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瘡名有三曰癤曰癰曰疽十九

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如不破,用簪針丸。

○癰者,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惡寒,煩渴,或不熱,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證毒氣浮淺,春夏宜防風敗毒散,加蔥薑棗煎,秋冬去蔥薑棗,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蔞,身半以下,加射干,又有皮色不變,但肌肉內微痛,甚發熱惡寒,煩渴,此證熱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軟,膿成,用火烙烙開,以決大膿,宜服托裡之藥。

○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發之兆,或誤觸者,便覺微赤腫痛,三四日後,根腳赤暈展開,渾身壯熱微渴,瘡上亦熱,此疽也,疽上或漸生白粒如黍米,逐個用銀篦挑去,勿令見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見血尤妙,卻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瘡頭無數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夏用黃連羌活散,夏初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氣實,脈洪滑有力,痛腫焮開,壯熱便閉,宜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選用通利,又有初生白粒,誤觸後,便覺情思不暢,背重如石,身體煩疼,胸膈痞悶,怕聞食氣,此謂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惡,內連腑臟,疽頂白粒如椒者數十,間有大如連子蜂房者,指⿰扌柰有膿不流,時有清水微腫不突,根腳紅暈,漸漸展開,或癢痛,或不痛,疽不甚熱,瘡反陷下,如領之皮,漸變黑色,恍惚沉重,脈若虛弱,便用大料參耆歸術,濃煎調理。

白話文:

瘡瘍有三種:癤、癰、疽。

癤,初期皮膚突起,發紅,沒有深部組織的炎症反應,腫脹範圍僅一兩寸,輕微疼痛。幾天后腫塊變軟,表皮脫落,流出青色水樣液體,之後自行破潰流膿。如果不能自行破潰,可用針挑破。

癰,初期紅腫突起,範圍三四寸,發熱惡寒,口渴煩躁,或不發熱,但疼痛劇烈。四五天后按壓腫塊感覺變軟。此為毒氣浮淺之症。春夏季宜用防風敗毒散,加蔥、薑、棗煎服;秋冬則去掉蔥、薑、棗,加木香。若腫脹範圍超過半身,加栝蔞;若在半身以下,加射干。也有些情況皮膚顏色不變,僅肌肉內微痛,伴隨發熱惡寒、口渴煩躁,此為熱毒深入之症。久之按壓腫塊中心變軟,膿液形成,可用火烙開,排出膿液,並服用托裡(補益正氣)的藥物。

疽,初期出現像粟米大小的白點,伴隨瘙癢疼痛,觸碰時疼痛感會傳到心臟,這是疽的早期徵兆。

或因觸碰而導致局部發紅腫痛,三四天后,紅腫範圍擴大,全身發熱,輕微口渴,患處也發熱。疽的患處可能逐漸出現像黍米大小的白點,可用銀針挑除,避免出血,少量出血也無妨,不出血更好。挑除後,用老皮散敷貼。五到七天后,患處出現許多像蜂窩狀的小孔,膿液卻無法排出。冬季用五香連翹湯,夏季用黃連羌活散,初夏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秋季去掉蔥、棗,加木香。如果患者氣血實證,脈象洪大有力,腫痛明顯,發熱便秘,則應服用五利大黃湯、復元通等通利之劑。

也有些情況,初期出現白點,觸碰後出現胸悶氣滯,背部沉重如石,全身煩躁疼痛,胸膈痞悶,聞到食物氣味就害怕。這稱為「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入,影響臟腑。疽頂部出現許多像胡椒粒大小的白點,間或有像蓮子大小的蜂窩狀膿腫,膿液無法排出,有時會出現少量清水樣滲出,腫脹不明顯,紅腫範圍逐漸擴大,可能伴隨瘙癢疼痛或不痛,疽的熱象不重,患處反而下陷,像領口皮膚一樣,逐漸變黑,患者感覺恍惚沉重,脈象虛弱。此時應服用大棗、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藥物,濃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