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經脈根結第五

黃帝曰:天地相感,寒熱相移,陰陽之數,孰少孰多?陰道偶而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離,何補何瀉?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針之要,在於終始,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絕矣。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病起矣,故痿病者皆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節緩而不收者當核其本。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

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稟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則氣不足,而生病。闔折則氣弛而善悲,善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足太陽根於至陰,流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

足少陽根於竅陰,流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疑誤)、光明。

足陽明根於厲兌,流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

手太陽根於少澤,流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疑誤)、支正。

手少陽根於關衝,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

手陽明根於商陽,流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此所謂十二經絡也,絡盛者,當取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地之間互相感應,寒熱之氣相互轉移,陰陽的數量,究竟哪個多哪個少呢?陰氣的運行是偶數,陽氣的運行是奇數,春夏時節,陽氣多而陰氣少,陰陽不協調,應該如何補益或洩瀉?秋冬時節,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所以草木枯萎,雨水下降回歸大地,陰陽分離,應該如何補益或洩瀉?不正的邪氣離開經脈,多得數不清,如果不知道經脈的根源和歸結,五臟六腑的機能就會像關節折斷、樞紐損壞,開合失常,陰陽嚴重失調,就無法恢復。運用九針的要點,在於了解經脈的開始和終結,能了解開始和終結,一言就能說完,不了解開始和終結,針灸的道理就終止了。

足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至陰穴,歸結於命門穴,命門穴指的是眼睛。

足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厲兌穴,歸結於頏顙,頏顙指的是鉗大,鉗大指的是耳朵。

足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竅陰穴,歸結於窗籠,窗籠指的是耳朵。

足太陽經脈是「開」,足陽明經脈是「闔」,足少陽經脈是「樞」。所以關節折損,就會導致肌肉鬆弛、潰爛,而突發疾病,因此診察突發疾病,要取太陽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肌肉鬆弛、潰爛,說明皮肉鬆弛虛弱。閉合折損,就會導致氣血無法停止流通而產生痿症,因此痿症都要取陽明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氣血無法停止流通,是因真氣滯留,邪氣佔據。樞紐折損,就會導致骨頭搖動而無法安穩站立,所以骨頭搖動要取少陽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關節鬆弛無法收縮的要探究其根本。

足太陰經脈的根源在於隱白穴,歸結於太倉。

足厥陰經脈的根源在於大敦穴,歸結於玉英穴,聯繫到膻中穴。

足少陰經脈的根源在於湧泉穴,歸結於廉泉穴。

足太陰經脈是「開」,足厥陰經脈是「闔」,足少陰經脈是「樞」。所以開合折損,就會導致倉儲不能輸送到膈腔,膈腔出問題要取太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開合折損說明氣血不足,而產生疾病。閉合折損,就會導致氣血鬆弛而容易悲傷,容易悲傷要取厥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樞紐折損,就會導致經脈有阻結而不通暢,不通暢要取少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有阻結都取少陰經脈。

足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至陰穴,流向京骨穴,注入崑崙穴,進入天柱穴、飛揚穴。

足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竅陰穴,流向丘墟穴,注入陽輔穴,進入天容穴、光明穴。

足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厲兌穴,流向衝陽穴,注入下陵穴,進入人迎穴、豐隆穴。

手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少澤穴,流向陽谷穴,注入少海穴,進入天窗穴、支正穴。

手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關衝穴,流向陽池穴,注入支溝穴,進入天牖穴、外關穴。

手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商陽穴,流向合谷穴,注入陽谿穴,進入扶突穴、偏歷穴。這些就是所謂的十二經絡,經絡氣血旺盛,應該取這些穴位來治療。

2. 經筋第六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者,從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額(一作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鼽(《靈樞》作頄字)。

其下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於鼽。其病小指支踵跟痛(一作小指支踵痛),膕攣急,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於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

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鼽,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乃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弛縱緩不勝,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不勝收,故僻。治之於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痹。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臍兩脅痛,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足太陰而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踝踵,則與足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膂內俠脊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痓,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白話文:

經筋第六

足太陽經筋從小趾外側起始,連接到踝部,斜向上連接到膝蓋。它下方的一支,從足外側經過,連接到腳跟,向上循行跟腱連接到膕窩(膝蓋後方)。另一支則連接到大腿外側。向上經過膕窩內側與外側,與膕窩後方的經筋一起向上連接到臀部,再向上沿脊柱到達頸項。其中一支,另行連接到舌根。直行的一支,連接到枕骨,向上到達頭部下額(或面部),連接到鼻部。它的一支,成為眼睛上方的經筋,向下連接到下頜角(或面頰)。

