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辨癰疽癤癧二十

瘡瘍有癰疽,癤癧。輕重淺深。

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

若東垣用藥處方是矣。

矧有兼風、兼濕、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病本不同,治當求責。

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

白話文:

膿瘡有癰疽、癤癧等,輕重深淺不一,有的只發生在一條經脈上,有的則涉及兩條經脈。治療時應只針對相關的一、二條經脈,避免干擾其他經脈。東垣(指張仲景)的用藥和處方就符合這個原則。如果還有兼夾風、濕、痰、氣、血、陰虛等證狀,病因就不相同了,治療時應針對病因。膿瘡鬱結不通,民間俗稱昏迷,這就需要發汗治療才能痊癒。

2. 辨瘤二十一

若發腫都軟不痛者。血瘤。虛腫而黃者水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治於壯年。可無後憂。

白話文:

若腫塊摸起來柔軟不痛,是血瘤。腫脹虛浮且發黃的,是水腫。腫塊逐漸增大,但不發熱,時常牽扯疼痛的,是氣瘤。氣滯導致的腫塊,細小,久治不癒,日後可能化膿。各種癃、瘤、疣、贅等,到老年都會自行潰爛。要在壯年時治療,才能避免後患。

3. 瘡疽分虛實用藥二十二

瘡疽痛息自寧。飲食知味。脈證俱緩。緩則治本。故可以王道平和之藥徐而治之。亦無不愈。若脈實焮腫,煩躁。寒熱。脈證俱實。非硝黃猛烈之劑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劑則非也。若瘡瘍聚腫不潰。潰而膿水清稀。或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或手足並冷。此脈證俱虛。

非大補之。藥不能平。投以硝黃攻伐之劑亦非也。故治其證者。當辨表裡虛實。隨宜治之。庶得萬全。

白話文:

瘡疽疼痛自行緩解,能吃能喝,脈象平和,症狀也輕緩。這表示病情已趨緩和,可以治療根本病因。因此,可以用平和溫和的中藥慢慢調理,一定能痊癒。

但如果脈象有力,腫脹明顯,煩躁不安,伴隨寒熱,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實證,就必須用硝石、黃連等猛烈藥物才能根治。如果用溫和的藥物,效果不佳。

如果瘡瘍腫脹不潰爛,潰爛後膿水稀薄,或伴隨腹瀉、腸鳴、食慾不振、嘔吐不止,甚至手腳冰冷,這表示是氣血虛弱的證狀。這種情況,若非大補元氣的藥物,無法治愈。而使用攻伐性的硝石、黃連等藥物,也是錯誤的。

所以治療瘡疽,必須辨別表裡虛實,根據具體情況用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4. 治瘡須分補瀉二十三

東垣云:瘡疽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 受之外者,法當托裡以溫劑,反用寒藥,則是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 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裡,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矣。 殆必表裡通潰,共通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重則死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說:瘡疽的病因,有內外之分,治療也需根據寒熱不同而異。如果瘡疽是外感引起的,應該採用溫熱的藥物托裡祛邪,如果反而使用寒涼藥物,就會把皮毛的邪氣逼入骨髓。如果瘡疽是內傷引起的,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疏通泄利,如果反而使用溫熱的藥物托裡,就會使骨髓的病氣上犯皮毛。這樣表裡都會潰爛,成為一個整體的瘡瘍,邪氣加重形成毒素,痛苦加倍,輕則危急,重則死亡。

5. 男女癰疽治法不同二十四

男婦癰疽,精要謂治法無異。

丹溪曰:婦人情性執著,比之男子,其難何止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著為慮。

向見一婦早寡,善飲啖,形肥偉,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間背疽近正脊。醫乃橫直裂開取血;雜以五香十宣散;酒飲月餘,未嘗及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執著之滯,時令之熱。竟至平陷。淹延兩三月不愈。

白話文:

