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卷一 (11)
卷一 (11)
1. 瘡腫寒熱用藥法三十四
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治熱以寒。而熱彌熾。何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腎。腎水滋。熱自除。腎虛生寒者。當補其心。心火降。寒自退。此所謂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類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蓋治寒以熱。
必涼而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此亦欲其調和也。其間有正有權者。蓋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權也。
白話文:
經常看到用熱法治療寒症,寒症卻更加嚴重;用寒法治療熱症,熱症卻更加熾盛。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心臟實熱的人,應該滋補腎臟,腎水充足了,熱症自然會消除;腎臟虛寒的人,應該補益心臟,心火下降了,寒症自然會退去。這就是所謂的:寒症用熱法治療時,要從陰性方面著手;熱症用寒法治療時,要從陽性方面著手。
此外,寒症的成因是熱症,就要用熱法治療;熱症的成因是寒症,就要用寒法治療。關鍵在於通曉疾病的類別和道理。還聽說過,病症輕微的要反其道而治;病症嚴重的就要順其自然。所以,用熱法治療寒症,必須溫和緩慢地進行;用寒法治療熱症,必須溫和緩慢地進行。這也是為了使寒熱達到平衡。其中有些是符合常理的治療方法,有些則是權宜之計。因為疾病有輕重之分,輕微的疾病可以用反向療法,這是符合常理的;嚴重的疾病就要順勢治療,這是權宜之計。
2. 瘡瘍面赤不得攻下三十五
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大熱。禁不得攻裡。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去。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若見風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也。若只乾燥秘澀。只宜潤之不可。(注:「可」下疑有脫。)
白話文:
瘡瘍和其他疾病,如果患處皮膚發紅,即使內有鬱積的熱邪,也不可攻下(瀉下)。這是因為陽氣鬱結不通,邪氣停滯在經絡之中,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來驅除邪氣。所以說,陽熱鬱結就要發散它。即使大便幾天不通,也應多用發散表邪的藥物,以疏通陽氣,少加一些滋潤乾燥的藥物。如果出現風脈(脈象)和風邪的症狀,就只可以用發散風邪的藥物,大便自然就能通利。如果只是乾燥便秘,就只應該潤腸通便,不可攻下。
3. 論瘡瘍發寒熱或汗三十六
瘡瘍發寒熱。多汗。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又有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精要言以上之證。不可專以為熱。亦有氣虛而得。亦有因怒而得。或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然者。
丹溪曰。因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脾藥調養之。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泄衛之藥。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泄衛可乎。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抑不知其用於腫瘍耶。潰瘍耶。
白話文:
瘡瘍發病時會有寒熱交替,並伴隨多汗,有時先寒後熱,有時先熱後寒,有的持續多日,有的間歇發作。通常在寒熱發作前會先嘔吐痰液。寒熱消退後會大量出汗。總而言之,以上這些症狀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熱證,也可能是氣虛、怒氣或受寒邪,以及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
朱丹溪說,如果是氣虛引起的,就應該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生氣引起的,就應該用順氣的藥物來調理;如果是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就應該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治療。現在常用的「不換金正氣散」是溫散泄衛的藥物,想只用一兩個人參就能抵消十四兩泄衛藥物的功效,可能嗎?如果用於因腫瘍而受寒邪的患者,或許還有點效果。但對於氣虛、因怒、脾胃失調引起的瘡瘍,這個方子真的能兼顧治療嗎?而且,這個方子是用於腫瘍還是潰瘍,也不清楚。
4. 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三十七
凡疽疾咽喉口舌生瘡。精要歸罪不得內托。以致熱毒衝心。
一貴人病此。與琥珀犀角膏。一日而安。
丹溪曰。腫瘍用之。尚為近理。若潰瘍後用之。彼犀角之升散。寧不助邪致虛以速其死也。後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耆。用黃耆則知為虛矣。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膿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刀劍。
白話文:
凡是疽疾導致咽喉、口舌生瘡的病症,其根本原因在於精氣虧損,無法內外協調,導致熱毒衝擊心臟。
曾有一位貴人患此病,服用琥珀犀角膏,一天就痊癒了。
朱丹溪說:腫瘍初期使用琥珀犀角膏尚可,但如果已經潰爛再用,犀角的升散作用,豈不是會助長邪氣,耗傷元氣,加速死亡?後來出現的犀角散,用大黃配黃耆,用黃耆說明知道是虛症,用大黃又好像懷疑有實熱。其實瘡瘍膿腫都是體虛的表現,即使有舊熱,也會隨著膿血的排出逐漸消退,何必用峻猛寒涼的藥物傷及臟腑?尤其在秋冬季節,豈不是如同刀劍加傷?
5. 論瘡瘍食肉三十八
東垣曰。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乃營氣而作。今反補之。自棄何異。雖用藥治。不能愈也。
精要曰。羊、雞、牛、鵝、魚、面、煎爆、炒、炙、酒等味。犯之必發熱。用梔子黃苓湯最效。
丹溪曰。梔苓、苦參、犀角。佐輔人參。固可解食毒之熱。若寒月與虛人。寧無加減乎。內經謂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此言瘡疽之因也。禁戒厚味。恐其引起宿火之熱。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當謹。若素貧者大不然矣。
予治一人。背癰徑尺。穴深而黑。家貧得此。急作參耆歸術膏。多肉餛飩與之而安。多肉餛飩補氣之有益者也。
白話文:
東垣認為,瘡瘍患者吃肉,簡直是自毀自傷。瘡瘍是因為營氣不足而引起的,現在卻用肉來進補,豈不是自找麻煩?即使用藥治療,也很難痊癒。
《瘡瘍精要》記載,羊肉、雞肉、牛肉、鵝肉、魚肉、麵食,以及煎炸炒炙等烹飪方法製作的食物,還有酒,這些食物吃了都會導致瘡瘍發熱加重。此時使用梔子黃苓湯最有效。
朱丹溪認為,梔子、黃苓、苦參、犀角,再輔以人參,可以有效治療因吃肉引起的瘡瘍發熱。但是,如果是在寒冷的月份或者體質虛弱的人,用藥時還需要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內經提到,過度食用肥甘厚味會導致足部生長大疔瘡,這說明肥甘厚味是瘡瘍的誘因之一。所以要禁忌厚味,避免引起體內宿火,這是富貴人家應該謹慎注意的,但對於貧苦人家則不必過於擔心。
我曾經治療一位病人,他的背上長了一個尺把大的癰疽,傷口又深又黑。他家境貧寒,得了這個病。我便緊急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黃等藥膏治療,還給他吃了很多肉餡的餛飩,讓他得以痊癒。因為肉餡餛飩可以補充氣血,對病情是有益的。
6. 論氣血喜香惡臭三十九
精要曰。凡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飲食調令香美。益脾土。養真氣。瘡瘍或為穢氣所觸。可用香藥熏之。
丹溪曰。甘而淡者可養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故經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氣。施之腫瘍。似有暢達之益。潰瘍後用香美。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
白話文:
總而言之,氣血聞到香味則運行順暢,聞到臭味則運行不順。飲食要調配得香美,可以益脾土、養真氣。如果瘡瘍是被污濁之氣所侵犯,可以用香藥熏。
但甘淡的食物才能真正滋養脾土,香美的食物只能生發陽氣。經書中告誡我們要小心熱傷脾胃、熱傷真氣。現在雖然用香美的食物來治療腫瘍,似乎有通暢的效果,但潰瘍之後再用香美的食物,恐怕會導致濕熱加重、損傷陰液。