◎幽門:
俠巨闕兩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陰都(又名食宮):
距離肚臍正下方一寸,向腹中行進各一寸五分。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提示針灸深度為三分,灸法為三壯。
此穴位主治身體寒熱交替、瘧疾,心下鬱悶、飽脹,氣息逆亂,腸鳴,肺部脹氣,脅肋下發熱疼痛,眼睛發紅疼痛,且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通谷:
距離幽門正下方一寸,向腹中行進各一寸五分。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提示針灸深度為五分,灸法為五壯。《明堂經》提示灸法為三壯。
此穴位主治口齒開合困難,飲食容易嘔吐,突然不能說話,積食停留,胸腹滿脹,食物消化不良,精神恍惚,喜歡嘔吐,眼睛發紅疼痛,且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幽門:
距離巨闕穴兩旁各一寸五分,凹陷處。足少陰經、衝脈在此交會。《銅人經》提示針灸深度為五分,灸法為五壯。
主小腹脹滿,嘔吐涎沫,喜唾,心下煩悶,胸中引痛,滿不嗜食,裡急數咳,健忘,泄利膿血,目赤痛從內眥始,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
白話文:
主要症狀包括:下腹部脹滿,嘔吐唾液泡沫,喜歡吐口水,心窩煩悶,胸中有疼痛,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腸胃急迫,經常咳嗽,健忘,腹瀉膿血,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女性胸痛,逆氣上衝,容易嘔吐食物且不能下嚥。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脅支滿,痛引胸,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咳逆嘔吐,不嗜食,喘息不得舉臂。
◎神封:
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嘔吐,洒淅惡寒,不嗜食。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不嗜食。
◎神藏:
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四分。
主嘔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滿,不嗜食。
◎彧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銅人》針四分,灸五壯。《明堂》灸三壯。
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脅支滿,涎出多唾。
◎俞府:
氣舍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咳逆上氣,嘔吐,喘嗽,腹脹不下食飲,胸中痛久喘,灸七壯效。
白話文:
◎步廊:
神封穴下方 1.6 寸的凹陷處,左右離胸部的中心線各 2 寸,仰臥位取穴。《素問註證發微》針刺 4 分,《銅人經》針刺 3 分,灸 5 壯。
主治胸脅滿痛,疼痛牽引到胸部,鼻子不通氣,呼吸困難,咳嗽嘔吐,食慾不振,喘息不能舉臂。
◎神封:
靈墟穴下方 1.6 寸的凹陷處,左右離胸部的中心線各 2 寸,仰臥位取穴。《素問註證發微》針刺 4 分,《銅人經》針刺 3 分,灸 5 壯。
主治胸悶喘不上氣,咳嗽嘔吐,乳癰,嘔吐,怕冷,食慾不振。
◎靈墟:
神藏穴下方 1.6 寸的凹陷處,左右離胸部的中心線各 2 寸,仰臥位取穴。《素問註證發微》針刺 4 分,《銅人經》針刺 3 分,灸 5 壯。
主治胸脅滿痛,疼痛牽引到胸部喘不上氣,咳嗽嘔吐,食慾不振。
◎神藏:
彧中穴下方 1.6 寸的凹陷處,左右離胸部的中心線各 2 寸,仰臥位取穴。《銅人經》灸 5 壯,針刺 3 分。《素問註證發微》針刺 4 分。
主治嘔吐,咳嗽嘔吐,喘不上氣,胸滿,食慾不振。
◎彧中:
俞府穴下方 1.6 寸的凹陷處,左右離胸部的中心線各 2 寸,仰臥位取穴。《銅人經》針刺 4 分,灸 5 壯。《明堂》灸 3 壯。
主治咳嗽嘔吐喘息不能進食,胸脅脹滿,口水多。
◎俞府:
氣舍穴下方,璇璣穴旁,各 2 寸的凹陷處,仰臥位取穴。《素問註證發微》針刺 4 分,灸 3 壯。《銅人經》針刺 3 分,灸 5 壯。
主治咳嗽嘔吐上氣,嘔吐,喘咳,腹脹進食困難,胸中疼痛伴有久咳,灸 7 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