男女患癰疽,古籍認為治療方法相同。但丹溪認為,婦女的性格執拗,比男人難治十倍不止。即使是虛證需要補益,也要考慮其執拗的性格。我曾見過一位早年守寡的婦女,嗜酒貪食,身材肥胖,性情乖戾,六十六歲時,七月間背上長了個靠近脊椎的癰疽。醫生直接將其切開排膿,並用五香十宣散外敷,以酒送服藥物,一個多月了,卻從未考慮到她守寡的鬱結之氣、嗜酒食肉的毒素積累、性格執拗不通、以及盛夏酷暑的季節因素,導致病情反覆,潰瘍久久不癒,拖延了兩三個月的時間。

6. 小兒瘡疽二十五

小兒純陽多熱。心氣鬱而多瘡疽。胎食過而受熱毒。犀角散為最。余如常法。大下恐傷其胃。

白話文:

小孩子陽氣旺盛,容易內熱。心氣鬱結,就容易長瘡疽。胎裡帶來的食物積滯,又加上外感熱毒,情況就更嚴重了。犀角散最有效。其他治療方法可參考常規療法。但瀉下過度,恐怕會傷到孩子的脾胃。

7. 癰疽當分經絡二十六

丹溪曰:六陽、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概論。 諸經惟少陽厥陰生癰,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血少肌肉難長,瘡久不合,必成死證。或者遽用驅毒利藥以伐陰分之血,禍不旋踵。 才得腫痛,參之脈症,若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紓氣藥,虛虛之禍如□掌耳。

一人年三十,左腿外廉紅腫;一人年四十,脅下紅腫。二人皆不預防本經少陽血少,孟浪用大黃攻裡而死。

一人年六十,左膊外側一核;一女髀骨中痛。二人亦不預防本經血少,孟浪用五香十宣散表而死。

按此,分經不致有犯禁壞逆之失。然手少陽、少陰、太陰;足少陽、少陰、太陰,俱多氣少血也。手厥陰、太陽;足厥陰、太陽,俱多血少氣也。手足陽明,俱多血多氣也。

以上病例: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只宜補形氣,調經脈,瘡當自消,不待汗下而已也。若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

白話文:

朱丹溪說:六陽經、六陰經,有氣多血少的人,有氣少血多的人,也有氣多血多的人,不能一概而論。各種經脈中,只有少陽經和厥陰經容易生癰疽。因此應該預防。因為這兩種經脈氣多血少,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瘡瘍癒合困難,久而久之必然變成危急的病症。有些人急忙使用驅毒瀉火的藥物來損傷陰分之血,禍患很快就會發生。一旦出現腫痛,就要參考脈象和症狀。如果病人虛弱,就應該給予滋補藥物,使氣血不致虧損,這樣就能保住性命。如果使用一般的清熱解毒和疏通氣血的藥物,反而會加重虛弱的病情,後果就像掌上的紋路一樣清楚可見。

有一個三十歲的人,左腿外側紅腫;另一個四十歲的人,脅下紅腫。這兩個人都沒有預防少陽經血虛的問題,輕率地使用大黃攻下,結果都死了。

有一個六十歲的人,左臂外側長了一個腫塊;一個女子大腿骨附近疼痛。這兩個人同樣沒有預防本經血虛的問題,輕率地使用五香十宣散等外用藥物,結果都死了。

總之,分辨經絡才能避免用藥禁忌和錯誤。但手少陽、少陰、太陰經,以及足少陽、少陰、太陰經都多氣少血;手厥陰、太陽經,以及足厥陰、太陽經都多血少氣;手足陽明經則都氣多血多。

以上這些病例,都不是因為膏粱厚味、丹毒火熱等外邪引起的,而是因為虛勞、氣鬱導致的。只要補益身體元氣,調和經脈,瘡瘍自然會消退,不需要依靠發汗等方法。如果不明瞭脈象、症狀、經絡受病的不同之處,就先犯了治療的禁忌,因此才會導致治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