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一書,乃明代著名醫家汪機於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首刊之重要醫學專著,專研癰疽瘡瘍等外科疾病之診治。此書不僅承襲了前人醫學成就,更融入了汪機自身深厚的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特別是強調了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在外科領域的應用,對後世中醫外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書最核心的理念,在於深刻闡述「外科必本於內」的醫理。汪機在其前序中開宗明義指出,癰疽瘡瘍雖形見於外,實則根源於內在的病變。他引用《內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等論述,力證外證乃內因所致,「有諸中,然後形諸外」。因此,他嚴厲批評當時一些瘍醫「治外遺內」、「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認為這種僅憑瘡瘍外形施治而忽略內在臟腑氣血虛實的做法,是極其危險且不負責任的。他甚至從道德與因果的高度發出警告,認為誤人者終將承受「天責」、「神譴」,禍及子孫,足見其對此問題的重視與擔憂。

基於「知乎內,以求乎外」的指導思想,《外科理例》在診斷方法上,極為推崇脈診與整體症候的結合。卷一開篇即詳列「癰疽脈」與「治瘡脈訣」,細緻分析了各種脈象(如浮、洪、滑、數、散、芤、牢、實、弦、緊、澀、短、細、微、遲、緩、沉、虛、耎、弱、促、代、動)在癰疽瘡瘍病程不同階段所反映的病機、氣血狀態與預後吉凶。汪機在書中特別以按語形式強調:「今之瘍醫多不診脈。惟視瘡形以施治法。蓋瘡有表裡虛實之殊。兼有風寒暑濕之變。自非脈以別之。安得而察識乎。」他引用金元醫家李東垣「瘡瘍憑脈」之說,有力地論證了脈診是辨識外科疾病複雜內因、區分表裡虛實與邪氣性質的關鍵基石,是扭轉當時外科診斷弊病的必要手段。

除了脈診,汪機亦極為重視全身症候對預後的判斷。書中設有「七惡五善」與「諸惡瘡五逆」等專條,針對腸胃臟腑的癰疽瘡瘍,鉅細靡遺地列舉了提示病情好轉或危急的關鍵徵象。例如,「七惡」包括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膿色敗臭、目視不正、喘粗短氣、不能下食、聲嘶色敗、面目浮腫等危象;「五善」則包括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便利調勻、膿潰腫消、神彩精明、體氣平和等好轉跡象。「五逆」更是列出白睛青黑、服藥而嘔、腹痛渴甚等數條不可治的絕候,並明確指出這些都是「臟腑氣已絕」的表現。汪機提醒醫者,判斷預後需結合惡善證的多少、出現的緩急,以及病人本身的虛實體質、局部皮肉的急緊或緩虛狀態綜合考量,不可膠柱鼓瑟。這體現了他臨床思維的縝密與靈活性。

此外,書中還列出「定癰死地」及背、面、側面等特定部位不可患癰之處,如伏兔、腓腨、大椎、心鳩尾、垂膺等,提示病灶發生的位置對於預後具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內容結合了中醫經絡腧穴、氣血循行與局部組織特性的認識,為外科疾病的預後判斷提供了獨特的解剖學視角。

《外科理例》之名,本身即點出了全書的治學宗旨——以「理」為本,以「例」為用。如陳桷在序中所言,天下事皆有理,醫道亦然,包含正、偏、常、變。汪機認為診治外科疾病,核心在於依據其病理、生理的「理」,而非僅僅依循既定的藥方或手法。書中輯錄了大量古人論治癰疽瘡瘍的經驗與方法,這些都是供後學參考、推廣的「例」。汪機鼓勵讀者應透過這些醫案與論述,深入體會其背後的醫理,求索「古人不言之妙旨」,最終達到「臨病用藥,必求諸理」的境界,從而能夠靈活應對複雜多變的病情(「達乎變」),不至於泥於一隅。書中匯入薛己(薛先生)的心法,亦顯示汪機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的學術態度,力求建立更為完善的外科理論體系。

從書前的「石山先生自贊」及門人拜題可知,汪機不僅醫術高明,被譽為「盧扁再生」、「逼岐黃之真」,其品德亦備受讚譽。他孝親好儒,性情謙約節儉,將醫學視為「濟人為務」的仁術,樂於為人解除病苦。他著作等身,除了《外科理例》,尚有《素問抄》、《本草會編》、《脈訣刊誤》等多部醫學經典,顯示其醫學知識廣博,理論基礎深厚。這些背景使得《外科理例》的內容更具權威性與說服力。

總而言之,《外科理例》一書是明代中醫外科領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深刻批判了當時外科診治中存在的弊端,力挽狂瀾地將外科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提升到基於整體觀念、強調內外相關、注重辨證論治的高度。通過對脈診、全身症候及局部位置的詳盡分析,該書為外科疾病的診斷、預後判斷提供了系統而精微的指導。汪機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對醫理本源的探求,為後世中醫外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範式,是研究中醫外科史及汪機醫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前序

石山先生自贊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補遺

附方 (1)

附方 (2)

附方 (3)

附方 (4)

附方 (5)

附方 (6)

附方 (7)

附方 (8)

附方 (9)

附方 (10)

附方 (11)

附方 (12)

附方 (13)

附方 (14)

附方 (15)

附方 (16)

附方 (17)

附方 (18)

附方 (19)

附方 (20)

附方 (21)

附方 (22)

附方 (23)

附方 (24)

附方 (25)

附方 (26)

附方 (27)

附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