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論內消二十七

內消。當審淺深大小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腦背、腰項、臀腨、皆太陽經宜黃連羌活。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敗毒散。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疏利之。氣虛參耆為主。血虛當歸、人參為主,佐以消毒,加以引經。六經分野。各隨本經標本寒溫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

治與氣血虛同法。(凡栝蔞、射干、山甲、蟬酥、連翹、地丁、鼠黏子、金銀花、木鱉之類、皆內消之藥)

白話文:

內消的治療,要仔細觀察病灶的深淺、大小以及經絡的部位,判斷脈象的虛實情況。例如,頭部、背部、腰部、臀部等部位都屬於太陽經,可以用黃連、羌活治療。背部連接到脅肋部位,則屬於少陽經的範圍,宜用敗毒散。如果病情表現為實證,脈象也實,則可以用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瀉下通利的中藥。如果氣虛,則以人參、黃耆為主藥;如果血虛,則以當歸、人參為主藥,再配合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並佐以引導藥物使藥力到達病灶。治療時要根據六經的病位分佈,依據各自的標本、寒溫、氣血盛衰情況,來決定補瀉的方法。唯獨少陽經的治療,與氣血虛弱的治療方法相同。

凡是栝樓、射干、山甲、蟬蛻、連翹、紫花地丁、鼠粘子、金銀花、木鱉子等,都屬於內消的藥物。

2. 內托二十八

一、凡癰疽已成。血氣虛者。邪氣深者。邪氣散慢,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破後膿少,或膿清稀,或堅硬不軟,或雖得膿而根腳紅腫開大,皆氣血虛,邪氣盛,兼以六淫之邪變生。諸症必用內托,令其毒熱出於肌表,則易愈也。內托以補藥為主,活血驅邪之藥為臣,或以芳香之藥行其鬱滯。

或加溫熱之藥御其風寒。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烈,恍惚不寧,外證沉深者,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或問內托,河間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宜復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復煎散,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

白話文:

凡是癰疽已經形成,且患者血氣虛弱、邪氣深在、邪氣散漫不能突出、膿液不易排出,或者膿液少、膿液稀薄、腫塊堅硬不軟,或者雖然有膿液,但根部紅腫且範圍擴大,這些都是氣血虛弱、邪氣盛,又兼夾外邪(六淫)所致。這些情況都必須使用內托法治療,讓毒熱從肌膚表面排出,這樣才能容易痊癒。內托法以補益藥物為主,活血驅邪藥物為輔,可以加入芳香藥物疏通鬱滯,或者加入溫熱藥物驅散風寒。

也有一些瘡疽腫痛,發病一兩天就感覺脈象沉細而煩悶、臟腑虛弱、皮膚冰冷,邪毒猛烈,患者精神恍惚不安,外在症狀深在的,就要使用托裡散或增減茯苓湯等溫熱藥物治療。

有人問到內托法,河間先生治療腫脹在外的病症,病根不深,症狀表淺,脈象多浮,病在皮肉之間,如果不是氣盛,就一定會侵犯到內臟。這種情況急需使用內托法,宜煎服除濕散鬱的藥方,使胃氣平和。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再煎服半劑;如果出現大便秘結和煩熱,少服用一些黃連湯;如果略微腹瀉且煩熱已退,就再服用之前的藥方。這樣就能使營衛之氣都通暢,邪氣就無法侵犯內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