它下方的一支,從腋後外側經過,連接到肩峰。其中一支,進入腋下,穿過鎖骨上窩,向上連接到肩胛骨上緣。還有一支,從鎖骨上窩出來,斜向上進入下頜角。它的病症是小趾、腳跟疼痛,膕窩肌肉痙攣,脊柱反弓,頸項肌肉僵硬,肩不能抬起,腋下到鎖骨上窩處絞痛,不能左右搖動。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患者感覺到的程度為準,以疼痛部位為施針點,稱為仲春痹。

足少陽經筋,從小趾和無名指之間起始,連接到外踝,向上沿腓骨外側經過,連接到膝外側。其中一支,另起於外踝後方的骨骼,向上經過大腿外側,前方的一支連接到伏兔穴(大腿前外側),後方的一支連接到臀部。直行的一支,向上經過肋骨下緣,向上經過腋前,連接到胸部乳房處,連接到鎖骨上窩。直行的一支,從腋下穿過鎖骨上窩,經過太陽穴前方,沿著耳後向上到達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到達下頜,向上連接到下頜角。

其中一支,連接到眼外角,稱為外維。它的病症是小趾和無名指之間轉筋,引起膝外側轉筋,膝關節不能屈伸,膕窩肌肉僵硬,前方牽引大腿外側,後方牽引臀部,肋骨下緣疼痛,向上牽引鎖骨上窩、胸部乳房和頸部,眼外角的經筋僵硬,從左側牽引到右側,右側眼睛睜不開,向上經過右側額角,與蹺脈一起運行,左側牽連到右側,因此損傷右側額角,右側足部不能使用,稱為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患者感覺到的程度為準,以疼痛部位為施針點,稱為孟春痹。

足陽明經筋,從中間三根腳趾起始,連接到足背,斜向外上方到達外踝後方的骨骼,向上連接到膝外側,直向上連接到大腿外側的髀樞穴,向上沿著肋部到達脊柱。直行的一支,向上沿著脛骨,連接到膝蓋。其中一支,連接到外踝後方的骨骼,與少陽經筋相合。直行的一支,向上經過伏兔穴,向上連接到大腿,匯聚於生殖器,向上到達腹部,佈滿腹部,到達鎖骨上窩而連接,向上到達頸部,經過口角,與下頜角相合,向下連接到鼻部,向上與太陽經筋相合。太陽經筋是眼睛上方的經筋,陽明經筋是眼睛下方的經筋。

其中一支,從面頰連接到耳前。它的病症是中指轉筋,小腿轉筋,腳趾僵硬,伏兔穴轉筋,大腿前側腫脹,疝氣,腹部肌肉緊張,牽引到鎖骨上窩和面頰,口角歪斜,嚴重時眼睛睜不開,發熱則肌肉鬆弛無力,眼睛睜不開。面頰肌肉遇寒則僵硬牽引面頰,使嘴巴歪斜;遇熱則肌肉鬆弛無力,因此嘴巴歪斜。治療方法是用馬膏塗敷僵硬部位,用白酒和桂枝塗敷鬆弛部位,用桑枝鉤挑,將生的桑灰放在坑中,高度與坐位相等,用膏藥熨敷僵硬的面頰,並飲用美酒,食用烤肉;不飲酒者,可自行按摩三次。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患者感覺到的程度為準,以疼痛部位為施針點。稱為季春痹。

足太陰經筋,從大腳趾內側末端起始,向上連接到內踝。直行的一支,向上連接到膝蓋內側的骨骼。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連接到大腿內側,匯聚於生殖器,向上到達腹部連接到肚臍,沿著腹部內側,連接到肋部,散佈於胸腔內。內側的一支,連接到脊柱。它的病症是大腳趾、內踝疼痛,轉筋,膝蓋內側骨骼疼痛,大腿內側牽引到大腿而疼痛,生殖器絞痛,向上到肚臍和兩肋疼痛,胸部和脊柱內側疼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患者感覺到的程度為準,以疼痛部位為施針點,稱為孟秋痹。

足少陰經筋,從小趾下方起始,進入足心,與足太陰經筋平行,斜行經過內踝下方,連接到踝部和腳跟,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向上連接到膝蓋內側骨骼下方,與太陰經筋平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連接到生殖器,沿著脊柱內側到達頸項,連接到枕骨,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它的病症是足部轉筋,經過的部位都疼痛和轉筋。病在內側者主要表現為癲癇和抽搐,病在外側者不能彎腰,病在內側者不能仰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