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0)
卷一 (10)
1. 瘡瘍嘔逆三十三
精要云。有二證。一謂初發,不曾得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謂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
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托裡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徒溫暖以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不食者,宜參耆白朮膏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亦用獨參湯而愈者。
山藥丸緩急未易治。○河間謂病瘡嘔逆,濕氣侵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海藏云。吐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噦者無物有聲,乃氣病也;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曰。嘔家雖有陽明證,勿下之。咳逆者,火自下衝上胃口而作聲也。病後胃虛所致,陰大虛也。病而至此多危。
善於治者,豈可泛言嘔吐無分別耶。
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煎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
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多,熱盛脈數,去死為近,豈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白話文:
瘡瘍嘔逆三十三
精要裡說,這種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剛發病,還沒用內托散治療,熱邪藏在心裡;一種是氣虛,脾胃功能不好,熱邪也藏在心裡。熱邪藏在心裡的情況,用內托散;氣虛的,用嘉禾散;寒熱交加的,用正氣散,並配合山藥丸補腎。
朱丹溪說,各種逆氣衝上導致嘔吐呃逆的,都屬於火邪。內托散性涼,本來就有清降火邪的作用。而嘉禾散只是溫暖,反而助長火邪。山藥丸補腎,可以增強下焦的陰氣,這比較符合病情。但是治療嘔吐要分階段,腫瘍期要治毒氣上攻;潰瘍後要補陰虛。如果老年人因為疽瘡潰爛後嘔吐不進食,可以用參耆白朮膏加一些輔助藥物。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用藥,也有人單用獨參湯就治好的。
山藥丸緩解病情,治療效果卻不太穩定。○張元素說,瘡瘍嘔吐,是因為濕邪侵犯了胃部,藥方中白朮的用量要加倍。李東垣說,嘔吐有東西吐出來但沒有聲音,是血症;呃逆沒有東西吐出來但有聲音,是氣症;嘔吐有聲音又有東西吐出來,是氣血都病了。張仲景說,即使嘔吐的病人有陽明證候,也不要瀉下。呃逆是火邪從下往上衝到胃部發出的聲音,是病後胃虛造成的,陰氣大傷,病情發展到這一步,多半很危險。
善於治病的人,怎麼能籠統地說嘔吐而沒有區別呢?
熱盛脈數,參考精要方中的漏蘆湯、單煎大黃湯等。如果熱證不重,脈象緩弱,就用五香連翹湯。
朱丹溪說,熱盛脈數,如果腫瘍期臟腑閉塞、身體實證,還可以考慮用這些方子。但是如果潰瘍後膿血排出很多,熱盛脈數,那就接近死亡了,怎麼能瀉下呢?脈象緩弱,古人都認為邪毒已經散了,五香連翹湯這種升散的藥,還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