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二 (10)
卷二 (10)
1. 奇經八脈第二
曰:氣獨行五臟,不營六腑何也?曰:氣之不行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其陰(一本無此二字)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難經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入喉嚨,交貫衝脈。此所以互相發明也。又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又曰: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自衝脈以下是謂奇經八脈)。
又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一云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此八脈之診也。(維脈帶脈皆見如此,詳《素問》痿論及見於《九卷》)
白話文:
奇經八脈第二
為什麼氣只運行於五臟,而不運行於六腑呢?因為氣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水流一樣,像日月運行一樣不停歇,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如同環狀無始無終,不知其規律,終止又開始。其溢出的氣,內部滋潤臟腑,外部濡養肌膚。
蹺脈有陰陽之分,怎麼區分它們呢?男子以陽蹺脈為數,女子以陰蹺脈為數;其應數的為經脈,不應數的為絡脈。
《難經》說:陽蹺脈起於腳跟內側,沿著外踝向上走,到達風池穴。陰蹺脈也起於腳跟內側,沿著內踝向上走,到達喉嚨,與衝脈交會。這就是它們互相闡明的道理。又說:陽維脈和陰維脈,維繫聯絡全身,但它們的氣血不能像環流一樣周而復始地滋養灌注。所以陽維脈起於諸陽會穴,陰維脈起於諸陰交穴。又說:帶脈起於脅肋部,環繞身體一周。(從衝脈以下所說的,就是奇經八脈)。
陰蹺脈生病,則陽脈緩慢而陰脈急促;陽蹺脈生病,則陰脈緩慢而陽脈急促。陽維脈維繫陽氣,陰維脈維繫陰氣。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生病,腰腹腫脹,像水囊一樣(也有人說腹部飽滿,腰部鬆軟,像坐在水中一樣)。這就是八脈的診斷方法。(維脈、帶脈的診斷方法也如同這樣,詳見《素問‧痿論》及《九卷》。
2. 脈度第三
黃帝問曰:願聞脈度?岐伯對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凡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頭至足,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長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凡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合一尺,凡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合八尺,二五合一尺,凡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孫絡之盛而有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脈的長度。岐伯回答說:手部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長度為五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三丈。手部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部中間,長度為三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一丈八尺,再加上零頭三尺,總共長二丈一尺。腳部的六條陽經,從頭到腳,長度為八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四丈八尺。腳部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部中間,長度為六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三丈六尺,再加上零頭三尺,總共長三丈九尺。
蹺脈從腳到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兩條蹺脈加起來總共長一丈四尺,再加上零頭一尺,總共長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條加起來總共長八尺,再加上零頭一尺,總共長九尺。以上所有經脈加起來總共長十六丈二尺。這些是氣運行的大通道。經脈是主要的,分支橫向的是絡脈,絡脈再分出去的是孫絡。孫絡如果過於旺盛而有血液積聚,就要治療並除去它;過於旺盛的要疏瀉;虛弱的要用藥補益。
3. 十二經標本第四
黃帝問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其氣內循於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之不循於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經之氣街者,能知解結,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濡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也。岐伯對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千金》云: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上頰頏顙。(《九卷》云:標在人迎頰上俠頏顙。)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千金》云:命門在心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三寸(一作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腋下合鉗上。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下內動脈是也。
手少陽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背腧。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標在腋下三寸。凡候此者,主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胻氣有街。故氣在頭者,上(一作止,下同)之於腦。在胸中者,上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上之於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胻者,上之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久存之,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所刺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者,難已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是儲藏精神、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接受水穀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的地方。它們的氣在體內循環,五臟之氣在內運行,而外則聯繫著肢體的各個關節。不循經脈而浮於體表的氣稱為衛氣,循經脈運行的精微之氣稱為營氣。陰陽相互依存,內外貫通,如同圓環沒有盡頭,運行得如此和諧完美,誰能完全了解它們的奧秘呢?雖然如此,它們的陰陽區分,都有其標、本、虛、實所處的不同位置。能夠辨別陰陽十二經脈的人,就能知道疾病的發生原因。
能夠掌握虛實所在的人,就能判斷病位的上下。了解六經的氣街,就能知道氣機鬱結的地方,疏通氣機的出入門戶。能夠了解虛實的堅硬或柔軟,就能知道如何補虛或瀉實。能夠了解六經的標本,在醫理上就沒有什麼可以迷惑的了。岐伯回答說:您的論述真是廣博精深啊!我將詳細地說明:
足太陽經的本,在腳跟向上五寸的部位,標在兩眼的內眥,內眥,又稱作命門。
足少陰經的本,在內踝骨下方三寸的部位,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下兩條脈絡。
足少陽經的本,在竅陰穴之間,標在耳朵前方的窗籠穴位置。窗籠穴指的是耳朵前的上下脈搏,用手按壓時能感覺到搏動的地方。
足陽明經的本,在厲兌穴,標在人迎穴上,向上到臉頰和額頭的部位。
足厥陰經的本,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標在背部的俞穴。
足太陰經的本,在足內踝前四寸的位置,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根部位。
手太陽經的本,在外踝骨的後方,標在命門穴上方一寸的位置。(有的說法是命門在心臟上方一寸。)
手少陽經的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三寸(有的說是兩寸)的位置,標在耳後上角下方外眼角的部位。
手陽明經的本,在肘關節的骨頭中間,向上到別陽穴,標在腋下,肘關節彎曲處的上方。
手太陰經的本,在寸口脈的部位,標在腋下的內動脈。
手少陽經的本,在兌骨的末端,標在背部的俞穴。
手心包經的本,在手掌後兩條筋脈之間,標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凡是診察這些部位,下部虛弱則會導致厥冷,下部實熱則會發熱,上部虛弱則會頭暈目眩,上部實熱則會感到熱痛。所以,實證要用瀉法使之消散,虛證要用補法使之興起。
接下來我來說說氣街: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脛部有氣街。氣在頭部的,向上引導到腦部。氣在胸部的,向上引導到胸骨和背部的俞穴。氣在腹部的,向上引導到背部的俞穴,以及在肚臍左右跳動的衝脈。
氣在脛部的,向上引導到氣街,以及在承山穴和腳踝以上的位置。在這些部位用毫針治療時,必須先按壓並保持一段時間,感覺手下有回應後再下針,治療頭痛眩暈、突然倒地,腹痛、腹部脹滿、暴脹,以及新產生的積聚。可以移動的積聚,容易治癒;不痛的積聚,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