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腫瘍二十九

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宜戒孟浪之非。

白話文:

腫瘍內外都腫脹阻塞。治療應以疏通裡表、散結為主。如果使用大黃,要避免魯莽用藥。

2. 潰瘍三十

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欲用香燥。宜戒虛虛之失。

白話文:

潰瘍的內外都虛弱,治療應以補益為主。如果想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則應避免過度傷陰耗氣,造成虛上加虛的錯誤。

3. 外施貼藥三十一

外施貼藥。正是發表之意。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得冷則凝。庸醫敷貼冷藥。豈理也哉。

一人年五十。嗜酒與煎爆。後左絲竹空忽努出一角。以硝黃腦子庵之。致斃。

白話文:

外敷貼藥,目的是發散體表之邪氣。經書上說:「發表不遠熱」,意思是發散體表邪氣,才能使內在的熱邪不至於深入。總之,氣遇熱則散開,遇冷則凝縮。庸醫卻用冷藥外敷,豈不是荒謬嗎?

曾經有位五十歲的人,嗜酒又喜歡吃煎炸的食物,後來左肋下突然凸出一塊,用硝石、黃丹等藥物外敷,結果導致死亡。

4. 瘡瘍作渴三十二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耆湯。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

精要曰。口渴與口乾不同。不宜用丹藥鎮墜。禍如反掌。惟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甚妙。

丹溪曰。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止也。

精要曰。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

丹溪曰。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後渴。多因血氣之虛。何待利後方議甚虛也。

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耆以補氣。歸、苓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

一人渴後發背未潰。脈數無力。此陰虛火動。用加減八味丸。㕮咀二劑。稍緩次用丸劑而愈。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治以此藥不信。自用滋陰等藥愈盛。七惡並致而沒。

東坦云。論人病疽愈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一貴人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予用加減八味丸。諸醫大笑。云此能止渴。我輩不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烏梅、紫蘇、參、苓、百藥煎等劑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藥。三日渴止。其疾本以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藥生水降火為最。患者鑑之。

附子氣味勁悍。有回陽之功。命門火衰。非此不補。性雖有毒。但炮製有法。或用甘草、防風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復與地黃等味同用。以制其熱。潤其燥。緩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駕馭其剽悍之勢。則雖久服亦無害也。觀東垣八味丸論。則較然矣。

精要曰。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

丹溪曰。夫當此時氣血兩虛。當用參耆補氣。歸、苄補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佐以肉桂以導水耶。若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亦為切當。忍冬養血。黃耆補氣。渴何由作。(機)按丹溪所言。與前八味丸論治不合。宜以脈證別之。庶幾兩得其宜。而無背馳之失也。

白話文:

瘡瘍伴隨口渴的治療方法

瘡瘍出現口渴,不論腫脹或潰爛,只要脈搏數且發熱口渴,就用竹葉黃耆湯。如果脈搏不數、不發熱,或者脈搏數但無力且口渴、口乾,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脈搏數且便秘,就用清涼飲。如果寸口脈洪大,按壓無力且口渴,就用加減八味丸。如果治療口乾舌苔黃、不停喝水,這個加減八味丸尤其有效。

精要指出:口渴和口乾不同,不適合用丹藥來鎮壓,後果可能適得其反,最好用桑枝煎五味湯來滋陰補水,效果很好。

丹溪認為:不論是飲食引起的內火,還是怒氣、房事過度引起的火氣,口渴都不容易治癒。

精要指出:瘡瘍引起的口渴很嚴重,要緊急服用神仙追毒丸,排出毒素,並可選擇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等藥物。如果瀉藥後仍然口渴,就用滋陰補氣的藥物,等到津液生成,氣血充盈,口渴自然就會停止。

丹溪認為:出現嚴重口渴就使用瀉藥,如果沒有明確的脈象和證狀,怎麼知道應該瀉下?後面又說瀉下後仍然口渴,就用補藥,也沒有明確說明脈象和證狀,恐怕只是認為只要口渴就瀉下,瀉下後仍然口渴就用補藥。古人治療未病,能這樣用藥嗎?況且口渴屬於上焦的症狀,在腫瘍期間或許可以使用,但如果已經潰瘍後口渴,大多是因為氣血虛弱,為什麼要等到瀉下後才考慮氣血虛弱呢?

癰疽出現口渴,是氣血兩虛,就用人參、黃耆補氣,當歸、茯苓養血,或者用忍冬丸、黃耆六一湯。

有一個病人,口渴之後出現發背(背部癰疽),尚未潰爛,脈搏數但無力,這是陰虛火旺,用加減八味丸,服用兩劑後稍有好轉,之後改用丸劑服用痊癒。

有一個病人患腦疽伴隨口渴,雖然脈象洪大,但按壓無力,用這個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自己改用滋陰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最後七竅流血而死。

東垣指出:論及人患癰疽痊癒後出現口渴,大多難以挽救,只有加減八味丸最好。因為癰疽大多是因虛弱而得,癰疽痊癒後出現口渴的,服用這個丸藥,口渴就會停止;癰疽痊癒但沒有口渴的,服用這個丸藥,就不會出現口渴;或者還沒出現癰疽就先出現口渴的,服用這個丸藥,不僅口渴會停止,而且癰疽也不會產生。

一位貴人,癰疽尚未痊癒就出現口渴,一天喝水幾升,我用加減八味丸治療,其他醫生都嘲笑我,說這個藥能止渴?我們這些醫生也不用混了。他們都用木瓜、烏梅、紫蘇、人參、茯苓、百藥煎等藥物,結果口渴更嚴重了。不得已,我用了這個藥,三天後口渴就停止了。他的病是因為腎水枯竭,心火上升,所以產生口渴。這個藥能滋陰降火,效果最好,患者應該以此為鑑。

附子氣味辛辣強悍,有回陽的功效,命門火衰,非此不可補。雖然性有毒,但炮製方法得當,可以與甘草、防風一起炒,或者用童便浸泡很長時間去除毒性,再與地黃等藥物一起服用,以制約其熱性,滋潤其燥性,緩解其急迫性,利用其快速見效的功效,控制其強悍之勢,這樣即使長期服用也沒有害處。參看東垣的八味丸論述,就可以明白了。

精要指出:癰疽痊癒後出現口渴,用加減八味丸。

丹溪認為:此時氣血兩虛,應該用人參、黃耆補氣,當歸、生地黃補血,口渴自然會停止,為什麼要用澤瀉、茯苓佐以肉桂來利水呢?如果用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也很合適,忍冬養血,黃耆補氣,口渴怎麼會產生呢?機敏的讀者按:丹溪所說,與前面關於八味丸的論述不符,應該根據脈象和證狀來區分,這樣才能兩全其美,避免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